APP下载

外耳癌34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8-02-12张建柳辉高李群沈志森王凯张宇园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外耳颞骨耳廓

张建,柳辉高,李群,沈志森,王凯,张宇园

作者单位: 315040 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张建、李群、沈志森、王凯、张宇园);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柳辉高)

外耳癌是外耳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为少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依据解剖部位,外耳癌分为耳廓癌及外耳道癌,耳廓癌由于位置显露,较易早期发现,可能与紫外线照射及局部反复摩擦等有关,早期根治性切除后愈合较好;外耳道癌位置隐蔽,早期确诊较为困难,预后较差,文献报道每年发病<6/100万,占所有头颈肿瘤的0.3%,5年生存率在19%~48%[1],其发生可能与颞骨皮肤的放射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关。外耳癌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根治性切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分析34外耳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8年 1月至2017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34例外耳癌患者,其中4例因术后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男14例,女20例;年龄24~88岁,平均(65.97±13.40)岁;外耳道癌20例,耳廓癌14例。耳廓癌患者多以耳廓肿物就诊,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偶伴瘙痒、疼痛或局部破溃。14例耳廓癌患者中4例肿瘤位于耳轮脚及前方,5例肿瘤位于耳廓背面,其中2例累及耳后皮肤,1例位于耳廓上缘,4例肿瘤位于耳甲,肿瘤直径0.5~6.0 cm。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常见主诉有耳痛11例、听力下降5例、耳流血8例、耳漏6例及耳闷涨感5例,还有1例因常规体检发现,无特殊不适,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面瘫;外耳道鳞状细胞癌以耳溢液、分泌物带血为最常见主诉,腺样囊性癌患者则以耳痛为最常见主诉。检查可见外耳道新生物,累及外耳道后壁11例,外耳道顶壁1例,外耳道前壁3例,肿瘤累及外耳道2个及以上壁共5例。

1.2 影像学特点及分级 单纯耳廓癌一般不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外耳道癌患者均行增强CT及MRI检查。CT可见外耳道内软组织影,肿瘤早期仅可见局部软组织增厚,增强后可明显强化,肿瘤进展后,可侵犯乳突、鼓室等骨质结构。MRI检查多表现为外耳道内不均匀T2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CT显示骨质缺损较好,而MRI则显示局部软组织受侵情况较好。

依据改良的Pittsburgh外耳道癌分级标准[2],本组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T19例,T23例,T36例,T42例,T4患者中有1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

1.3 手术方法 14例耳廓癌患者均行肿瘤一期切除,5例肿瘤位于耳廓背面,其中3例去除肿瘤及局部软骨后,切缘对位缝合,另外2例累及耳后皮肤,因肿瘤切除后缺损较大,分别使用下腹部游离皮瓣和耳后带蒂皮瓣修复;4例肿瘤位于耳轮脚及前方,其中1例肿瘤切除后,用耳后游离皮瓣修复,11年后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术,切口直接对位缝合,余因肿瘤局限,直接缝合切口;4例肿瘤位于耳甲,1例位于耳廓上缘,均切除肿瘤后,去除部分耳廓软骨,对位缝合。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7例T1患者,因肿瘤较局限,保留足够安全界,直接行外耳道肿物切除;2例T1和3例T2患者切除肿瘤后予以外耳道成形,再行耳甲腔成形术;T3患者中3例行乳突根治+耳甲腔成形术,其中2例病理证实为腺样囊性癌,均在外院手术,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5年复发,入本院再次行手术治疗;3例行颞骨外侧切除+颞骨肌骨膜瓣填塞+外耳道封闭术,其中1例术中发现面神经垂直段离断,取耳大神经予以吻合,术后随访面瘫Ⅲ级。T4患者行颞骨外侧切除+全耳廓切除+腮腺浅叶切除+颈淋巴结清扫+股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术,其中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另外1例为外耳道癌向外累及耳甲,向前侵犯耳轮脚、耳前皮下组织和皮肤,形成耳前巨大肿块,直径约4cm,向后破坏乳突骨质,术后残留面瘫Ⅳ级。建议所有T3和T4期外耳道癌患者术后继续辅助放化疗。

2 结果

2.1 手术伤口愈合、听力下降及并发症情况 14例耳廓癌切口均Ⅰ/甲愈合,其中3例缺损较大的患者分别以耳后带蒂皮瓣、耳后游离皮瓣及下腹部游离皮瓣(7cm×9cm)修复,外予荷包缝合,加压包扎,术后皮瓣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听力均无明显损失。20例外耳道癌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带蒂肌骨膜瓣及游离股外侧皮瓣均成活,无感染坏死。T1、T2期共12例术后均无外耳道狭窄及听力下降,T3、T4期患者因手术中未予鼓室成形,且5例患者予外耳道封闭术,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耳聋;共2例外耳道癌术后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5年,再次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眩晕、耳漏、脑脊液瘘、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2例有不同程度面瘫。

2.2 病理结果 34例均为原发癌。14例耳廓癌中,鳞状细胞癌6例(42.86%),基底细胞癌6例(42.86%),乳头状瘤癌变2例(14.28%)。20例外耳道癌中,腺样囊性癌7例(35%),鳞状细胞癌7例(35%),类癌1例(5%),皮内痣恶变1例(5%)),乳头状瘤癌变1例(5%),皮脂腺癌2例(10%),基底细胞癌1例(5%)。

2.3 随访结果 14例耳廓癌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失访2例,余均无再次复发,6例患病3年内自然死亡,余均存活。20例外耳道癌患者中,失访5例,15例随访的外耳道癌患者中,1例术后半年体检发现胃癌,放弃治疗,术后14个月死亡,1例术后1年发现广泛转移,4个月后死亡,2例自然死亡,总体5年生存率为73.33%(11/15)。

3 讨论

对耳廓癌,若肿瘤侵犯面积小,可完整切除肿瘤后对位缝合切口;若肿瘤侵犯面积较大,则采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而对外耳道癌,则根据不同的分级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T1及T2患者采用局部切除,伴或不伴有外耳道成形+耳甲腔成形。对T3患者则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期,多采用扩大乳突根治+耳甲腔成形术;随着规范化治疗的发展,现多采用颞骨外侧切除+颞骨肌骨膜瓣填塞+外耳道封闭术。T4患者行颞骨外侧切除+全耳廓切除+腮腺浅叶切除+颈择区性淋巴结清扫+股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术。

有报道称,外耳癌晚期腮腺转移率达37.5%[3],颈淋巴结转移率<20%,远处转移非常少见[4-5]。本组病例仅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因此,对外耳癌,早期可不行腮腺浅叶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晚期侵犯周围组织时,为降低复发风险,则应行腮腺浅叶切除+颈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后建议行辅助放化疗治疗[6]。对于Ⅲ、Ⅳ期外耳道癌,国内外报道,5年生存率<50%[7]。本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73.33%,明显高于国内外报道,可能跟以下原因有关:(1)本组病例数较少;(2)统计时没有区分外耳道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因为本组中大多数分期较早,预后较好;(3)随访患者中大多数为分期较早患者,晚期患者失访较多。对于术后2例残留面瘫,1例为行颞骨外侧切除时损伤面神经垂直段,予耳大神经修复;另1例为行腮腺浅叶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时损伤了面神经分支所致。对于面瘫应尽量避免,以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术中应精细、精确及精心操作,保护好乳突段面神经;但本科室不能开展腮腺手术,故术中应联合口腔颌面外科共同进行手术。

头颈肿瘤术后往往伴有组织缺失和局部组织器官功能障碍,需予以修复,应尽可能恢复组织器官的外形和功能。在众多修复缺损的组织瓣中,股外侧皮瓣目前备受推崇。本研究对于Ⅳ期外耳道癌患者,行颞骨外侧切除+全耳廓切除+腮腺浅叶切除+颈择区性淋巴结清扫后,均采用股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皮瓣可以应用于头颈部的任何缺损,皮瓣血管蒂位于皮瓣的中部,所以塑形具有相当的灵活度;同时皮瓣供区离头颈距离较远,允许两个手术同时进行。皮瓣的大小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最长可以重建胸廓入口到鼻咽部的上消化道,皮瓣薄而柔韧,比较适合咽及食管的重建,同时皮瓣可以制成复合瓣,皮瓣皮肤修复受区皮肤或黏膜缺损,附带的肌肉可以加固;供区可以直接缝合,术后残留线性瘢痕,无需植皮;股外侧皮神经有感觉再支配的可能,为改善受区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机会[8]。股外侧皮瓣主要由股深动脉的第三穿动脉供血,但存在解剖变异,同时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损伤坐骨神经的可能,故术前评估及术中精细操作相当重要。本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血管超声检查,并于体表标注血管走形。

猜你喜欢

外耳颞骨耳廓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缝卷软骨瓣法矫正招风耳畸形
搓耳
——护肾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胎儿外耳的产前超声观察
浅谈耳廓缺损的法医学鉴定
64排容积CT重建技术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高分辨率CT对诊断颞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Who Gave Me the Ears?
答案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