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小白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咬仔原因的推断与预防

2018-02-10崔灿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母鼠乳鼠母性

崔灿

(郑州大学2017级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5班,河南 郑州 450001)

小白鼠为野生鼷鼠变种,鼠属,在生命科学、药品等的研究中均有广泛应用,近交系较多,可分为普通小白鼠与特殊小白鼠,特殊小白鼠可通过近交、杂交或基因改造获得,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小白鼠为印度引入小鼠,因其在昆明饲养,故也常称为昆明鼠。

1 实验小白鼠生物学特性

1.1 外部形态 实验室小白鼠外部形态多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类似,其体长多在8 cm左右,尾可长与体长,部分尾部短于体长,面部呈半纺锤状,尖凸,最前有触毛,耳朵为半圆,眼大嘴尖,毛色多为纯白,或可见白斑色[1]。小白鼠在3个月时,体长多在9 cm-11 cm范围内,通常雄鼠体长略大于雌鼠,寿命多在18个月-20个月,部分可达2.5年,小白鼠在老年阶段,体弱且毛少,多由疾病而死亡,常发肿瘤疾病。

1.2 生活习性 小白鼠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不强,耐热能力较差,且怕寒冷,耐饿能力不强,且在疾病抵抗上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敏感性较强,胆小,但温顺,较为容易捕抓,伴啃咬习惯,喜群居,居住环境偏好阴暗、安静,畏惧噪音、强光线,夜晚活动能力强,对温度与湿度较为敏感,如温度过高,母鼠的受孕率将降低,且小鼠发育将延迟,温度过低,常伴发疾病[2]。其最适宜生长稳定为8 °C-22 °C,湿度稳定在50%左右。公鼠科分泌氨气味,同窝时易格斗。

1.3 食性 小白鼠为杂食性动物,实验室喂养多选择混合制成的颗粒饲料,配方含有麦粉、玉米粉、鱼粉、豆饼等,或可喂葵花籽。一般小白鼠日摄食量在3 g-6 g,摄入水分为4 mL-7 mL,性成熟早,2月以后则可交配产仔。在小白鼠饲养的过程中,考虑到其生活习性,故需要注意极强。考虑其有采食的习惯,且摄食量随发育逐渐增加。母鼠产后食量会适当增加,多从产后2日开始。仔鼠头两日摄乳量不大,但体质量依旧迅速增加,12 d开始,小鼠将逐渐睁眼,后体质量增加,摄乳量与食物量将增加,21 d-35 d期间,饲料消耗量将增加到5.5 g-6.0 g,此后其摄食量与体质量将逐渐保持稳定[3]。对刚刚离乳以及睁眼的小鼠,可喂养营养较高的颗粒饲料或软料。对母乳,在其哺乳期,需要保证葵花籽的供应,以维持母乳的正常供应。

2 小白鼠咬仔的原因与预防

2.1 味觉差异 不同窝乳鼠在合并喂养的过程中,部分母鼠会撕咬其他母鼠产下的小鼠,通常几分钟即可全部啥事,尤其在淘汰母鼠弱仔后,再引入的搭窝小鼠更容易被撕咬,考虑为其气味影响。为此,在搭窝前,有必要做好观察工作,如母鼠存在咬仔倾向,应及时进行处理,对搭窝小鼠,应采用25%酒精擦拭,消除其原有味道,同时也可采用擦拭母鼠鼻子的方法进行干扰,如无必要,尽量不要搭窝。

2.2 血腥刺激 如在实验中母鼠闻到血腥味,很容易出现咬仔行为。而在实验组中,由于对小白鼠多采用减爪、尾、耳的方式进行标记,且注射时可能渗血,故很容易产生血腥味,为此在实验操作时必须做到规范,注射时也需要尽量避开血管,同时及时以酒精擦拭,并做好止血工作。待到小白鼠不再渗血后,方可再放回原窝。

2.3 低温自救 温度过低,母鼠感到寒冷时,可能出现吞咬仔鼠自救的问题,为此在温度温度过低时,有必要及时增加垫料,做好保温工作,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防止母鼠出现自救咬仔行为。

2.4 饲养不当 在饲料不足、缺水或饲料配比不当等清下,很容易出现母鼠由于饥渴而咬仔的问题,另外也可能产生异食癖好。对此,需要做好葵花籽以及饲料的供应,并提供质量较好的适量,如乳鼠死亡,应及时清理,并维持饮水充足。或可采用乳头式自动饮水器进行喂水,以防止出现由于查看不及时而导致的水分供应不足问题。

2.5 母性不佳或仔鼠弱势 通常来说,如母鼠母性不佳,很容易出现不及时哺乳,不叼崽,乳鼠体温不佳等问题,严重时可演变为咬仔。而体质瘦弱的乳鼠,很容易由于弱势淘汰而被母鼠咬死,成为食物。另外,在母鼠体质不佳的情况下,或也可出现杀死弱仔。针对该类问题,需要做好对母鼠的评估,如其存在母性不佳问题,可采用替代喂养的方法。对弱仔或考虑单独饲养,并维持母鼠营养供应,以减少咬仔问题。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发挥出小白鼠的实验价值,有必要针对小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母鼠咬仔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咬仔发生率,提高饲喂效果。

猜你喜欢

母鼠乳鼠母性
汉防己甲素对先天性巨结肠乳鼠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对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母鼠训子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孩子与母亲
如何提高竹鼠繁殖率
妊娠期应激影响后代发育
新生昆明乳鼠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
苦参素对缺氧/复氧损伤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