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为西藏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

2018-02-09杨维周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授权点西藏研究生

杨维周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学校党委行政历来十分重视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03年我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来,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从“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出发,加强学科力量整合,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积极培育研究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建设,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术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我校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明确学科定位,注重内涵建设。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立足于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三个方向定位。同时,学校根据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区党委政府对高校建设要求,按照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长远发展定位,扣住学科建设定位,扣紧学科建设方向,衔接两大学科群,始终坚持学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坚持“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战略,围绕“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和“西藏高原科学技术”两大学科群,打好“民族、藏学、特色”三张牌,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

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学校在全面调研学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学科、方向间的关系,针对各学科和方向的具体建设情况,以“夯实、调整、提升、突破”为目标,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夯实”——继续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发展人文学科优势,完善民族文化特色学科;“调整”——调整部分不能满足国家和西藏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的学科方向,调整和优化存在资源浪费的重复建设学科;“提升”——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目标,加速医学、理科和管理学学科发展,“突破”——争取工科学科与方向的突破,加强建设与西藏人才需求相吻合的方向。学校着眼学科发展,通过边建设边优化调整,夯实学科基础、凝练学科方向,以建设促优化,以整合促发展,实现学科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目标。

服务国家和西藏发展战略,突出学科特色。我校学科建设坚持服务于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各学科发挥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不断凝练特色,走出自己的路子。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着力点,凝练有竞争力的学科方向,突出学校藏学、高原科学、藏族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藏实践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形成学术地位在区内领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科优势明显的学科。同时注重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要能体现学科特色。

建立创新机制,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核心。没有一流的学科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学校围绕重点建设学科,统筹规划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制定规划,建立创新机制,优化学科人才梯队结构,注重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培养,围绕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与学术骨干的自身培养力度,制定具体激励政策与措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学科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利用中央、陕西援藏工作的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重点引进培育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各类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学科队伍,形成学科梯队,通过承担重大项目,提升学科队伍水平。

通过协同创新,带动学科建设。以“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区教育厅三大研究基地和我校“一地三所”等学科平台为依托,关注西藏经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项目为纽带,围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藏高原科学技术”两大学科群建设要求,整合学校资源,推动多学科交融,带动我校人文社科类学科和医、工等科学技术类学科的发展,以部校共建或校企合作为契机,促进我校应用型学科直接服务于西藏社会,为西藏社会培养新型应用人才。

利用对口援建,促进学科发展。学校明确了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支援(7+1)、陕西省对口支援(4+1)、区内高校协同发展(3+1)等三种工作模式,拉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高校和区内高校与学校协作的渠道。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对口援建优势,用好政策,同时尽快的走出去,逐项衔接,确保求得实效,使学校在学科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新增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学校按照“重点突破、提升优势”的原则,集中优质资源重点加强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3个优势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硕士学科建设。以学位点申报条件为基础,校内,进一步整合全校优势资源,扩大研究优势,提升研究水平;校外,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充实学科团队,提升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积极申报博士点、硕士一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

以评促建,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校重视评估工作,把迎评促建作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依托学科第四轮评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全面检验各学科建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解决不足,以积极的态度大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十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确定的发展思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为西藏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端人才支撑。

主动适应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结构。我校积极完善学科设置,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为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新设置了“高原医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新增藏式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藏文信息化研究等方向。积极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满足西藏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2017年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共申请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分别是税务、社会工作、体育、翻译、工程、临床医学、旅游管理。为贯彻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2017年我校制定了《西藏民族大学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细则》,加强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结构优化。2017年,我校进入教育部54所推免高校行列,正式入选新增研究生推免高校。根据相关要求,我校认真做好接收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的相关工作。

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积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立项的机会,努力提高我校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能力。组织开展研究生人文社科讲座,举办“珠峰杯”研究生论坛,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支持在校研究生积极外出参加形式多样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拓展视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根据各专业学位点的具体情况,支持建设了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并为会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法律硕士研究生聘请校内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熟悉本学科业务。加强研究生教材和课程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试点工作。我校现有的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国史、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和民族学各二级学科、中国哲学二级学科,研究生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列为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单位。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籍管理办法,加强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对于课业成绩不合格,中期考核不合格、论文开题不予通过及论文不符合毕业条件、学位授予条件者给予延期或者肄业处理。健全质量评价,完善监督保障体系。健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校积极贯彻落实《贯彻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全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紧抓制度建设,以制度促发展;加强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学校“三三六”党建工作新模式,结合研究生专业方向成立13个党支部,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促班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鼓励研究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并通过在研究生高水平人才班等平台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常抓就业、创业的宣传和引导,在各种平台宣传我区的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创业观,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每学年定期对所有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健康的咨询、指导和服务。为了在改善我校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条件的同时锻炼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我校研究并制定了《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并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提供校内的“三助一辅”岗位。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突出。各学科和方向根据具体建设情况,通过“夯实、调整、提升、突破”,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优势特色学科更强,民族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与西藏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初步实现了学科布局调整的目标。

科研贡献突出。2015年以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5项,科研经费1490万元,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8项,科研经费1794.3万元;23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校科学研究在国家重大战略、学术、咨政、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贡献突出。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了“一带一路”高端论坛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系列丛书,以重大项目为依托,聚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前沿,强化了现代医学、高原医学和藏医药学的学科交叉;以“十三对关系研究”为引导,创造性地阐释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推进了藏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多项成果得到中央、西藏高层领导重要批示,为党和国家治边稳藏提供了思想产品。

学科队伍水平提升。通过学科队伍建设,学校学科队伍水平有了整体提升。截止到2018年4月底,学校有教职工996名(不含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学),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20名,其中专任教师696名(含辅导员64名)。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名(其中教授73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41名(其中副教授218名),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41.8%,其中教授占教师总数10.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9.2%。教师队伍年龄梯次分布适当,校外完成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逐步提高,教师队伍在学科专业分布和年龄、学缘结构等方面渐趋合理。学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现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受聘国内名校博士生导师6人,现学校全职导师215人。

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2017年学位授权点审核增列工作,我校新增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网络空间安全和工商管理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税务、社会工作、体育、翻译、工程、临床医学和旅游管理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理、工、医、管等学科有了新突破。至此,我校已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9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大,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综合性“双一流”民族大学奠定了坚实稳定的基础。

学科评估结果合格。2015年,学校基础医学学科进行了专项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2016年,学校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进行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民族学位于C档;同年,中国史、中国哲学进行了合格评估,专家评估结果为合格;2017年,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进行了合格评估,专家评估结果为合格。2018年会计、新闻、法律三个专业硕士学位评估合格。通过学科评估,学校全面检验和促进了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层次提升,结构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好评,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我校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0.20%,2018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今后工作中我校在“双一流”建设的大格局中,牢固树立学科建设是龙头的理念,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紧密结合国家和西藏重大战略需求、产业行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和资源办好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群,用一流学科推动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把我校建高成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授权点西藏研究生
热烈祝贺西南医科大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都是西藏的“错”
新增80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山西9所高校 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湖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再“终身制”
西藏:存在与虚无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