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8-02-11黄启宪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

黄启宪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已经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手机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智能便携等特性,也具有网络社交、娱乐消遣、学习生活等功能,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学习及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应用带来的便利时,手机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少学生迷失在手中的方寸空间中,成为“低头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成为了“手机的奴隶”。笔者试图以心理学视角挖掘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依赖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探究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让大学生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从而恢复正常的人际生活。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危害

手机依赖现已成为一种使用者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扭曲、畸形的心理行为,它也反映了相应的病症,即“手机依赖症”。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1、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网上购物等,长期使用手机保持固定的姿势和重复的手部机械运动会造成身体的诸多不适,表现在身体疲惫、肩颈部僵硬,手臂肌肉疲劳、腕管综合症、腱鞘炎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思维缓慢、记忆力减退、心悸、头晕等病症。手机屏幕小、亮度不够,对眼睛的刺激和伤害很大,甚至会引发白内障、黄斑眼病等眼部疾病。

2、淡化正常的人际关系

海量、碎片式的信息促使大学生沦为了“信息的奴隶”,他们已经习惯通过手机来获取所需任何学习或生活信息,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行为习惯。他们长期依赖QQ、微博、微信聊天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将真实沟通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屏蔽,淡化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忽略了同学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影响到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关系。网络流行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3、影响正规的教学秩序

手机的普及给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很多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或对教师讲授内容不感兴趣,则利用课堂时间上网、打游戏、看视频、刷微博、看小说消遣时间。对于课上老师的提问则直接上网搜查,认为课下可利用手机照相功能拍下课件就能掌握课堂知识,课后作业懒于思考,利用手机查询功能直接在网上搜索答案,殊不知这些依赖手机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大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浮躁不堪。

4、弱化正面的道德价值观

手机技术的进步让大学生满足了物质和感官上的刺激,而精神发展却变得苍白落后。大学生为了打发空虚无聊的状态,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娱乐自己和娱乐他人身上,他们在使用手机娱乐自己的同时,价值观也变得肤浅化和泛娱乐化。

二、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

1、人格特质的差异性

心理学专家卡特尔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中,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据调查研究,网络依赖的大学生易感人群的人格因素中,个性孤僻、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环境、情绪不稳定、缺乏责任感,自律性差的大学生们等更易形成对手机的依赖。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中,“胆汁类型”的人具有热情直爽、情感丰富,外倾性等特点。这类大学生结交朋友较多,他们会将自己发生的故事频繁使用手机电话、QQ或微信分享给朋友们,因此对手机依赖性较大。而“粘液-抑郁质”的人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情绪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粘液质”的大学生往往不爱社交,现实朋友不多,他们希望将自己心事内化,对他人关注度不高,这类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较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小。另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与社会焦虑有密切关系,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情感、就业等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害怕、无助等情绪,在得不到很好排解的情况下会通过依赖手机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缓解自身焦虑。

2、多层次需求的迎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大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首先是满足安全需求。众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之后会出现身心脆弱、敏感、消沉、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往往会选择逃离现实,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安全感。其次,满足爱与归属的需求。由于年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渴望结交朋友、建立真挚友谊的时期,但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障碍,这些学生会依赖手机的社交软件来寻找朋友的慰藉,得到关怀和帮助。第三是实现自我需求。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但大学生通过手机QQ空间、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通过发表文字和照片上传网络,以博得更多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从而满足虚荣心,认为这是自身存在的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3、从众和攀比心理驱使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喜欢关注新鲜事物,同时也具有独立性差、自制力弱等个性特点。他们更容易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对所处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所以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融入到群体生活中,迎合别人的口味,盲目从众,追求高消费,不断更换手机品牌,导致一些大学生失去了购买手机的最初目的,只是满足“大家有,我必须也有”的心理需求。而手机的更换淘汰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对大学生们来说是追求时尚、新鲜、刺激的一种手段,他们更容易受到时尚刺激的诱惑,盲目攀比为追求某些品牌的手机以满足自我虚荣心。

三、防止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对策

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着诸多不利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从大学生自身心理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以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1、理性使用手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知手机的本质属性和现实作用,明确其上网的用途,充分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对身体、心理、学习及人际关系带来的伤害。首先,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看待和使用手机,主动卸载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让手机回归它的工具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尝试人与人之间最坦诚的沟通交流,感受真实的美好世界。其次,自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尽力拒绝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避免盲目从众和畸形攀比的心理,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最后,大学生应在利用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通过读书和学习不断汲取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明确人生方向,树立崇高理想,不做“低头族”。

2、加强人际交流,树立自我信心

当代大学生爱好广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发掘学生的兴趣,还能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促进大学生各种素养的提升。首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增加人际交流的机会,还能够锻炼身体、增强自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充实自我,让身心得到提升。其次,积极参与校外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操作中锻炼技能、提高素质、建立友情,业余生活真正丰富起来,这不仅能排除对手机的依赖,还能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培养积极正面的心态,让他们将注意力从手机的小屏幕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来。

3、参加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建设

对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自制力较差、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大学生来说,可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大学生。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找到其深层原因并行之有效地解决,手机依赖现象会随之减轻。具体的方法很多,例如替换法、系统脱敏行为疗法、自我暗示等心理方法疏导。还可通过心理团体训练的方式,在团体人际交互过程中面对困难,互相扶持、互相学习,借助于同辈群体的力量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在真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能力。此外,老师、家长及同学也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而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从大学生自身心理角度深入,理性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心理小测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