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民间演艺生态探析
——基于业余甬剧团的田野调查

2018-02-09庄丹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业余剧团剧目

庄丹华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2.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1 问题的提出

戏曲是中国民间主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戏曲世代相承,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与所在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方式密切交融,在获得所在地区和群体认同的同时,戏曲也实现了对自身的创造与发展。因此,戏曲的发展需要表演者和观演者的良性互动,需要演艺团体和所在地区、群体共同构建起良好的戏曲生态环境,需要剧种和时代同步演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身的功能[1]。

当下戏曲普遍面临的困境,除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及信息社会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所造成的冲击,还在于不少戏曲剧团脱离了时代和观众,新创剧目侧重于拿奖,没有考虑观众的兴趣,导致评完奖剧目就束之高阁。再加上老剧目的表演能力也在下降,以致观众越来越少。就目前情况来看,专业剧团的发展大多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很难独立生存。但与此同时,民间对戏曲的需求依然存在,在专业剧团之外,由戏曲爱好者构成的非营利的民间业余剧团却是方兴未艾。这些业余剧团来自民间,又反馈民间,长年把戏送到专业剧团去不了也没有去的地方,并能推出民众喜闻乐见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创剧目,因而深受民众欢迎,对戏曲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业余戏曲剧团的发展现状、演出状况和观众的反响、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对策等,笔者以浙江宁波的地方戏曲甬剧为个案,采访了其中影响较大、建团历史比较长的姜山甬剧团和下应众兴甬剧团,进行实地调研,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深入探析戏曲的民间演艺生态,提出相应建议,更好地促进戏曲艺术的良性发展。

2 业余甬剧团的来源与发展现状

宁波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有较长久的戏曲演出传统。甬剧作为以方言来演唱的宁波地方剧种,在当地拥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并由于沪甬之间曾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在上海也拥有大量的观众,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只存一个专业甬剧团,面临着种种发展的困难,而以农村为主的业余甬剧团却一直活跃在宁波基层、农村、社区,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

宁波的业余甬剧团数量多,活动地域广,群众基础好,也为专业剧团输送了人才。2012年12月,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宁波市首届甬剧业余剧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启动,有姜山甬剧团、下应众兴甬剧团、云龙乡音艺术团、宁波老年大学甬剧社团、石碶塘西甬剧团、宁波市甬剧戏迷俱乐部、石桥甬剧团、古林星光甬剧团等8支业余甬剧表演团体参加。到了2013年的市第二届甬剧业余剧团优秀剧目展时,参加的业余甬剧团队达十余支,以后的几届也基本保持这个规模。这些业余甬剧团来自基层社区和农村街道,多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甬剧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推举有演出特长和管理能力并具有公信力的热心人担任剧团负责人。除了已经退休的老人等,他们平时都各有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既排演传统经典剧目,也创排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戏,受到周边县市区民众的欢迎,已坚持多年,反响良好,有的已拥有自己的戏迷群体。其中建团历史较长,演艺水平相对较高,影响较大的属宁波市鄞州区的姜山甬剧团和下应众兴甬剧团。

姜山甬剧团的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初,1982年,由姜山镇文化站出面招收了一批新演员,在原有基础上组建姜山镇甬剧团,并聘请上海甬剧老演员为老师,对新演员进行培训。1987年,剧团因故解散。2000年下半年,地方上的甬剧爱好者重新发起、成立了姜山甬剧团。2009年,在鄞州区文广局对业余剧团的考级中,姜山甬剧团被列入一级团队,2011年考入特级团队,给予一定的演出补贴,并列入“天天演”惠民演出。目前,姜山甬剧团人员齐备,管理完善。团里一共有51个人,有1个团长,2个副团长,1个乐队负责人,具体包括演员、乐队、音响、打字幕、灯光、电脑布景、换景、拉幕、服装、电工、道具、出纳、会计等。剧团主要演员是年轻人,有不少是从唱越剧转行的。成员基本上生活在姜山,大多是从事自由职业的,也有大学生。剧团设施完善,拥有价值20多万元的灯光道具设备,经费主要来源于演出提成、镇里补贴和区里奖励。演出一般是在双休日或晚上,以市内的老三区为主,大多数在村里演出。

下应的业余甬剧团成立于1960年代初,目前已成为鄞州区特级文艺团队,列入“天天演”惠民演出中。剧团管理到位,正副团长、演员、乐队、道具、服装等人员齐备,成员主要来自下应,也有潘火、姜山、宁波(市区)等地的,成员中有从事自由职业的,也有来自企业和学校的。剧团现在资产四五十万,拥有完善的灯光道具设备,包括固定戏台,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因为剧团每年都有新戏出来,所需服装都新置办,演出前还专门有人负责熨烫衣服,保证演出效果,走正规化路子。和姜山用甬剧团一样,演出都是靠演员们的热心和热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甬剧,正是因为被它所属区域的个人和群体所喜爱和认可,所以才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与社区其他群体进行互动,给其他群体以持续的认同感,也在不断积淀中成为所在社区乃至区域独特的文化表征。

3 演出情况与观众反响

业余甬剧团的影响力来自于它的演出活动,及其所带给观众的愉悦感和震撼力。在这方面,姜山甬剧团和下应众兴甬剧团都有不俗的业绩。

姜山甬剧团自建团以来,足迹遍及宁波鄞州当地乡村,以及周边县市奉化、宁海、象山等地的偏远山村。目前姜山甬剧团主要演出传统经典剧目,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啼笑因缘》、《借妻》、《雷雨》、《三县并审》、《半夜夫妻》、《凤鹊姻缘》等九台大戏,以及折子戏、小品等。这些传统经典剧目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时事新闻,契合当地民间习俗,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如《天要落雨娘要嫁》、《三县并审》等;也有的借鉴了其他剧种广受欢迎的经典剧目,如《雷雨》等,因此能长演不衰。

姜山甬剧团近年来协同其他业余甬剧团参加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以姜山甬剧团为班底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非遗小戏《拨兰花》等,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2012年荣获宁波市首届甬剧业余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奖。2013年荣获宁波市第二届甬剧业余剧团优秀剧目最佳演出、最佳主角、最佳唱腔三个大奖。2014年荣获宁波市第三届甬剧业余剧团最佳组织奖和优秀演出奖。2015年荣获宁波市甬剧艺术节业余折子戏比赛一等奖。2016年被评选为宁波乡音最喜爱的剧团,同时被授权为宁波市甬剧传承加盟剧团。2018年获浙江省新农村题材小戏会演金奖。还曾经去杭州和上海展演,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和专家的肯定。

下应众兴甬剧团常年有20个戏在演出,其中2个为新戏,每年要演出100多场。演出的经典戏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春江月》、《借妻》、《借女冲喜》、《雷雨》等,新创剧目有《婆媳和》、《老娘泪》(又叫《慈母传》)、《乡下贵发哥》、《男婚女嫁》、《嫁娘记》、《坐错花轿》、《有奶便是娘》、《连环案》、《寻儿记》、《明媒正娶》等。剧团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推出反映新农村、新风貌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新剧目,如《慈母传》讲拆迁后家里的房子分配,《有奶便是娘》讲尊敬老人,《男婚女嫁》讲婚姻观,《乡下贵发哥》讲助人为乐,都具有教育意义。剧团的特色是以演出接地气的滑稽戏为主,演出不少草花戏,以丑角见长,演出风格诙谐幽默,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草根样板团”。其中《婆媳和》、《坐错花轿嫁错郎》、《连环案》、《桂珍与桂英》、《老爹泪》等轮流在各村庄宣传演出,观众人数累计达到十多万人次。剧团有专门的戏迷,有的戏迷甚至从外县远路带饭赶来当地看演出。2007年以来,下应众兴甬剧团从台下唱到了台上,甚至一路高歌,唱进了上海,两度登上上海兰心大剧院舞台,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2014年,剧团参加浙江省中青年戏曲大赛,以《扒垃圾》获得银奖。2016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专门采访该剧团。2017年以甬剧小戏《情缘》获得鄞州区文化大礼堂戏曲大赛金奖。2017年5月参演宁波甬剧研究传习中心的大戏《甬港往事》,并在2018年共同赴港演出。

从业余甬剧团演出的兴盛中可以看到戏曲在民间的活力和生命力,真正能够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体现老百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戏曲表演与剧目创作与时俱进,不断进行适应社区和观众的再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

4 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1 经费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业余剧团负责人普遍反映现在的业余剧团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比如鄞州区“天天演”的费用由政府支出,安排给补贴5000元/场,演大戏需要演员多,或者场次少搭的台不能重复使用,或者演出地方路远交通费开支大的话,剧团还要亏本。剧团自己接来的场次一般是7500—8000元/场,“天天演”的亏损有时还要依靠前者来抵冲。而排新戏需要的经费会高达数万,对业余剧团来说压力很大。虽然有上级部门给予地方剧种的资金补助,但还是杯水车薪。相关部门或可考虑按照成绩、排新戏情况、添置设备等实际需要等给予一定的补贴,增加对剧团的投入,让业余戏曲剧团保持收支平衡,对其创排新戏给予奖励,以提高其积极性,也可进一步繁荣群众艺术,提升城乡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4.2 人员问题

剧团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是人员,缺乐队、小生和导演。演员的培训也是一个问题,业余甬剧团除了以老带新,也想方设法请专业甬剧团的导演和主要演员来帮忙排戏,请老作曲、主胡等来教唱腔。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组织定期培训,进一步发挥专业剧团专业人才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打通专业和业余剧团的界限,给予相应的业务待遇等。

4.3 剧本问题

业余剧团虽然不需要固定的人员开支,但也很少有政府的专项拨款支持,难以承担购买剧本的费用,剧本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各业余剧团发展的瓶颈。没有新剧本,就只演老戏,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观众越少,演出更少,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剧团的良性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可考虑实行剧本调剂制度,或者建立相应的资源库,专业剧团没在使用的剧本、业余剧团花钱创作的好剧本等都用政府采购的方式集中在资源库,允许其他业余剧团合理使用,以不高的代价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艺术近数十年来的文化实践一再地说明了中国戏曲不但用持续的传承力保持了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袭的文化品格,而且也用持续的创造力保持了戏曲与时俱进创造转化的艺术活力。戏曲的活态性即在于此。说到底,戏曲的发展,实现的是戏曲艺术与不断变化着的人、不断变化着的区域群体、不断变化着的民族社会所进行的深入互动与深入共进。”[2]在当前戏曲处于低迷状态,专业剧团孤掌难鸣的情况下,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创新意识的业余戏曲演艺团体以蓬勃发展的趋势成为戏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与专业剧团互为补充,共同推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这是值得提倡和扶持的。

猜你喜欢

业余剧团剧目
舞台剧目
业余也疯狂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们业余,但我们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