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精准识别的探索

2018-02-11曹庆傲毛舒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准扶贫

曹庆傲+毛舒舟

内容摘要:本文对高校贫困生识别环节进行反思,指出贫困生识别和认定环节存在不精准的问题。笔者曾做过基层公务员,对国家“精准扶贫”有一定的了解。本文把政府“精准扶贫”里的优秀识别做法,借鉴到大学生贫困生识别之中,提出改进措施,探索新的贫困生精准识别方法。

关键词:精准扶贫 贫困生 精准识别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贫困生逐年上涨,高校贫困生工作成为了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一直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而贫困生的识别认定工作是做到精准帮扶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精准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旨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高校的很多困难学生也是出自贫困家庭,因此国家“精准扶贫”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关联性。贫困户的识别和认定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高校贫困生的识别和认定可以借鉴“精准扶贫”中的优秀做法。

由于笔者曾做过基层公务员,在政府精准扶贫领导开发小组办公室工作过一年,全程参与过精准扶贫认定识别工作。现在笔者又在高校做学生思政工作,对于两种扶贫的认定和识别都有所了解,笔者正积极探索把“精准扶贫”里面的优秀做法引入到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当中,改善高校贫困生识别不精准的现况。

一.精准识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精确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精准资助的关键,只有将真贫精确地识别出来,贫困生帮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实现精准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不管在政府还是高校都要在扶贫工作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扶真贫,真扶贫”要求,首先要准确识别“谁是贫困人”,从而防止目標偏移,保证扶贫政策实施效果。

然而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影响精准认定的因素:人情关系,家庭调查材料造假,形式主义,唯成绩论等。倘若高校贫困生识别不够精准,将不困难学生错误认定为困难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高校相关教师公信力丧失,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对于高校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有很坏的影响。可见精准识别的精准度可能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1]。因此,精准识别不仅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还是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高校贫困生识别存不精准的原因

(一)识别内容导致不精准

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但对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没有去认真核实。众所周知,学生或家长拿着打印好的贫困证明材料去村镇相关部门盖章,村镇一般都会给予盖章,村镇或者民政部门很少去认真核实。因此,高校收到的贫困生证明材料或者家庭情况调查表,包含许多虚假成分。高校很少去进行认真核实,对家庭经济状况的了解只能通过学生的介绍去揣测,通过学生的日常消费去观摩判断,至于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很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高校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时候,还会考虑人情因素,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关系好的人就容易认定为贫困生。还有老师在认定贫困生的时候会参考学生的成绩,对于成绩优等生偏向认定。引起识别不精准的情况还有:“绝对贫困认定容易,相对贫困学生认定困难”,即:对于绝对贫困的学生,班级一般能够形成一致意见,但对于相对贫困的学生,总会引发部分人的不满,未认定的一些贫困学生通常会纠缠老师。老师为了不让事件闹大也为了安抚闹事者,维稳学生工作,老师通常会给予闹事学生贫困生认定资格来解决此类事情。由于以上这些识别内容的影响,高校识别贫困生存在不精准的现象。

(二)识别方法导致不精准

有的高校在评奖评优、困难生认定的时候,按照学院、年级的人数分配名额,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简化了认定程序,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冤假错案。另外,认定标准单一,模式化严重。有些东南沿海地区的低收入家庭,比西部边远山区的中高收入家庭的收入还要高,遗憾的是高校认定标准很少考虑到地域差异。但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在学校都在同一地区生活(学校所在地),他们的消费水准是一样的。因此高校在贫困生认定的时候,也要根据其家庭的大背景不同而有所侧重[2]。以上识别方法的不得当也会引起识别的不精准。

(三)识别过程不健全导致不精准

高校在贫困生识别认定过程存在不透明的缺陷,导致识别认定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等违规现象。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识别认定工作缺乏监督机制,评选老师缺乏责任意识,对评选失职人员缺乏监督惩戒措施。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意见不能及时传送到老师耳朵。

认定工作完成不久,学生的家庭可能出现突然好转,或者其他同学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高校对已经认定的贫困生,缺乏快速及时的退出或新增机制。及时的动态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贫困生识别认定工作存在漏洞,导致不精准现象。另外,已退出贫困生的学生,可能又会遇到变故,使生活变的艰难,“脱贫”学生返贫问题一直未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以上识别过程的缺陷,也会引起识别的不精准。

三.政府精准识别模式

(一)多方面观看,初步衡量

为了识别精准,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要看村民的一些最明显的家庭情况,初步衡量村民能不能认定为贫困户。鲁西南某镇党委政府,做一个初步“四看”衡量标准:一看车,二看房,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根据这四方面的观察结果,初步确认这户村民能不能作为贫困户候选人。

(二)“五不准”红线再筛选

经过初步识别判断,为了进一步核实贫困真伪,筛选出最需要帮助的贫困户。鲁西南某镇党委政府采取的做法是“五不准”:家庭成员中有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由财政部门统发工资的不予认定,家庭城里有商品住房不予认定,家庭有非经营性小轿车不予认定,家庭有个体工商户或公司不予认定,家庭多子女分别赡养并无重大疾病不予认定。

(三)自下而上的评选机制。

以前很多类似识别,都是指标性分配,镇里按照人数分配到村里,村两委根据名额再去认定。为了避免指标性分配产生不精准现象的发生。鲁西南某党委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认定识别过程:户申请、组提名、入户查、村初评、镇复核、县审批、公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endprint

(四)长期有效的监督、反馈、退出机制。

建立长期监督反馈机制,对于已经认定的贫困户,只要有人举报其资格不符,经核实情况属实,就会剔除该贫困户的认定资格。这种做法能够摘除错误认定的贫困户,保证认定贫困户的精准度。

四.“精准扶贫”模式下高校贫困生识别探索

笔者探索把政府“精准扶贫”模式里优秀识别贫困户的做法,借鉴到高校困难生识别认定之中,探索出更精准的高校贫困生识别新机制。

(一)自荐和他荐结合的贫困生申请制度

认定贫困生前期,高校通常采用个人申请方式。但是,存在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意主动申请。因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始采用自己申请和别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贫困生初选名单。

(二)建檔立卡,归档形成数据库

对自荐和别人推荐上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建档立卡,收集的数据包括:贫困生生源地信息、家庭情况信息、学生日常情况表现信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价信息、班级宿舍同学评价信息等多个维度信息。建立多维度学生综合信息数据库,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量化评比。

(三)组成多链条评选小组

组成由班主任、辅导员、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为主要成员的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组长。评议小组成员对本班级需要认定的贫困生进行评估,确定其可不可以认定为贫困生,以及认定为什么档次的贫困生。具体做法是:评议小组成员首先分工,有的成员负责查看并核实其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通过电话咨询当地村委、镇民政部门);有的成员负责收集其日常生活消费情况(通过查看现教中心饭卡消费数据,走访宿舍,找其舍友、同学询问);最终小组成员把各方面数据汇总报给组长,再由班主任,辅导员根据掌握情况最终决定认定与否。

(四)确立主体责任人倒查措施,加强监督退出机制

贫困生认定期间,明确制定班主任或辅导员为第一主体责任人制度,对识别认定的贫困生签字存档。如果认定的贫困生以后被发现材料造假或者其它问题,追究第一主体责任人失职责任,在当年度班主任或辅导员考核时,该主体责任人不能被评为优秀等级。长期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和情况反馈,任何时间发现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随时将其取消贫困生认定资格,情况严重的追回已发补助。

下图是精准识别体系图表:

五.小结与展望

本文借鉴政府“精准扶贫”的一些优秀做法,为高校经济困难生帮扶指出了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由于笔者探索的新识别认定方法,刚在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使用,参与人数规模还不大,效果还有待长期追踪考察。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收集整合的数据做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翔.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探究[J].教育探索,2016(12):94-96.

[2]张福友.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78-80.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准扶贫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