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途径分析

2018-02-11郑克岭鲍作臣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共部门应用型人才

郑克岭 颜 冰 鲍作臣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管理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公共管理类专业不仅需要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人才,更需要积极回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公共政策分析、经济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国内各高校正在运行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未能综合运用多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作为凝练学生创新精神和增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发展和开拓。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社会需求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指针,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才能量体裁衣,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人力资源。

1、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其发展的相关性也更加增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文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落后、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当、人才发展机制陈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纲要》同时指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应用人才。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自这一教育理念提出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方向逐渐向“三创”(创造、创新、创业)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落实了“实施创新驱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发展战略。这表明,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将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

2、教育部的明确部署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该《意见》对本科教学工程的主旨进行了明确阐述,即应当在高校办学特色、专业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以及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因此,为改变公共管理类专业同质化的现实问题,急需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3、就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校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培养应当面向公共管理部门;然而,国家公务员考试所涉及的各机构在不同专业招考职位的数量,及其招考人数表明,近年来的排名依次为:经济、会计、计算机、法律、中文、财政、新闻、法学、行政管理、文秘等。可见,当前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更乐于招收专业技能型人才,单一的公共管理知识无法满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包括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危机事件频发等问题在内的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因此,各个国家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现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尤其需要开发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二、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途径分析

根据实施场地的不同,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实验室方式和社会实践方式两种,具体包括:虚拟教室模拟式教学、“案例研讨式”教学、顶岗实践教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3+1’模式”等。

第一,创新实验教学形式,建立“虚拟教室”、组织“案例研讨式”教学。虚拟教室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英特网进入的一间电子教室进行学习,可对涉及政府公共形象塑造、城市规划、公共突发危机管理等问题进行实践演练;案例研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中心,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老师加以总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思维方法、形成创新意识。

第二,顶岗实践教学。自2001年招收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始,东北石油大学就在大三阶段组织学生到行政服务中心、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通过在窗口单位接待当事人,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第三,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3+1”模式。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相关专业,提出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1”模式。所谓的“3+1”模式就是“3学年的理论课教学+1学年的实践教学”。该模式根据市场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及定向培养目标,在学生完成3年理论课程后,第4年从专业特色出发,设计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校地合作为主体,校内实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并对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和项目实习在内的实践学期课程体系进行阶段划分,从而分层次、渐进式地推进教学。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途径的完善方向

首先,如何使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公共部门的需要。从为满足公共部门的需求出发,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当通过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现国家对公务员应具备能力的要求。可以通过设置系统板块的方式,配套搭建课程体系,如将应用文写作、办公事务管理、政务礼仪、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危机管理、领导艺术、政务调研原理与实务、演讲与谈判技巧强化训练等纳入到实务性教学模块之中,以在提高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同时,增强其系统性。

其次,如何综合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途径和方法。现有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主要由授课教师以学校内部评价方式组织进行,极易造成实践教学理论化、与具体实践领域脱钩等问题。所以,需要在高校内部评价的同时,引入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质量的整体评价,是把第三方的实习实训单位作为评价主体直接对学生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以口试、实践操作等方式为主,辅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形式,以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最后,如何实现学校与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对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方法的协调配置。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应当借助公共部门的资源优势,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实际上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发课程的研究,往往仅停留在校企共建课程。所以,应当有效地将公共部门的资源及需求引入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并且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是考察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关乎此类专业在现今社会发展中存亡、兴衰的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契机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思维的建立,迫切需要高校、政府、公共部门乃至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否则,不仅会造成此类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边缘化、该学科专业的急剧萎缩,更会由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足而大大影响整个社会的治理状况和水平。

猜你喜欢

公共部门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第七届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发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