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建设
——纪念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

2018-02-09相理锋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藏专业学校

相理锋

(西藏民族大学教务处 陕西咸阳 712082)

2006年西藏民族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以来,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适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开展本科质量工程建设。2007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办学方向。2015年学校成功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同年,西藏民族大学第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定位:坚持内地办学,立足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十三五”时期,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西藏,为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将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相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坚持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开展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一、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一)推陈出新,多措并举,强化激励。近年来,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学校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实际,大胆创新,推动质量工作建设。先后制订出台了:西藏民族大学教学名师评选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学贡献奖评选办法、西藏民族大学教学奖励办法、西藏民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施意见、西藏民族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实施方案、西藏民族大学题库建设与管理制度;修订了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条例、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立项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有力的激励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保障了本科质量工程。

(二)创新开展本科学分制改革。2016年4月,审核评估结束后,为切实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务处迅速启动学分制改革。2016年12月《西藏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正式印发施行,西藏民族大学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

西藏民族大学学分制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把握民族高校特殊教育规律,采用学年学分制、弹性学制,科学地制定了成绩及学籍管理相关措施,出台了系列配套制度,将学分、学生学习课程的数量与毕业相关联,将绩点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相关,将平均学分绩点与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取学位相关,制定了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学分标准、学分绩点和相关要求。

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学校根据新形势下学校“调整结构、转型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高和审核评估整改的要求,紧扣学校建设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与内地高校同步科学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发展目标及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举措,也是实现创办高水平,有特色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升本科专业质量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优固特

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及2011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大力强优势,固特色,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开展校级品牌专业建设、校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强化专业优势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行政管理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新闻学、法学4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民族学、学前教育、行政管理3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临床医学、财政学、新闻传播学、法学4个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项目。

学校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凝练专业特色,拓宽专业渠道,增设专业方向,实施专业预警机制,拓展办学空间。通过完善机制、理顺关系,为专业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形成了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法学、新闻学、民族学、学前教育、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特色优势专业。 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增设理工医类本科专业,增加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2008年到2018年10年间,新增本科专业19个,本科专业从2007年的32个达到了51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学校办学水平,人才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遍布西藏各地、各行各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二)适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2008年,根据“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理念,为进一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学校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09年,学校成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西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于当年暑假由校领导带队,分5组深入西藏相关厅局及各地市进行实地调查,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西藏人才需求状况。组织全校教职工以“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开展思想大讨论,凝聚共识,确立了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提出“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2010年,学校出台《西藏民族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要求各学院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区内、区外生源进行全面修订。着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一体,打造与学校发展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版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强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和分层次分类型指导的原则,考虑区内外不同生源的现实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打牢基础”为出发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适应不同工作和学习要求的合格人才。

2017年上半年,伴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结合学分制改革,学校启动学分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决定从2017级本科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经大量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确定了“优化调整、传承创新;创新创业、注重能力;细化标准、突出特色”3条修订原则,并提出了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要将“国家治藏方略与学校优势特色相结合;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与学分制运行模式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创新创业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质量意识与课程设置科学性、规范性相结合”4条基本要求。

该培养方案科学合理构建了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及创新实践课三大课程类型。在三大课程类型基础上构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四大课程平台。该培养方案的特点在于全面落实了学分制的要求,重点在于压缩必修课,大量增加选修课,并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结合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控招生专业和规模。学校针对西藏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类别多,但需求量小的特点,科学设置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灵活确定招生规模与时限。对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加大投入,扩大招生规模,对人才需求量较小的专业,采取减少招生数量或间隔年限招生的办法。学校以“用得上”为目标,着眼西藏对扎根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区内与区外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分类型分模块教学。考虑到区内外生源基础差异大的现实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打牢基础”为出发点,分别制定区内、区外不同生源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实行区内外生源分类型教学。大学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高等数学实行分类型分层次教学、公共计算机课程实行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最大发展,成为适应不同工作和学习要求的合格人才。

3、拓宽专业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和英语专业开展辅修双学位培养,与对口援助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开展与对口援助高校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民族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会计学、法学专业分别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进行“1+2+1”或“1+1+2”联合培养。

(四)创新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践实验教学平台

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学校不断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制定了《关于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实践教学目标,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到2017年底,我校共建成11个学科门类的实验室98个,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实验室面积达到3.4万平方米。

学校建有1个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西藏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2个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建有西藏自治区高校实验教学中心3个、实验实训基地1个以及10个西藏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各专业特点,在西藏、陕西等地建成了160个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其摆在立德树人的关键位置,并将其纳入学校各项建设规划中、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从2015年开始,学校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和规划,通过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体制机制、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重视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构建了符合民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学校成为培养西藏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西藏协同创新科技转化孵化的重要基地、西藏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智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五年来,学校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五十余项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每年获政府、学会赛会奖项达200余项。学校从2011起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到2018年累计立项国家级255项,自治区级650项,校级154项,投入经费600余万元,参与学生达到4500余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同年,“西藏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获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努力开发建设一流课程,推进本科教学质量

(一)开发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信息化。为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丰富课程体系和资源,多渠道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学校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2门,2007—2017年建设校级重点课程81门。全校共开设了由民族历史文化等七大课群组成的400门的通识选修课。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入课程平台,建设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集慕课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管理评估为一体的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给师生提供了120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建设一批具有我校“民”字“藏”字特点、特色的精品一流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教育部和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同时,利用国家7+1、陕西省4+1对口支援优势,通过新媒介、智慧教室、课程平台、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二)创新性增设“四门基础课程”。从2017级本科开始,围绕学分制改革,针对区内生源基础,通过诊断性评价,增修《语文基础》《英语基础》《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确保增修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同步发展,达到学分制毕业要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明确增修“四门基础课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明确教学对象并进行教学编班,确立授课教师和授课团队,制订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讲义和辅导资料,明确考试形式和获得学分的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基础》围绕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英语基础》围绕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加大对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候语、自我介绍、提问等交际用语进行读背训练。《数学基础》围绕高等数学基础概念、基础知识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强化讲解和训练函数、参数方程和极坐标、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等内容。《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参考《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进度,采用自学辅导式,就《计算机文化》课程每周的操作内容重点进行练习。

四、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努力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着力培养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于2013年1月成立后,先后加入西北地区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和民族院校教师发展联盟,创新性开展了多项教师教育教学发展工作。旨在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育。致力于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师生教学相长的卓越教学发展目标。为实施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供最佳的技术资源、实践场所和培训服务,培养师德修养高、教学能力强、业务素质硬的优秀教师,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每年投入教师教学发展专项资金160万元,每年参加各类培训教师约1500余人次。

坚持并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组织教学沙龙活动、教师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网络培训及各专项培训班,经常性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如微课、翻转课堂、Mooc、spoc、对分课堂等相关培训,每学期保证开展和举办不少于两场次的专题培训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力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搭建良好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名师评选,遴选学科专业带头人,选拔和推荐中青年学科骨干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建设工程,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建教学团队,学校建设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有中国古代文学、法学、民族学、教育学、网络空间安全、人体机能学6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开展标准化教研室建设,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了加强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教研室建设,学校在2015版新修订的《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条例》基础上,2017年9月出台《西藏民族大学标准化教研室建设实施方案》《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室建设评价方案(试行)》。标准化教研室旨在实现基本建设标准化、党的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教学及科研活动标准化(量化考核)、档案建设标准化。实现教研室的6大功能即:师德建设功能、教学组织功能、科学研究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师培养功能、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功能 。

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以规范教学组织管理为抓手,以科学研究为动力,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带动课程、专业、学科建设的全面进步,推动学院、学校的全面发展,为西藏民族大学建设为“一流”民族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助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着力横向拓宽和纵向深入。2015年修订出台《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立项管理办法》,大幅提高教改项目资助力度。教改立项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分为重大项目(招标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四个层级,每个项目分别资助10万元、3万元、1.5万元和0.5万元。同时,对教育部、国家民委、自治区等部省级教改项目按照1∶0.5比例给予资金配套或全额资助。学校着力建立有效的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全面梳理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选择具有全局性、代表性的若干项目进行培育,使其能成为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积极促进教改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相长。

在政策激励下,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2011-2017年,学校共获批26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45项自治区教改项目;2007年以来共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8项。2013年以来获国家民委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五、深化教学信息化建设,助推本科教学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2006年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投入运行,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2013年实行教务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优化管理系统,开发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师生能力,通过十多年的不断开发、改进,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成为学校拥有用户最多、使用最为广泛、师生已经不能离开的精品信息化管理系统。

同时,在教学管理和手段信息化建设上,2017年学校投入350余万元,建成 41间“智慧教室”,实现了课堂教学直播、录播、评价、质量监督等功能。从2015年到2018年,教务处建成并启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系统(已建成并使用课程题库220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开发建设教务处网站、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网站、教务处微信公众账号等,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推动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六、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督促本科教学质量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2006年质量监控中心成立后,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形成立体化多维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校认真落实领导听课制度,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度,开展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从2012年开始实行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2017年建成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照全国本科教学常模数据,用数据说话,分析不足,实现对本科教学质量动态监控。

高质量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2015年6月到2016年4月,学校组织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审核评估内容涵盖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使用、教学设施及专业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审核评估考察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通过审核评估进一步明晰了学校办学定位、强化了教学中心地位,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监督、保障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

创新开展本科专业评估。2017年结合本科审核评估整改方案,2017年12月到2018年4月对全校48个本科专业开展了评估工作。本次专业评估由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这在学校评估历史上乃在西藏高校专业评估历史上尚属首次,评估结果客观、公正,从独特的视角,较全面的分析评价了专业的办学状况和水平,为专业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结 语

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目标,以“质量工程”为抓手,以创新创业为驱动,以建立良好的学风为目标,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着力建设一流课程、一流本科专业,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为持续推进高水平综合型一流民族大学建设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西藏专业学校
都是西藏的“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