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探索

2018-02-06刘泽宇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矛盾中心生态

刘泽宇

(太原市第五中学,山西 太原 030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在发展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正确把握国情,批判地继承前人相关理论而得出的紧扣时代脉搏的理论精华,彰显了十九大主题,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再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因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能促进我们更加准确地贯彻这一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实事求是意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为我国在新时代进行怎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年来,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开拓创新,稳中求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比如,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都非常显著。但我们也很清楚,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重矛盾,面临的挑战随处可见,比如在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贫困户没有完全摘帽,精准扶贫势在必行;在养老、医疗方面也存在有待改善的状况。另外,人类的生存环境需进一步美化。随着社会不断向前迈进,人们除了对物质文化有所需求之外,还对生存环境、公平正义、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民生工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诚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为了响应民众的呼声,新的理论随着实际状况应运而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首要的是解决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发展动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足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发展,优化生态环境,脱贫致富共同富裕,时刻牢记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引实践,推动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运用

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是精华。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与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既相互吸引、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缺一不可。事事有矛盾,即每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矛盾;时时有矛盾,即事物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矛盾。正是由于矛盾运动,事物才得以发展和变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括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正确把握国情,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社会矛盾而提出的解决矛盾、推动发展的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原理,不断解决我国现存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可以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一种态度问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指人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的提升。人的健康状况改善,意味着人的体能方面得到发展。

其实,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人越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越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生活也越能有效地得到改善。反过来讲,物质文化条件越优越,又越能促进人的发展。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有所区别。随着时代变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越来越高,逐渐凸显出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只有不断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才能突破和化解矛盾,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稳步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还涉及到人的生活环境是否健康绿色的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净化生态环境,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革命,是生态革命,革命也就是解决矛盾的一个过程,就新时代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全面小康的显著短板。“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山清水秀,绿色环保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国,理应发展其优越性,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明显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矛盾学说的运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个过程。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实践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其行动的目的和方向,用恰当的认识、恰当的思维去指导实践,实践才能得以达成预期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人们进行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一切行动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逐渐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了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实践就不会偏离航向。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一)精准扶贫 势在必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当前,我国已经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但是,为了在发展中逐渐增进人们福祉,奔向共同富裕,我国必须与时俱进抓住现状,攻坚克难弥补短板,精准扶贫奔向全面小康。可以看出脱贫攻坚是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根据资料所示,我国脱贫致富按照政策演变情况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8年-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普遍贫困解决阶段;二是1986年-1993年,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三是1994年-2000年,扶贫攻坚阶段;四是2001年至今,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近年来我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扶贫的特征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因为贫困人口并不集中,很大一部分分散于农村、县区等地。另外,有些已经脱贫摘帽的人口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难度加大,基于这种现实状况,扶贫政策由单一区域性扶贫向综合性扶贫扭转。主要表现在提高扶贫的精度和准度,建立完善预防救助扶贫制度,如建立新型农合医疗制度和低保制度等。同时重视科、教、文、卫等项民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其实,在事物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总是存在很多不同的矛盾,但其中有一种矛盾是起决定作用的,即主要矛盾,这种矛盾不断运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比如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双方力量不均,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我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扶贫脱贫补齐短板,抓住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解决矛盾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发展。可以看出,精准扶贫是必然趋势,在扶贫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提高贫困人民的素质,帮助他们,教育指导他们认清“穷根”,端正态度,积极配合扶贫工作,攻坚克难脱贫摘帽,尽力使其自身利益得到改善,由于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也会相应提高,逐步使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社会发展持续健康,国家更加富强。

(二)净化环境 迫在眉睫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一切遵循着客观规律。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生产资料,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环境问题与人民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生态问题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及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绿色发展思想。十八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在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声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党中央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攻克难关建成全面小康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效,拿山西省来说,制定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森林公园条例、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等,2016年全面修订了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作出了《关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环境保护税适用税额的决定》。全方位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形成了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森林覆盖面积持续加大,生态治理能力明显加强。但是,我们应正确认识到环境治理和保护这项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新时代,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问题是关乎人民大众的生存问题,它已成为解决主要矛盾的突出短板。曾经,人类在发展工业,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开发利用自然的力度超过标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自然和绿色生态。如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强度远远超过了供给能力,造成水资源持续紧缺,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另外,雾霾天气虽有减少,但并没杜绝发酵,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随之降低。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决不能踏上西方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样会相悖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为民、惠民、利民的核心理念,把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坚决打赢这场“生态仗”,算清“生态账”。一是要从源头上对生态环境进行大力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继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是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广大人民群众应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转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践行低碳、绿色、环保的价值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构建自己和谐美丽的家园。

(三)依靠人民 为了人民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也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群众。但是,人类创造历史需要具备一定的顺应历史潮流的背景条件,条件也是需要创造的,所以发展应该为了人民,迎合人民的需求。诚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可以看出,人们的创造活动是受现实社会的条件状况所制约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而决定的。大家熟知,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既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客体。如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本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发展,以便满足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客观条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的需求。

就山西而言,任重道远的民生工程在深化改革的节奏中不断推进,正如山西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近年来,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38万亿元用于民生福祉。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增6所本科院校,实现设区市本科层次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全覆盖;着重解决就业问题,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的创新型改革,建成城乡居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山西省开展了大气、水、土壤三方面的防治战役,取得明显成效。另外,“三农”工作取得了新成果,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建设再创新高。以上这一切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关系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方面的发展。也如山西省人大工作报告中所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发展创新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民意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紧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指导实践的科学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旨在强调一切的发展都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只有多解民众之忧,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得以顺利行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3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3.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30-83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30-831.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10]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91.

猜你喜欢

矛盾中心生态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