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性阅读:构筑小说教学的“理性精神”

2018-02-09沈玉娟

中学语文 2018年36期
关键词:清兵理性精神思辨性

沈玉娟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前者指向教学内容的确定,后者指向教学方法的选取。褚树荣老师曾说,“就过程来说,思辨性阅读应该贯穿小说欣赏始终。小说的意义解读、技巧鉴赏需要思辨,举凡构成小说的内容要素和形式诸项都可以是思辨性阅读的对象”,同时也要顾及不同小说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强调“质疑——求证——评价”这一过程的重要意义。

一、质疑——思辨探究,始于提问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别忘了另外一句民谚: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一百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所以提问必须是有价值的。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提问价值,关键在于问什么和怎么问,好问题往往是高效的,不仅能激发学生群体的思维碰撞,还能将学生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引向更深层次,更能激发学生开展反思和评判。然而,怎样的问题才算优质呢?

比如,开放性问题,呈现的答案往往是开放多元的,这类问题指向的思考空间范围广阔,能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迁移性问题,可以扩大推测与假设的思考领域,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训练思辨能力。

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葫芦被卖”这一情节的设置甚为用心。清兵卫的葫芦是从老婆婆手里用0.1元买来的,校役卖给古董店价钱是50元,最终古董店将其转卖,成交价600元。

教学镜头:

问1:从这个情节你读出了什么呢?你有什么看法?

问2:假如校役不隐瞒,把这件事告诉了清兵卫、父亲和教员,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1:清兵卫知道自己的天赋后会得到鼓励,即使没人支持,也会坚持自己的爱好。

生2:清兵卫即使不再爱好葫芦,他也许对以后的人生更加自信。

生3:父亲和老师可能会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不再阻止清兵卫去喜欢什么了。

……

问3:在截然不同的后果对比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清兵卫与校役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隐性的,是教师在假设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对文本合理推断获得的,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校役虽没有直接扼杀清兵卫的自由个性,但在自私和功利中无意识地做了回帮凶,加剧了清兵卫的悲剧命运,学生了解到造成清兵卫悲剧人生的不止于家庭、学校,还有社会。

二、求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思辨性阅读,必须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即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思辨地解读文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合理的质疑只是起点,有着充分合理的论证才能在阅读中摒弃片面性解读和错误性解读。

师:在这两处摇摆中,我们看到了清兵卫与大人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 水处理解决方案:应用于水处理流程的进水、沈淀、过滤和排水等主要工艺,可提供稳定、可靠的自动化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方案整合性高,完整涵盖了监控、系统控制通讯、现场控制和设备驱动。台达工业平板计算机IPC系列和DIAView SCADA工业组态软件实现全厂系统设备监控;高功能中型模块化控制器AH500系列搭配工业以太网交换机DVS系列进行各个水处理站的控制和信息交换;风机水泵专用变频器CFP2000系列可依需求变频控制风机、水泵的转速,实现设备节能;整合人机界面DOP-100系列可实时监控现场设备运作。

生1:我觉得是观念上的不同吧,父亲喜欢又大又长的葫芦,他认为这样的葫芦是出色的;而清兵卫喜欢的葫芦未经开口,模样虽平凡,但是很周正。

生2:(客人马上能意会)“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父亲不反驳,反与之谈论甚欢,可见父亲和客人的爱好是一样的。

师进一步追问:双方观念不同,你能深入分析理由吗?

生3:我觉得父亲和客人的爱好其实是在名人效应下形成的大众审美观,而清兵卫的爱好没有受世俗的眼光约束,他的爱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和审美眼光。

(师板书:大众——个性)

教员喜欢武士道,喜欢名伶云右卫门唱戏,会去新地听戏。

补充:日本武士道、云右卫门和新地相关知识。

点拨:有了这些了解,能否再说说,清兵卫的爱好与教员的爱好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吗?

(板书:功利——自由)

这两处设计,在巧妙设疑和有效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扼杀清兵卫爱好的除了父亲和教员,还有他们背后普遍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清兵卫悲剧人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某一人,教员的家访也只是导火线而已,更在于长期蓄积的矛盾,其实质是观念的差异所致。

三、评价——反思断言,形成认知

1.人物冲突源于观念,评价应符合人性情理

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更多倾向于“反思”与“理性”,但情与理不是决然分离的。笔者执教《清兵卫与葫芦》一课,要求学生揣摩情节“摇摆”中凸显的矛盾冲突,而矛盾的本质是世俗观念与纯真人性之间的较量。

教学镜头:

师:反观清兵卫的爱好,有受谁的影响?(生:没有)

师:他不知道马琴葫芦吗?(生:知道)

师:那么,志贺直哉为什么一定要插入一句“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

生1:清兵卫拒绝世俗的观点,即使知道,也不放在心上,彼此的价值追求不同么。

生2:大人是被大众观念同化了的,而清兵卫内心纯真,不受世俗眼光桎梏,作者为了强调这一点,才加入这句话。

客人“无需提醒的自觉”与父亲并不反驳,反而与之谈论得甚欢的态度,都说明了“大”属于流行思维,有着普遍的存在意义。大人在认识世界时,某种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削弱了自我判断,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孩子因不谙世俗之道,自然保持着真纯、善美的品性,不易受名人效应的影响,这些都是人性情理使然。

2.主题蕴含多种理解,评价应趋向多元思辨

多元解读存在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二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性与时代性。《清兵卫与葫芦》就像一个寓言故事,给读者颇多启发:有人认为作家想借清兵卫爱好的扼杀,传达救救孩子的主旨;有人认为作者以清兵卫爱好自然和美的事物为起点,并以此被毁灭而告终,借此表达对自然与美孤立无援的忧思;还有人认为,清兵卫的喜好被扼杀之后仍旧追求绘画,赞扬不可挫败的人性,是志贺直哉的自我鼓励。

笔者抓住“三处矛盾与冲突”“悲剧的两重意义”来解读清兵卫悲剧的连续性与普遍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剖析事件背后隐藏更深的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复杂。清兵卫的悲剧是个家庭专制下的悲剧,也是社会强权下的悲剧,更是人性自私功利下的悲剧。

《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个课例就清兵卫与父亲(客人)、教员、校役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质疑、求证,并对人物和主题进行评价,既致力于培植学生理性思考、开放并蓄的品格,又训练他们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性”的接受与运用,进而转化成一种显性化的思维方式,以便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其他文本的阅读。

猜你喜欢

清兵理性精神思辨性
清兵卫与葫芦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油画世界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