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共建民族团结和谐校园

2018-02-09王斌礼王永安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校园文化师生

王斌礼,王永安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办学60年来,各民族师生守望相助、亲如一家,铸造了享誉雪域高原和三秦大地的民族团结的典范;办学60年来,8万多名各民族毕业生带着在母校熔铸而成的民族团结血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办学60年来,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办学60年来,民族团结的动人旋律始终响彻校园,形成了始终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学校党委和行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题词精神,牢牢把握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通过筑工程、强引领、创载体、重实践、造氛围、抓党建等措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民族团结之花正在西藏民族大学的校园里芬芳四季。

筑工程,明确工作思路。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基础,是培养“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重要途径。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作为学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对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把筑牢“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级部门共同抓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了以每年3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为抓手,促全年、有重点、分层次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校园文化沁润、课上课下呼应、校内校外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确工作责任,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教书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

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注重从课堂内外两个渠道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的头脑,以“五个认同”为目标,以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为重点,不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引领,筑牢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抵御和防范渗透的思想防线。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月”活动为抓手,以“三个离不开”教育、“123”班级常态化管理、“234”维护校园稳定为依托,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入学教育、毕业教育、重要节点教育以及校园安全稳定、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校史馆、人权馆和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开展全过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使各民族师生构筑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思想基础。

创载体,找准教育切入点。学校高度重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模式,不断深化“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在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庭工作中,全校科级以上干部与班级结对帮扶,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党建团建、班风学风建设、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管理联系起来;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学生家长和家访工作,加强沟通联系,努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在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工作中,倡导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宿舍关系;倡导不同民族混合编班,使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建设民大易班等措施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网络。在各民族师生交朋友工作中,倡导“八个一”特色活动,实现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友谊,起到相互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学校贯彻落实全国和西藏陕西省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七个一”工程建设,实行“心源计划”,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尊重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真,做到文化沁润,润物无声,久久为功。学校进一步促进新媒体建设,通过推进数字化校园、民大易班、民大青年等新媒体育人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丰富多元的教育载体。

重实践,提升工作品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将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家乡新变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珍惜国家当前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主题实践活动,凝聚班级向心力,增强各民族同学的交往交流交融;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实践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延伸到校外、延伸到社会;开展参观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基地等活动,丰富实践内容,促进与当地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开展走访和慰问贫困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和学校的亲切关怀与温暖;开展暑期大学生“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宣讲,深入西藏基层、深入农牧民群众中开展宣讲,讲党恩、讲团结、讲贡献、讲文明。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到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看得见、摸得着、扎得深,让学生在实践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富有民族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同时深化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知识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综合能力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春·新时代”系列活动——“春之风·迎接新时代”民族文化展示、“春之语·奋进新时代”征文大赛、“春之声·讴歌新时代”经典朗诵大赛、“春之思·赞美新时代”读书分享活动、“春之韵·描绘新时代”书画展示。以“春华秋实”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树立品牌意识,集中开展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开学“第一堂课”活动,以“走进新时代、畅谈新变化”为主要内容,讲授新学期第一堂课,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先进宿舍”“民族团结先进班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创建活动,发挥先进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广播、LED屏、橱窗、新媒体等多元化媒介广泛开展“新旧西藏对比”的宣传报道,营造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各项活动有力增进了各民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各民族师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的意识。

抓党建,夯实民族团结基层基础。“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学校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这一大是大非立场作为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政治底线和政治红线。学校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三三六”党建工作模式,把“民族团结好”作为党组织建设“六好”目标之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广大党员,做合格党员,做民族团结模范。学校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的民族干部。

六十载沧桑砥砺,六十载弦歌不辍。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2011年,学校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4年,学校团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学校也将继续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校园文化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民族团结之歌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麻辣师生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