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子:餐桌上的“灵魂”

2018-02-02

畅谈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文化圈伽马脑电波

近日,某知名时装品牌因一则宣传广告,惹恼了中国网友。在宣传广告中,一名模特使用筷子尝试吃意大利食物。

筷子这一司空见惯的用餐工具,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某官方媒体随后发表微博,“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并附带了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视频,转发人数轻松超过百万。

毫无疑问,筷子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餐具。不仅是中国,整个东亚文化圈大多数地方,都将筷子作为主要的进食工具。筷子的使用贯穿人类整个农业文明史,又进入到工业文明不曾断绝。

不过,筷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最熟悉的,却可能也是最陌生的。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用筷子来吃饭;筷子,甚至都不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进食工具;筷子的上位史,也是中国的烹饪史。

东亚文化圈之外的人,尤其是欧美的成年人,在第一次接触筷子时往往会感到十分绝望。

日本科学家通过对比脑磁图发现,相比于受过长期训练的亚洲人而言,不熟悉筷子使用的欧洲人在操纵筷子时,其人群中大脑的运动感知区产生伽马脑电波的比例要显著高于亚洲人群。

而伽马脑电波是在大脑处于高度觉醒状态、专注于做某件事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所以可以认为,在面对用筷子夹物这种不熟悉的行为时,欧洲人确实要花费更多的注意力。

而相比之下,从小使用筷子的地区,人们对筷子的掌握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据香港大学的抽样调查发现,香港小朋友基本能够独立使用筷子吃完一顿饭的平均年龄是4.6岁。据日本学者研究,在使用筷子的時候需要牵动人体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

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中国人在用手进食和用筷子进食时,大脑利用了相同的触觉信息。而当进食工具由筷子变成夹子时,大脑还需要调用视觉信息。

换句话说,我们用筷子吃饭几乎达到了像直接用手吃饭一样自如的地步,操纵筷子就如同控制自己的身体那样没有差别。这正印证了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的那样,“筷子是绝妙的东西……它是人类手指的延长。”

总而言之,筷子也不断变化,成为了世界其他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筷子、餐勺还是刀叉,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不要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这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文化圈伽马脑电波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三大抽样分布的理解与具体性质
大嘴找规律
圈里事儿
航海家的故事
不走神耳机
瓦斯科·达·伽马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科技在线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