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写作中的“无中生有”

2018-02-11马志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2期

马志伦

内容摘要:散文写作的精髓在于“形散神不散”,其中的“形”一般指形式,“形散”亦即形式多样,“神”指内容,“神不散”也就是要有一个中心。“形散神不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无中生有”。

关键词:形散神不散 无中生有 艺术表现手段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充满着生机和意趣,吊起了人们的好奇之心;朱自清所写的“梅雨潭”,扑朔迷离,不由令人心旌摇荡。然而临场目睹,或有失望之感:其实并不像作家们写得那样使人心醉。现实和艺术之间所以有这样的巨大落差,主要还在于艺术表现的手段多种多样,能把现实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无中生有”,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就拿赵丽宏的《晨昏诺日朗》为例,作家写位于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调动了大量的艺术手段,从时间(昏晨)、距离(远近)、方位(正反)等不同角度,或听觉、或视觉,或仰视、或平视、或俯视,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动,或对比烘托,或情景交融,手法多样地写出了诺日朗瀑布的出神入化,如此奇异之景,怎不叫人神往。

诗人在描绘诺日朗瀑布的“声音”、“颜色”、“形态”和“气势”中,用了许多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词汇,将诺日朗瀑布的“雄性”(“男神”)特征推向极致。比如写诺日朗瀑布的“声”,就有“飘”、“响”、“打”、“卷”、“奔”和“跑”等动词,兼以“嘈杂”、“清脆”、“呼啸”、“轰鸣”、“嘶鸣”和“呐喊”等表现声音的词语相佐,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人认为“给人的感觉是路边的丛林中正奔跑着千军万马,人马的嘶鸣和呐喊从林谷中冲天而起”一句用了类似“顶真”的手法,但“人马的嘶鸣和呐喊”中“人马”和“嘶鸣和呐喊”的搭配似不合理,实际上这正是虚与实的妙用,因为“人马混杂,从听觉的角度而言分不清谁是谁。而写诺日朗瀑布的“形”,则有“流”、“跌”、“挂”和“扬”等动词,将描绘其“形”的词语放到了贴近诺日朗瀑布的时候一并写出:“汹涌而下”、“浩浩荡荡、“洋洋洒洒、“一落千丈”和“气势磅礴”,进一步凸显了诺日朗瀑布的非同一般。

在“黄昏”和“清晨”中所见的诺日朗瀑布之间,作者特意加了一段过渡的文字:诺日朗,在藏语中是雄性的意思。当地藏民把这瀑布称之为诺日朗,大概是以此来象征男子汉的雄健和激情。“雄性”又有翻作“男神”的。既然是“雄”,那就是伟岸、高大、雄壮;而“神”,即有变幻莫测,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特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在“听觉”和“视觉”的描绘当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如果看题目“晨昏诺日朗”,或许会有些不解: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不是先“昏”后“晨”么,为何要以晨昏说之?这只能从写作者的行文过程中去理解,“晨”是“日”在上,此时显现的诺日朗瀑布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情景:“落日的余辉”、“金红色的光芒”是也。而“昏”是“日”在下,“暮色已重”、“水雾弥漫”、“朦胧神秘”而已。所以这里的晨昏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实是指两种不同的情景,当然这两种不同的情景也是和时间有关联的。

需要指出的是,《晨昏诺日朗》多有一反常态的表现手法运用。例如“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一般运用往往采取递进的写法,即“闻名不如见形,见形胜似闻名”,而在此文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也许是想象中的诺日朗太雄伟,眼前这瀑布,宽则宽矣,然而那些飘然而下的水帘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柔美,似乎缺乏了一些壮阔的气势”,却是“见形不如想象”,让人有些错愕。再如衬托,一般都是以动衬静或是以静衬动,但在这篇散文中却是以动衬动,以动感的诺日朗瀑布作背景,衬托踱步的一白一黑的两匹马,而行走经过的两匹马又衬托出了诺日朗瀑布的气势,尽管这个气势是以轰鸣的水声表现出来的,讶异之余,似乎又能从中觉悟到某种禅意。

这不,诺日朗瀑布也有平静的时候,这就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上午坐车上山时,绕过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只见三面青山环抱着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使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水。”谁也不会想到奔腾咆哮的大瀑布会变得沉静压抑,是真是幻,有时真的难以测定,换了一个角度,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这就是诺日朗。”短短的一句话,其中的深意不是六个字能够概括得了的。也许看惯了诺日朗瀑布的人,不会惊诧它的桀骜不驯与静如处子,深谙佛理的人们更会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是对于首次见到它的真容的我們,就不会那么得处变不惊了。事实上不管是“面对这雄浑博大、激情横溢的自然奇景,人是多么渺小,多么驯顺”,还是“这汇集自千峰万壑的高山流水,虽然沉静于一时,却终究难改奔腾活泼的性格,诺日朗瀑布,正是压抑后的一次爆发和喷泻。只要这看似沉静的压抑还在,诺日朗的激情便永远不会消退”,都不能完全地表达出准确的感觉,有变有不变,这就是诺日朗瀑布的魅力所在。

散文写作的精髓在于“形散神不散”,其中的“形”一般指形式,“形散”亦即形式多样;“神”指内容,“神不散”也就是要有一个中心。“形散神不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无中生有”,就像是在白纸上涂抹出一幅画,要显示它的五彩斑斓,就需要运用多种颜料,且要调配得当,才能散发出它的美丽。应该说,作者的这幅画完成得不错,当然也还未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比如开头:“落日的余辉淡淡地从薄云中流出来,洒在起伏的山脊上。在金红色的光芒中,山脊上那些松树的轮廓晶莹剔透,仿佛是宝石和珊瑚的雕塑。眼帘中的这种画面,幽远宁静,像一幅辉煌静止的油画。”这段文字语言很精美,“仿佛”“像”等表示形容或比喻的词语不雷同,与第二段中的“如同”“如”等类似表达交错运用,丰富而又感性。不过在第三段中这些表示形容或比喻的词语就出现了重复,实际上仍可通过“似乎”“好似”等词语继续保持词汇变化的优良传统,也许这样的要求显得有些吹毛求疵,不过却也反映了作者在用词方面尚有捉襟见肘的不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