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建玲调周法治疗肾虚型月经过少临证经验

2018-02-11温玉王建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血海女贞子胞宫

★ 温玉 王建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持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1]。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以育龄期妇女居多,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导师王建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师从于中医妇科名家哈孝贤教授,从事中医妇科学教研与临床30余年,擅长月经病的治疗,学验俱丰。王师对月经过少有独到见解,在辨证的基础上予以调周法[2]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1 肾虚为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经水适来,以肾精充盈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因此月经的产生与肾、天癸、冲任胞宫关系密切,它是在肾气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血海满盈,溢于胞宫而产生[3]。 反之,若肾及冲任胞宫功能受损,天癸不能正常泌至,则引起月经量异常。《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肾水本虚,何能盈满而化经水外泄”,肾精亏虚,冲任血海不充,经血化源不足而致经行量少。另外若肾气亏虚,精不化血,冲任血海失养,则月经量减少;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聚湿成痰,痰湿阻滞冲任血海亦会出现经量减少;肾阳及肾气受损,可使血运迟滞,久而成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从而发为此病。由此可见肾虚、血虚、血瘀、痰湿都是月经过少的发病机制,而肾虚是最主要的病机,无论是血虚、血瘀、痰湿,均可由肾虚转化而来,影响经量,发为月经过少。临床上以肾虚、肾虚血瘀及肾虚痰湿等证型较为多见。近年来,人工流产术及宫腔手术应用广泛,直接损伤患者肾及冲任胞宫,肾虚型月经过少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临床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加大。治疗上,对肾虚型月经过少,当补肾滋肾;对肾虚为本,兼有血瘀、痰湿证的月经过少,则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以补肾滋肾为基础,分别辅以活血祛瘀、燥湿化痰的治法。

2 分期论治,随症加减

月经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是女性生殖生理过程中肾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规律性变化的体现。王师认为治疗肾虚型月经过少,应以补肾为核心,顺应月经周期阴阳的消长变化,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从而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平衡,使肾气充、冲任养、气血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1 行经期 行经期子宫血海由满而溢排出经血,排泄重阳,开始阴长,是重阳转阴的重要时期,标志着旧的月经周期结束,新的月经周期开始。此阶段主要是排除子宫血海残留的陈旧性物质促进新生,因而在治疗上应因势利导,以活血化瘀调经为主。自拟调经Ⅰ号:香附10g、当归15g、赤芍15g、丹参20g、牡丹皮15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20g、益母草30g、枳壳10g、柴胡10g,此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而来,方中用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药活血祛瘀调经;香附、枳壳、柴胡理气行滞,气行则血行;佐少量当归以养血益阴。全方以通为主,排除旧瘀,实现推陈出新与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

2.2 经后期 月经后期属阴长期,这段时间的变化为阴长阳消,阴长方能奠定物质基础,推动月经周期的演变[4]。此期处于行经期之后,排卵期之前,生理状态上血海待修复,阴卵须滋养,阴长则卵泡发育、血海充盈。治疗宜补肾滋阴养血,自拟调经Ⅱ号:熟地15g、山茱萸15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当归15g、白芍15g、阿胶15g、女贞子15g、旱莲草20g、紫河车10g,此方为左归丸加减,方中除补肾滋阴养血之品外,佐以少量紫河车、菟丝子等补肾阳的药物,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义,实现阴阳的动态平衡。

2.3 排卵期 排卵期是在重阴的前提下,推动转化排出卵子[5],是经后期,阴分充实,重阴转阳的重要时期,也是阳气萌发,促进卵子排出的“的侯”,因而在治疗上宜顺应其生理特点,以补肾活血促转化为主,自拟排卵方:香附10g、当归15g、赤芍15、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熟地15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仙茅15g、淫羊藿15g,方以调经Ⅱ号加减而来,加入仙茅、淫羊藿补足命门火,鼓动元气,利于阴阳的转化,所谓“阳主动,动则精化为气,氤氲之状呈现”,转化亦开始;佐以川芎,使补而不滞,周身气血流畅。全方以通为主,滋肾活血兼以补阳,促进排卵,临床疗效甚佳。若经间期出现转化不利,多在上方的基础上佐以丹参、牛膝等活血通络之品,使排卵顺利。

2.4 经前期 经前期最大的生理特点,是阳长为主[6],此期阳长阴消,阳气逐渐生长充盛。阳长运动温暖子宫为受孕做准备,也使重阴带来的阴湿水液得以温化,因此在治疗上应顺水推舟,以补肾助阳为主。自拟调经Ⅲ号:熟地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鹿角霜15g、肉苁蓉15g,此方以右归丸加减而来,全方以调补肾阳为主,辅以熟地、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等补肾阴之品,补阴药与补阳药相配,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从而促进经后期的阳长变化。另外临床上多在月经将至前加入香附、枳壳、丹参等理气活血药,使经来顺利。

此外临床应随症加减:腹胀便秘者加枳壳、厚朴、郁李仁;面痤疮者加蝉蜕、防风、地肤子、白鲜皮;经行小腹胀痛加延胡索、没药;脾虚不思饮食加木香、砂仁;湿热兼见盆腔炎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野菊花;手脚冰凉者加桂枝、小茴香、地龙;口渴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湿甚者加茯苓、白术、薏米;体胖痰阻者加苍术、莱菔子、白芥子、胆南星。

3 案例举隅

李某,女,26岁,未婚。初诊日期:2016年9月14日。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既往月经30~33d一行,6d净,量中,色淡红,无痛经,经期恶心,腰酸。自2016年3月以来,月经减少,4d净。末次月经2016年9月10日,4d净,色淡红质粘腻,带稍多质黏。刻下:经已净,大便2~3天一行,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沉细。妇科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月经过少病,肾虚痰湿证;西医诊断:月经过少。方用调经Ⅱ号加减:熟地15g、山萸肉15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当归15g、白芍15g、紫河车10g、何首乌15g、半夏15g、陈皮15g、香附10g、苍术15g、茯苓15g、胆南星15g、枳壳15g、厚朴15g、郁李仁15g,共十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由患者经期恶心、腰酸、带多质黏及舌脉情况可诊断为肾虚痰湿型月经过少。患者素体肾阳不足,阳虚不能温煦脾土,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湿阻滞冲任血海,血行不畅而致月经过少,因而在治疗上当以补肾燥湿化痰为主,加之患者正处于经后期,故投以调经Ⅱ号合二陈汤加减。

二诊(2016年9月25日)病史如前,诉服上药后大便调,无不适,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患者正处排卵期,为重阴转阳之际,治疗以补肾活血为主,另外须佐以少量补阳药以促转化,故予守方去何首乌、胆南星、枳壳、厚朴、郁李仁,加淫羊藿15g、巴戟天15g、紫石英15g,共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2016年10月2日)病史如前,诉服上药无不适,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患者处于经前期,此时期阳长阴消,治疗以补肾助阳为主,予调经Ⅲ号加减:熟地15g、山萸肉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鹿角霜15g、肉苁蓉30g、半夏15g、陈皮15g、香附10g、苍术15g、茯苓15g,共九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四诊(2016年10月11日)经将届期,乳胀,腰酸恶心,带增多,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此时期血海即将由满而溢,排出经血,故应活血化瘀使经来顺畅,方以调经Ⅰ号加减:香附10g、当归15g、赤芍15g、丹参20g、牡丹皮15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20g、枳壳10g、半夏15g、陈皮10g、苍术15g、茯苓15g、车前子10g、竹茹10g、黄连6g,共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五诊(2016年10月18日)LMP:2016年10月12日,5d净,量增多,腰酸恶心,乳胀明显好转,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如此治疗3个月经周期,月经按时来潮,经量逐渐恢复正常,诸症消失。3个月后随访,月经量恢复正常。

4 体会

月经过少多由肾虚而发,肾虚则使冲任血海亏虚,经水乏源,发为此病,正如《医学正传·妇人规》中云:“经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自以干涸”。在治疗上,王师注重补肾滋肾,运用调周法以顺应月经周期气血阴阳的变化,使脏腑机能恢复正常,同时若伴有血瘀、痰湿等兼证,应辨证治疗,随证加减:血瘀者,当以活血祛瘀;痰湿者,当以燥湿化痰。此外,月经过少也受肝、脾功能影响:肝藏血,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则使血行不畅,引起月经量减少,治以疏肝理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月经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冲任血海失养,则经行量少,治以补脾益气;另外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使血行不畅同样发为此病,治疗当以补脾燥湿化痰为主。本病常与月经后期同时出现,临床发现月经过少的患者如不经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成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影响有生育要求者妊娠[7],因而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2-93.

[2]夏桂成.妇科方药临证心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5.

[3]刘凤兰,王海静.从瘀论治月经过少性月经病[J].现代中医药,2012,32(6):51-53.

[4]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续2)[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5):266-269.

[5]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续5)[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2):75-78.

[6]夏桂成.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续6)[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3):139-141.

[7]程径.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4-25.

猜你喜欢

血海女贞子胞宫
女贞子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女贞子中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行为
女贞子环烯醚萜总苷纯化工艺的优化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5个采收期女贞子中5种成分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