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论语》中的“孝”“信”“礼”

2018-02-09马文科

中学语文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子夏孝悌周礼

马文科

一、《论语》中的“孝”

《学而篇》第六章、第七章,把“孝”放在了做人的第一位。“首孝悌,次谨信”。“孝”是做人的根本品格,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其次才是“信”。 《论语》对“孝”的论述全面而详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侍奉和赡养父母的“孝”。《为政篇》第五章:父母在世时,按照礼的规定侍奉他们。也有不孝之子,但在礼的规定下,必须“孝”。第七章:世人对待父母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赡养父母或许容易,但一直敬重父母似乎不易。这里夫子把话说得透彻极了,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在这方面出问题。第八章:又说到要害处了,“色难”是世人对待父母的常见现象。世人做到“孝”或许不难,做到“顺”则不易。《里仁篇》第十九章夫子告诫人们,做儿女的不要凭借年轻的资本只一味地追逐自己的事业,也要设身处地地替父母着想,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第十八章:父母当然也有过错,有时子女做不到孝顺,问题不一定出在子女身上。但是,孔子已经把子女借父母的过错推脱尽孝义务的所有借口全堵上了。

2.丧葬和祭奠父母的“孝”。在这个问题上夫子对“孝”的要求似乎太高,似乎不合情理,使常人难以做到。《学而篇》第十一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阳货篇》第二十一章:要求为父母守丧三年,因而遭到了宰予的质疑,夫子因此很恼火。

3.“孝”是儒家思想的奠基石。《学而篇》第二章:孔子一直想为这个纷扰的世界安排一个稳定合理的秩序,他在研究《周礼》中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孝悌”。他以此作为推行周礼的起点,把“孝悌”看成做人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定位是有坚实的人性基础的。“孝悌”首先是人的一种自然感情,养育之情,手足之情,血浓于水,难以割断,不用儒家专门去教导和规定也是客观存在的。孔子就是对人类这种普遍的内在的实实在在的感情进行了理论的概括,把它上升到社会对个人的外在规范和要求上来。

二、《论语》中的“信”

从《论语》中的大部分论述看,“信”的含义比较明确,“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要诚信,做人诚信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具体来说《论语》中所讲的“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是做人的底线。《为政》第二十二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把“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子路篇》第二十章:“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在这里把“信”列为做士的最低标准。连小人都能做到“信”何况君子。如果“人而无信”那就不算是人了。

2.“信”是一张人格魅力的储蓄卡,容易贬值,容易透支,所以要十分小心地呵护。《学而篇》第四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最容易丢失在言行上,特别是“言”上。《颜渊篇》第八章:“驷不及舌。”君子说话要慎重,要想好了再说,否则,不合适的话一旦出口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孔子最讨厌言过其实的人,《宪问篇》第二十七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调整言行的顺序,常人一般都是先言后行,而孔子教导子贡要先行后言。《为政》第十三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里仁篇》第二十四章:孔子推崇古人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作风,应该也是出于“信”的考虑。《颜渊篇》第七章:夫子把政府的公信力放到了比粮食和军队更重要的位置上。

3.培养诚信任重道远。尽管夫子把“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强调,可是不“信”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连他亲自教导的弟子都难免会不“信”,子路的不懂装懂,宰予的说到做不到,这让他很无奈。《公冶长》第十章:“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为政》第十七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在学问上的“信”,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公冶长》第十四章:不仅要说到做到,就连听到一种道理都要去实行它。在培养诚信方面孔子对弟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4.警惕对“信”的异化。《子张篇》第十章:“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同样是讲“信”的,子夏讲的“信”已经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了,而是一种获得更大利益的手段。他的“信”难掩市侩气息,已经蜕变成一种机变权谋了。所以,在《雍也篇》第十三章中孔子教导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说明子夏对“信”的异化早就引起了夫子的警惕。

三、《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更多的是对人外在行为的一种规范和约束,行“礼”是一个社会人的必备素养。据统计,《论语》中讲“礼”的地方达75次之多,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具体解读如下。

1.“礼”的社会功用。 《八佾篇》第五章:说明“礼”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巨大作用。它的养成靠教育和培养,它的运行靠社会的传统和人的自觉而不是靠权力。第十九章:礼能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君和臣之间不是赤裸裸的主子和奴仆的关系,不是役使和被役使的关系,君有君的风范,臣有臣尊严。现实中君臣的德行、素养、人品、才能、智慧千差万别,仅凭权利和情感很难把君臣两端维系在正常范围内,中间一定要用“礼”来调控。调控到什么程度合适?“礼之用和为贵”。

2.以身示范,践行周礼。《八佾篇》第十五章:“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应该是最熟悉周礼的人,却像什么都不懂的人一样,每件事都要问人,以至于让别人产生了误解。孔子批评弟子不懂装懂是不好的,可是他在这里正好相反,懂又装作什么都不懂。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尊礼守礼的楷模。

3.对周礼的弘扬传播和维护。《八佾篇》第二十四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弘扬传播周礼是孔子的使命。礼崩乐坏的时代,处处让夫子无奈、受伤甚至愤怒。第十七章:鲁国大夫不行告朔之礼,只杀一羊虚应故事,非常讲礼的孔子只好勉强肯定,而他的弟子子贡连杀羊都觉得是浪费。礼制已经非常松弛和混乱了。第二十六章:连身居高位的人都“为礼不敬”,夫子实在看不下去,但又能怎么样。第二十二章:管仲僭越国君之礼,在门口立照壁,在家里设置畚。第六章:季氏僭越周天子的礼,要去祭祀泰山,更甚者在自家的庭院演“八佾”舞蹈,夫子愤怒至极,“是可忍孰不可忍”。“礼”是个人修养,更是社会公德,是需要有人坚决维护的,否则,就会“礼崩乐坏”的。

4.“礼”的本质。《八佾篇》第三章:说明礼再重要,也不过是个形式而已。第四章:再次说明礼就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忠”“孝”“信”等才是“礼”内在的东西,如果形式大于内容,或远离内容,就已经违背行“礼”的初衷了。所以,学礼要放在“孝”和“信”的后边。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虽遭受过几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最终还是没有断流,而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最大、滋养最大、贡献最大的还是“孝”“信”“礼”的思想观念。因此,从《论语》这样的经典中发掘“孝”“信”“礼”的思想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应该是很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子夏孝悌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论语》知多少?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病榻侍母
孔子借伞
孔子神算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