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状元庄有恭的官场之路

2018-02-02李开周

畅谈 2018年23期
关键词:状元乾隆江苏

李开周

先给大家看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孙伏伽、宋守节、陈伯玉、王正卿、羊袭吉、洪源、郑全济、封孟绅、张又新、狄慎思、莫宣卿、郑洪业、苏德祥、李景阳、王嗣宗、安守亮、张师德、李常宁、木待问、牛承志、刘理顺、刘子壮、彭定求、邓锺岳、庄培因、秦大成、龙汝言……

第二份名单: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司马光、陆游、秦观、李清照、辛弃疾、杨万里、刘伯温、张居正、王阳明、海瑞、纪晓岚、袁枚、吴敬梓、林则徐、曾国藩…一

哪份名单看着眼熟?肯定是后一份,因为这里面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的是文坛巨匠,有的是政坛大牛,他们影响了历史,甚至改变了历史。

前一份名单就比较陌生了,对大多数读者朋友而言,可能要去百度百科里搜一下,才能搞清楚某些名字到底是谁。但是我要说,前一份名单里的那些人,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曾经风光无限,都曾经被所有人羡慕嫉妒恨,因为他们都是状元,从唐朝到清朝的状元。

比较两份名单,大伙可能会得出结论:一个人中了状元,并不一定有出息,可能还不如没中状元的那些人。

上述结论真的靠谱吗?我们不妨从_个广东状元下手,通过他的官场经历,对状元们的人生成功率做一些具体分析。

乾隆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广东状元,名叫庄有恭,他是番禺人,在乾隆四年(1739年)中了状元。

清代广东总共出了三个状元,庄有恭是第一个,后面两个分别是道光二年(1822年)中状元的吴川人林召棠,以及同治十年(1871年)中状元的顺德人梁耀枢。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的殿试考卷被负责阅卷的大臣们评为第一。当时都是糊名考试,除了皇帝,谁都没有权力拆看考生的姓名,阅卷大臣只能将所有考卷按成绩先后顺序排好,交给皇帝拆封,再由皇帝重新排列名次。很多时候,阅卷大臣评出的名次并不会被皇帝认可。有的考卷已经定为第一,经皇帝御审,可能会排到十名以后;有的考卷本来压在后面,但皇帝喜欢,结果这位考生就有可能成为状元。换句话说,参加殿试的清代考生能不能成为状元,除了字迹工整、文章规范、对策精当、诗賦优美之外,还要碰巧迎合皇帝个人的偏好,运气的成分非常大。

本文主角庄有恭的运气非常好,他是阅卷大臣评定的第一名,经乾隆皇帝亲自阅卷,仍然被定为第一名。

据说乾隆拆开名字,看到庄有恭的名字和籍贯,忍不住说道:“广东僻远之省,竟出状元耶!”

乾隆君臣说得没错,广东在科举考试上确实_直处于劣势。从隋唐到清末,广东总共出过九个状元,其中唐朝_人、南汉—人、南宋_人、明朝三人、清朝三人。其他省份可就厉害多了:北宋一百多年间,仅开封府就出了十个状元;两宋三百年间,浙江出了三十个状元;清朝总共一百一十四个状元,江苏占了四十九个,浙江占了二十个,安徽占了九个,山东占了六个,广西占了四个,而广东只有三个。

广东状元出得少,并非因为清代皇帝歧视广东人。按清代中后期分给各省的举人指标,江苏、山东、四川、陕西各占六十人左右,广东却分到七十多个。也就是说,每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江苏人只有六十多个,但历届考试中选拔出的江苏状元却有四十九个;每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广东人有七十多个,但最终中了状元的只有三个。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广东在科举文化上起步较晚。

闲言少叙,我们接着聊庄有恭。

乾隆四年(1739年),新科状元庄有恭走马上任,担任翰林修撰,属于六品官里的低阶,比正六品略低,时称“从六品”。

戏文里的状元无比牛气,不是被皇帝选作驸马,就是被丞相聘为娇客,官职上也是—人之下、万人之上,刚履职就是钦差大臣、八府巡按。真正的状元,不可能这么快就当大官,按清朝制度,新科状元可以不经过吏部的选官考试,直接进翰林院做修撰,既是实习生,又是翰林院的中层干部。比状元名次稍后的榜眼和探花,也无需经过吏部考试,直接进翰林院当编修,属于七品官。所以状元_入官场就比普通进士占便宜,在职场起跑线上至少领先普通进士三年。

庄有恭吃了当状元的亏

乾隆八年(1743年),庄有恭先是升为正六品,再升为从五品,紧接着又升从四品。清代文官共分九品,每品又分二级,普通官员如果既没有重大过错,也没有重大功劳,只能一级一级往上升,三年任满可升一级,做满两任可升一品。庄有恭则不然,他一年之内竟然连升四级,从六品官变成四品官,也是占了状元身份的便利。清朝文学家袁枚是庄有恭的同年进士,一辈子都在六七品的官阶上徘徊,在升官速度上离庄有恭差远了。

但是庄有恭也吃过当状元的亏。他是乾隆钦点的状元,也是乾隆喜爱的官员,刚刚参加工作,乾隆就给了他两个非常荣耀的兼职: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这两个兼职意味着他成了皇帝的见习秘书。从这时候起,庄有恭就有点儿翘尾巴了,他以侍奉皇上为由,经常不去翰林院。他在翰林院的上司史贻直恼了,派别人传话:“我二十年南书房,不应以此绐我!”我给皇上当了二十年秘书了,照样按时到翰林院开会学习,你小子才干几天啊?我点名你竟然敢不来?难道不怕我弹劾你吗?

史贻直是乾隆信任的大臣,官阶比庄有恭高得多,资格比庄有恭老得多,他只要_上奏章,庄有恭必遭处分。所以庄有恭赶紧收敛傲气,向史贻直赔罪。这就好比某某考生成绩优异,成了某省高考状元,进了一所好大学,然后开始目中无人,看不起同学和老师,天天旷课,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挂了科。但庄有恭相对清醒一些,他知错就改,没有挂科。

乾隆九年(1744年),庄有恭继续升官,从四品升为三品,从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为光禄寺卿。在此期间,他表现得非常谦恭、非常稳重、工作谨慎、从不出错。乾隆很想把他调到军机处实习,以后把他培养成股肱重臣。但不巧的是,庄有恭的父亲去世了,他不得不回广东守孝。按清朝官制,官员守孝期间不能升官,守孝期满后还要回京待选,等待朝廷分派新的官职,并且不能比原来的官阶高。

乾隆十一年(1746年),庄有恭守孝期满,回京待选,乾隆特旨授予兵部侍郎,官阶是正二品。也就是说,乾隆打破了守孝期满不升官的老规矩,又升了庄有恭的官,而且连升两级。

乾隆十三年(1748年),庄有恭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江苏学政,掌管江苏全省的文化教育和秀才选拔工作。这个职位是文化方面的地方大员。

乾隆十六年(1751年),庄有恭升任江苏巡抚,成为行政方面的地方大员。

乾隆十七年(1752年),庄有恭升任两江总督,统领江苏、江西、安徽三省的军民政务,成为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地方官。

志得意满的他领教到帝王心术

庄有恭的仕途都是一帆风顺,从中状元到当督抚,从六品官到一品官,他只用了十几年。他踌躇满志,他志得意满,他的前途一片光明,自以为再做一两任总督之后,即可当上大学士,进入军机处,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但庄有恭想错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为了向皇帝表忠心,主动坦白了一件小小的过错:几年前担任江苏巡抚时,某下属献书给他,书的内容有点儿大逆不道,他没重视也没检举。他以为这回主动向皇帝请罪,皇帝会更加信任他。但他不了解乾隆是怎样的一个皇帝,他升官升得太顺利,没有机会领略乾隆的多疑性格和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帝王心术。

也许乾隆想更加重用庄有恭,在重用之前必须对他进行敲打和锻炼;也许乾隆得知庄有恭不检举文字狱涉案人之后,认为他还不够忠心,必须予以惩罚。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乾隆都非常严厉地惩罚了庄有恭:摘掉他总督的乌纱帽,罚款十年养廉银。总督养廉银在—万两以上,十年至少十万两,庄有恭是清官,没有能力交这笔罚款,一直到死都没能交清。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庄有恭改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又_次向乾隆主动坦白“罪行”:早年任江苏巡抚期间,经手一桩人命案,没有上报刑部批准。这回引来了更重的惩罚,乾隆下旨彻查此事,还连累了乾隆朝的另一个重臣、庄有恭当年的殿试阅卷老师尹继善。乾隆认为庄有恭居官跋扈,犯了欺君之罪;尹繼善作为庄有恭的老上司和阅卷老师,知情不举,也有欺君之罪。庄、尹两人被捉拿进京,交部议处,尹继善开恩免罪,戴罪留任,庄有恭则是开恩免死,发配边疆。但在发配途中,乾隆又发一道“恩旨”,将庄有恭派到湖北当巡抚。

什么是帝王心术?乾隆玩的这一招就是。他不希望臣下结党,所以要找出一条罪行,斩断庄有恭和尹继善之间的师生关系。他也不希望臣下跋扈,所以更要借故去惩罚他们,让他们知道天威难测。他又希望臣下感恩图报,所以先是让六部九卿议你的罪,判你的刑,然后再特赦你,让你更加忠心耿耿地为他效力。

在以后的仕途中,庄有恭都是在被乾隆敲打中度过的,他几度出任巡抚,直到五十五岁那年在福建巡抚任上去世。那时候,他已经挂尚书衔,兼协办大学士,比位极人臣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只差一级。

状元在升迁方面的表现绝对优异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庄有恭身为状元,一生都没做到宰相级别,比较失败。其实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很少有人能做到宰相级别。庄有恭的同年进士三百多人,能做到一品大员的,仅有他一个而已,其他绝大多数同年终其一生都在县令、主簿、主事、编修等六七品职位上转悠。

从比例上算,清朝一百一十四个状元,做到一品以上的共有十四人,做到二品以上的共有四十四人,做到四品以上的共有六十六人,超半数的状元都当了高官。而普通进士共有两万多名(不包括武进士),其中九成多都是以七品官终老。由此可见,状元当高官的比例远远大于非状元。

那我们为什么会得出“状元未必有出息”的印象呢?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不一样。如果“有出息”指的是当官,状元肯定表现优异;如果指的是影响历史、改变世界、在历史长河中溅起浪花,那么状元既不占优势,也不占劣势。谁说状元就不能改变世界?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清末民初的张謇,不都是状元吗?

猜你喜欢

状元乾隆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图说江苏制造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老翁妙对戏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