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2018-02-0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后处理准确度

骨肿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疾病类型,骨肿瘤发生的部位分别为骨骼、骨髓、骨骼神经与血管。骨肿瘤通过性质可以分为恶性骨肿瘤与良性骨肿瘤病症,恶性骨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率相对较高[1-3]。本次就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病症当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为17~72岁,平均年龄为(42.8±3.2)岁。骨肿瘤病症类型主要为骨巨细胞瘤28例,骨肉瘤患者有22例,骨样骨瘤患者有16例,骨软骨瘤患者有14例。8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80例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将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2~3 mm,层间距设置为1 mm,扫描时间设置为1 s,三维重建间隔在2~5 mm。对骨肿瘤近端与远端10 cm的位置进行扫描,股骨内外上髁至胫骨骨肿瘤远端大概10 cm位置作为胫骨扫描的范围。足趾尖至胫骨骨肿瘤近端10 cm的位置作为胫骨远端骨肿瘤扫描范围。CT扫描的结果采用数据将软件计算机工作台进行传输,实施三维重建处理,根据骨重建算法作为根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80例患者均实施MRI检查诊断,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层间距设置为0.5~1.0 mm,比较两种诊断技术检查诊断结果[4-5]。

1.3 观察指标

观察MRI与螺旋CT两种检查方式与病理组织检查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骨肿瘤的患者有80例,MRI确诊的有68例,占85.00%,误诊7例,占8.75%,漏诊5例,占6.25%;CT三维重建后处理确诊的有79例,占98.75%,误诊1例,占1.25%,无漏诊,MRI诊断符合度要低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之后诊断符合度,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P<0.05)。

3 讨论

与其他系统肿瘤病症比较,骨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骨肿瘤恶性可能性相对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6-8]。原发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共组成了骨肿瘤,骨肿瘤类型主要是纤维类肿瘤、骨来源肿瘤、骨髓来源性肿瘤与软骨来源肿瘤均属于原发性肿瘤。对骨肿瘤病症的检查诊断多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与MRI检查,CT三维重建影响技术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结构的生成采用计算实施处理,显示三维立体图像[9]。通过计算机处理CT扫描所得的数据,形成三维灰阶数据,能够旋转图像,立体与全方位馆擦分析检查图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采用表面轮廓重建与容积重建技术,CT三维重建技术物体的表面通过CT获得数据,变化透射的角度与光明亮的程度,让观察人员能够详细了解图像,通过物体外部与体内实施CT扫描,得到全部数据后,通过计算机调节图像透明程度与色彩,显示三维立体效果[10]。

李慧[11]的研究显示,MRI诊断准确度为70.9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之后处理诊断符合度为89.09%,CT三维重建后处理诊断符合度高于MRI检查。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基本相符,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骨肿瘤的患者有80例,MRI确诊的有68例,CT三维重建后处理确诊的有79例,MRI诊断符合度要低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之后诊断符合度。说明经CT三维重建后处理对骨肿瘤病症的检查诊断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为临床正确诊断病症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临床治疗与患者存活率的提高[12]。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影像诊断当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能够及时让患者得到救治,促进患者的后期治疗,减轻患者痛苦。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后处理准确度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Phosphatidylinositol-3,4,5-trisphosphate dependent Rac exchange factor 1 i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对GB 17167实施过程中衡器准确度要求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