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本领

2018-02-06张清雅李万胜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领导干部

张清雅 李万胜

(1.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2;2.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在创新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宣传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调动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社会力量,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保证依靠力量。

一、自觉树立群众观点,正确处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正确的群众观点是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

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态度。有没有正确的群众观点是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而正确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产生的哪一刻起就肩负着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历史使命,而这一历史使命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进步与文明,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就充分说明,党领导的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领导的所完成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党领导的所完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所面临的需解决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党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进行伟大事业的价值目标和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领导干部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的核心。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树立的正确的群众观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站稳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从根本上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是一种重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坚持尊重的人民首创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部实践活动中;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统一起来发展好维护好。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把履行领导职能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向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统一起来。自觉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借口向上级负责,不顾群众利益;另一种倾向是借口对群众负责,拒不执行上级指示。虽然这两种倾向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实际上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群众负责,而是对个人名利负责。三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精神生活,在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发展中,使自身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需要党的领导干部的组织和领导,来保证其实践活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进步要求。因此,党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另一方面,要善于组织和领导,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在形成社会合力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党的领导干部与群众相比,虽然有自己的品质和能力的优势,但也比不上千百万人民群众在共同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因此,党的领导干部除应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的素养和掌握相关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应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借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和强化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自身意愿的相统一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是干群关系和谐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和勤务员”,领导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谓领导干部的权力,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既包含了组织上代表人民群众或通过选举方式授予的法定权力;又包含了个人的影响权,即通过自身的高素质产生的凝聚力。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面对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作为不同阶级、不同国家意志的执行者,使权力的目的、实施权力的手段、权力运行的过程和权力结果都是截然不同的,充分体现了权力本身的阶级性。具体我们国家来讲,要实施有效的领导,就必须授予领导干部与其职务相应的权力。职务和权力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一种责任,而权力是履行领导职能和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是把职、权、责的统一。因此,这就需要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贯彻落实到一切实际工作中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利益的一致性,体现党的历史使命、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相统一,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能就是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根据各项具体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他们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来认同党和政府的,从而决定对党和政府的态度的。如果政策正确,能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人民群众就信任党、信任政府。反之,政策上的失误和偏差,就会在一定范围内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在正确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一些领导干部不能从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出发,站在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使政策变了形,走了样,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会使人民群众对党、对人民政府、对社会主义产生困惑甚至怀疑。为此,党的领导干部在实现领导的过程中,不论是目标的确立和决策的制定,还是计划的实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而凝聚力量和形成动力,体现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成效。也只有这样,才能夯实政党的执政基础和实现党的领导,体现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同样更是领导干部应保持的初心,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问题。

一是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在描绘未来理想社会的时候,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他认为,到那时,人已经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关系”。人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个体在高度自觉自由的前提下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什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发展,而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得到了发展;它不仅仅是某一个个体的发展和某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统一。同样,在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目的也是要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一致,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因此,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统一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之中,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二是要着妥善处理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时间上阶段性和空间上的不全面性。因此,在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既要眼于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着眼于全局利益,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统一起来,又要着眼于长远利益,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当然更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人与社会相一致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而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

三、强化群众工作的组织意识,善于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的纲领就发出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的号召。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也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特别是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深入,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的历史地位,解决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个由这样的党的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通过互助合作,积极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自愿组织起来,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同样,在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的最大的政治优势。而要把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途径,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在主观上树立服务群众的意识,在工作中增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本领,更需要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伟大使命、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梦想提供力量保证。

一是理论掌握群众。思想统一是行动一致的前提,没有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就没有实际工作中的相一致。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为对象,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为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为目标而教育、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在现阶段,理论要掌握群众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教育学习,思想认识达到一致,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同心同德”,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平台。在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中,仅仅有教育群众的工作是不够的,并且往往容易在实际群众工作过程中变成一种简单的说教,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并且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数量优势,把思想教育与服务和组织群众相结合,通过参加基层党组织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人民群众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参与感;通过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不同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正当权利,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主人翁的地位;通过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在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要,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爱戴和关怀。当然,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克服把服务群众简单化为方便群众,而淡化了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和动员,而是要通过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相结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同样,也需要把群众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其中,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导驻地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并发挥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群众自治相统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我们知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这就决定了任何的群众工作都需要不同的社会组织来完成。而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基层组织中既是政治核心,又是战斗堡垒,这就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优势,强化引领功能,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的目标。

三、强化自我监督意识,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党的领导干部是党组织的骨干,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党的一切活动、一切工作就是通过党的领导干部去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将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是自觉行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在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保持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引领社会风尚,做出表率。一是提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坚持党的理论武装,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的宗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二是强化自我监督意识,保持人民公仆形象。监督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觉。不能一味地把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原因统统归之于法制不健全,把克服消极腐败现象问题,一味地依赖于改革的深入、法制的完善和市场的完善。因为法律和制度要靠人来制定,也要靠人来具体执行和遵守。所以,人的素质非常重要。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力,来源于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仰,就可以成为各种不良行为的约束力和一个人品格形成的塑造力;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仰,领导干部就能够自觉地“吾日三省吾身”进行自我警戒,自我反思,自我修养;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仰,领导干部就能够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三是坚决反对“四风”,在不断改变工作作风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情感,塑造领导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的形象。四是坚决与腐败行为作斗争,自觉强化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对待权力,塑造领导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1]方世南,周经纬.生态权益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30.

[4]韩虎.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地位作用辨析[J].探索(重庆),2017(03):118-122.

[5]葛雪梅.群众工作科学化新探[J].前沿,2013(14).

[6]岳天明,杜文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的借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7]沈谦芳.井冈山斗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02).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领导干部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