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浑·和谐·气韵生动

2018-02-02梁冬华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气韵人物画少数民族

梁冬华

郑军里是当代广西美术界中国人物画的领军人物。郑军里于20世纪50年代末出身于南宁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系瑶族人,自幼受酷爱书法的父亲影响,喜好写字画画。1977年恢复高考后,郑军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受教于阳太阳、黄独峰等名家,由此走上绘画艺术道路延续至今。郑军里的绘画之路,最初由水彩风景画、工笔人物画起步,于1986年转向写意人物画。自1982年其本科畢业创作《烈马与人》获广西美术展览一等奖始,郑军里及其作品荣获了多项荣誉和奖励:个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广西政府颁发的“铜鼓奖”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俄罗斯苏里科夫荣誉勋章等,人物画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第六至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画三百家”、第一和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2003·中国画家提名展”等,并在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以及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回顾郑军里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历程,由1986年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为起点,至今约三十余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6年至1996年的十多年,专攻历史人物画,形成雄浑的气势美;二是1996年至2006年的近十年,聚焦少数民族人物画,营造和谐的意境美;三是2006年至今的十余年,开拓舞蹈人物画领域,追求气韵生动的造型美。

一、历史人物画:雄浑的气势美

“雄浑”是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指雄健浑厚之意。在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唐代美学著作《二十四诗品》,概括归纳了文艺作品的二十四种美学风格和意蕴,第一品便是“雄浑”。书中的“雄浑”篇如此写道:“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①简言之,从外在形式看,雄浑表现为体积、数量的宏大和厚实;从内在意蕴看,雄浑则体现为刚健遒劲的力量和气势。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雄浑一词,既包括了‘力量、‘精神气魄与‘体积的大这些‘sublime(即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笔者注)的基本特征,又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物我交融、比德天地的超越和‘至大至刚的民族特色。”②也就是说,中国的“雄浑”受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不仅肯定了对象的宏大,还由对象推及到人,突出人之主体气势的大——伟岸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精神、博大的心胸情怀等,从而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至大至刚”的雄浑美。

郑军里的历史人物写意画取法中国古典美学的雄浑美。他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文豪画杰和巾帼英雄等风流人物为原型,通过恣意劲健的笔墨、饱满充实的构图塑造历史人物形象,形成一种雄浑的气势美,体现了历史人物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劲健浑厚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家的英雄情怀及其如同英雄豪杰般在艺术天地中施展个人才华的理想抱负。

从人物的身份来看,郑军里的历史人物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人物画描绘的是刚正忠厚、英勇骁战的帝王将相,如《周勃像》《秦始皇像》《苏武牧羊》等等。第二类以具有真性情且才华横溢的文豪画杰为画做主角,如《孟轲画像》《杜甫像》《徐渭泼墨》《米颠狂书》等。第三类人则描画了拥有男子般政治胸襟和韬略的巾帼英杰,如《木兰从军》《貂蝉献身》《武后审花》等。无论是哪一类型,这些人物都有着超出常人的行为壮举、高尚的道德力量和浑厚的精神气场。当他们的形象通过绘画再现于人们面前之时,人们通常被他们精神气势所折服,产生敬佩和崇拜之情。

郑军里采用人物情境造型手法塑造历史人物形象,通过场面化的情境渲染人物的雄浑气势。转向写意人物画创作之后,郑军里依然保留了自己在工笔画阶段通过苦练培养起来的造型能力。他尤为注重人物造型的塑造,通过设定人物活动的情境和捕捉人物活动的动态瞬间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韵。在画作中,郑军里先是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设置其活动场景,为武将搭配上战马宝剑、文豪配上毛笔砚台等“道具”,通过这些道具进一步强化人物性格、丰富画面表现力。随后,郑军里捉住武将仗剑策马杀敌、文豪执笔挥毫的动态瞬间入画,用笔墨和纸张来定格人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或拼尽全力或奋不顾身或全神贯注的一刹那。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情感饱满生动、动作张力十足、体型轮廓简洁概括,充分表露了人物内在的勃勃然生命真气,形成一种雄浑的气势美,极具审美感染力。

郑军里还善于通过刚健恣意的笔墨、饱满浑厚的构图来辅助展现人物的气势之美。郑军里历史人物画的笔墨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特征,用笔刚健沉着,用墨恣意奔放。他多用中侧锋笔法,尤其擅长借助侧锋描画出虚实变化的线以勾勒人物轮廓、涂抹出浓黑的墨块面以填充人物的衣裳,并以风趋电疾之势快速运笔,将豪迈雄壮的情感凝于笔端,通过笔所描画的线与面来呈现英气勃发的历史英雄人物,真可谓笔落情现、“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③。除了笔墨的合理使用,郑军里还巧妙地借鉴了西洋画的中心式构图法,进一步放大人物的主体精神力量和气势。他总结道:“我力求与传统的构图拉开距离,吸收西方插图艺术以及表现主义的构图特点,将他们的充满激情、概括力强、醒目及整体意识与中国画的内涵结合起来,一反传统构图‘凡颈部营下笔,必留天地的格局,将画种人物顶天立地,基本不留天地。采用西画中的黄金分割法,裁去许多不必要的头尾,以达到突出人物的个性为主,表现一种咄咄逼人的局部美,使作品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觉,达到中国画‘势、‘气、‘神、‘韵的意象含蓄境界。”④借助此构图方式,郑军里有意放大了画面人物的形象,使其身形愈发高大粗壮魁梧,以表征内在的高尚道德、雄伟力量、浑然生气,从而使人物之雄浑气势跃然纸上。

郑军里的历史人物画,是20世纪80年代美术界“85思潮”语境下对中国画进行的创新性改革,是当代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回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术界对于画什么、怎么画等问题展开大讨论——有人主张全盘西化放弃传统、有人倡导恪守中国传统拒绝西方模式入侵、也有的人提倡中西结合为我所用,形成了后来被美术史家所命名的“85思潮”。在这场全国性的美术大讨论中,郑军里并不盲从他人。他提出,“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有它独特的风格与时代感”,中国画的创新必须“以新的审美观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用全球文化推动中国艺术向前迈进”⑤。他于1986年始大胆尝试前人未过多涉足的大写意历史人物题材,将西方速写造型、构图法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获得美术界的认可。从更宏大的美学史的角度上看,郑军里关于中国人物画的创新性改革,可视为20世纪末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潘公凯先生领衔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提出了辨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标尺:“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20世纪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民族危机和精神文化分为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加以应对的‘自觉上,艺术家对中国现代情景的‘自觉,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点。我们将这种‘自觉看成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标志。”依照此标尺来衡量,郑军里立足传统又具有时代创造性的历史人物画,便可视为艺术家对新时代语境的自觉回应,也就具有了重要的艺术史价值和意义。endprint

二、少数民族人物画:和谐的意境美

“和谐”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范畴,“和谐”与“和”“中和”同义互换。“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所谓和谐,就是矛盾处于协调的状态,而不是相互偏废”⑥。大体来说,发生矛盾的各方不外乎人与自然、人与人,因此,和谐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共处。在美学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一步发展出了天人合一、物我相生的审美追求,即“和谐美”。“和谐美”范畴的产生,实际与人类早期社会农耕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表达了人们对自我生存状态的一种理想期望,即人渴望获得一种与自然、天地共生共存的幸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由于远离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加上自身多丘陵江河的地理地貌,仍延续了早期农耕社会人与自然相生相存的生活状态。尤其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桂西北山区,以农耕种植为业,未受工业生产破坏,构成一派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和谐景象,处处洋溢着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家园美。这一广西少数民族区域中的和谐景象,与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郑军里为领衔的广西画家立足广西这一片自然风光旖旎、各民族团结聚居的土地,始终坚守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创作主题,诗意地讴歌少数民族生存家园之美。

郑军里的少数民族人物写意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和谐美。他以广西少数民族及其生活场景为表现对象,通过浓淡相宜的笔墨描画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物我相生的生存状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美,体现了少数民族恬淡朴实、乐观知足的性格,以及艺术家对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向往。

郑军里少数民族人物写意画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個方面:

其一,和谐的意境美表现为情景交融、怡然自得的少数民族生活画面。郑军里延续了前一创作阶段形成的人物活动情境造型手法,重在描绘人物生活场面,以此映衬人物精神气韵。在郑军里描画的少数民族生活景象中,担任主角的往往是少数民族女性。她们头戴围巾,身着素色衣裙,赤裸着双足,或牵着牛和马,或骑在牛和马的背上,身旁还打转着一只翘着尾巴欢快跑动的小狗。在这里,女性是人类母亲的符号,代表着生命的孕育者,隐含着少数民族生生不息的寓意,同时女性又因自身柔和的躯体而奠定了画面柔美、宁静的风格倾向;牛和马是人类驯养的动物,性情温和,或耕田或骑行,服务于人的需求,是农耕时代人类亲密无间的好伙伴;而狗则是画家的神来之笔,画面的意趣所在。从画面上看,女性与牛、马直接接触,构成一个大整体;而小狗游离在大整体之外,自成一个小局部。大整体(女性+牛、马)与小局部(狗)组合起来,构成了大小搭配、静动结合的有趣构图,形成宁静中不失活泼、沉稳中搭以律动的整体效果。这样一幅景象,没有丝毫城市文明的痕迹,仿若回到前文明社会的农耕时代,放牧、耕种,人与动物相偎相存、怡然自得,流露出一股浑朴、自然之气。

其二,和谐的意境美表现为浓淡相宜的笔墨情趣。如上文所言,和谐意指矛盾处于协调中,矛盾的协调即对立的统一,如浓与淡、粗与细、冷与暖、虚与实等。郑军里的少数民族人物画充分运用了在对立中寻求统一的艺术技法,追求画面的笔墨情趣和审美意境。首先,在笔墨上,画面中心人物——少数民族女性多用细线和淡墨来勾勒其身体轮廓、晕染其衣服形状,呈现出轻盈、恬淡的体态。而画面的次要景物——牛、马等形象则采用实线加浓墨的技法,嘴部、腿部、蹄部用粗线描画,颈脖和身体躯干、尾巴用浓墨皴擦,突出其整体骨骼构架和肌肉群,显现出力量、厚重的体形。如此一来,中心人物构成了画面中的淡与虚部分,而次要景物则构成了浓与实部分,二者形成组合与互补的关系,使画面浓淡搭配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于稳健中不失灵动、刚正中不失柔美。同时,郑军里在控制笔墨的浓淡之余,还充分利用了南方潮湿温润的气候特点来提升墨色的清、润、透、亮,营造出水汽氤氲、淋漓充沛的画面效果,与北方水墨画的枯、燥、干形成鲜明的审美差异,自成南方水墨画特性。其次,在用色上,郑军里适度施以石绿与朱膘二色,形成冷色与暖色的两两对比,如圆日、马鞍的红与衣服的微绿,野果的绿与衣服的暗红等,在细微之处点缀画意,生趣盎然。可以说,郑军里通过浓淡墨色的组合、冷暖色彩的搭配,营造出冲淡、雅正、平和的画面氛围,进一步衬托少数民族田园牧歌的诗意主题,引发人们对于少数民族和谐家园的憧憬。

郑军里的少数民族人物画,既是当代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有益探索,亦是南方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标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密切,广西少数民族族群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这片生机盎然的少数民族热土进行艺术创作。但也有不少艺术家的创作受猎奇动机驱使,有目的性地去表现少数民族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试图以此为噱头吸引人们的注意。此类创作无疑拉低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水准。正是在此般繁荣与丑怪并存的创作语境中,郑军里以不妥协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进行积极有益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他站在时代的高度探寻坚守中国画技法并适当借鉴西方艺术观念,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艺术语言——浓淡相宜的笔墨、冷暖搭配的色彩来描画少数民族,揭示其与自然共处的本真生活状态和悠然自足的民族性格,创造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亦不失少数民族独特个性的广西少数民族人物写意画艺术精品,得到业界的一致肯定与赞誉。评论家纷纷称赞道,“郑军里是成功的”⑦,“他的作品已经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度……迸发出永恒的艺术精神”⑧。更进一步来说,郑军里的成功,对当代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亦具有积极的推动和贡献。他对时代精神的强调以及艺术深层内涵的重视,都将深远地启发那些有志于当代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并渴望创作出艺术精品的人们。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郑军里的广西少数民族人物写意画,不仅是南方水墨人物画的标杆,更是以卓然不群的品质屹立于当代少数民族艺术世界之林。

三、舞蹈人物画:气韵生动的造型美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画论中品评人物画的最高准则之一,意指由画面中人物形神统一而形成的鲜活、流动的生命神态。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较早论谈论“气韵生动”问题的画论著作,书中写道:“六法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⑨此处的“六法”系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六种准则,“气韵生动”位于六法之首,既是六法的最高标尺,亦是其后二至五法的统帅。唐代的张彦远指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力,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以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此论述触及形神二者关系:古画尚神,以神似带出形似,画意盎然;今画重形,虽形似却无神,画意了无,气韵不生。随后,五代的荆浩进一步推进“气韵生动”的命题。他说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⑩。他的阐述将“气韵生动”放置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心”“象”等范畴的引入,疏通了“心(艺术家)—象(物象)—形(意象)—神(气韵)”四者的关系,清晰地呈现了气韵生动的生成过程。荆浩的此番阐述,详细解释了气韵生动的形成,为后来的艺术家创造出气韵生动的佳作以及评论家把握画作中难以言传的气韵生动审美意蕴提供了帮助。endprint

郑军里的舞蹈人物写意画追求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气韵生动审美理想。他以舞台上舞蹈演员的优美舞姿为创作素材,通过虚实结合的身体造型、五官和手足尖的精心描画及色彩点染来刻画舞蹈人物形象,构成一种气韵生动的造型美,表现了舞蹈演员袅娜多姿、顾盼生辉的神采,以及艺术家经过多年艺术积累和磨砺而达到的化技于心、纵情笔下的畅神境界。

郑军里舞蹈人物画的精彩之处,在于依靠人物画与舞蹈的相通性来抓住舞蹈者舞动的瞬间进行准确的人物造型,通过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生命精神,并达到气韵生动的美学高度。郑军里的舞蹈人物画创作,可谓应和了中国传统画论一贯倡导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主张。那么,郑军里具体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塑造舞蹈人物形象,又采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增加人物的生动性?

其一,郑军里通过虚实结合的身体造型塑造基本的舞蹈人物形象,营造出人物内在精神气韵自由流动的视觉效果。

舞蹈的本质是由人的生命精神所形成的连贯的力,画家想要塑造出成功的舞蹈人物形象,关键就是要把这线性发展、连贯持续的力给描画出来。但力是不可见的,人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力的存在,是因为力附着于舞者的肢体,通过观赏舞者身姿的动态变化而间接看见力的连贯持续,因此,画家与其说是描绘不可视的力,不如说是描绘可视的舞者身姿。郑军里巧妙地利用了绘画中的虚实结合艺术手法。他根据施力的与否的标准,将舞者的身体分为实与虚两个部分。“实”是舞者发力的肢体,包括扭动的头颈部、伸展的双臂、延续了臂部力道而作兰花状等姿势的手部、高高跃起的腿、脚趾尖下压形成的与腿部成一直线的紧绷的脚面等;“虚”则是舞者身上的舞衣,此舞衣包裹着发力的身体使之不为观者所见,自然是虚的力。在此虚实相交之间,舞者体内的力得以流通,从扭动的头颈部(实的力)开端,经裹覆在身体躯干上的舞衣(虚的力)而下,再到紧绷的脚部(实的力),一路贯通无阻,形成自由流动的精神气韵,使人物内盈真气而异常鲜活。

其二,郑军里注重五官、手足等细部的刻画并施以红色点缀,以此增加人物的立体感和表现力,最终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

脸部五官是人们直接表露情感的载体,画家顾恺之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笔者注)中”,一语道破眼睛的刻画对于表现人物精神气韵的重要作用。手足亦被称为人的第二张脸,同样具有强大的表达情感功能。郑军里巧妙地通过人物五官与手足的组合来表现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在画作《婀娜多姿》中,舞者的眼睛注视前方半睁开,嘴巴微张嘴角上扬,再配以打开呈八字状的双手和扭动成S形的身躯,将舞者含情微笑、顾盼生姿的神情尽显无疑,极具感染力。在另一个作品《虔诚》中,两位舞者面对面,一位站立一位半蹲呈现出一高一低的体位。站立者头部微微下倾,上眼睑下垂至将近闭合,余光注视半蹲的舞者,而半蹲者也低头半闭眼,凝视眼前半举的双手,显露出心无旁骛、专注、庄重、虔诚的神情,让人肃然起敬。此外,郑军里还在不同作品中细致刻画了多样的舞者气质和情感,包括作品《雄健奔放》和《奔腾》中的阳刚豪迈、《生死恋》中的悲伤之情、《贵妃醉酒》中的娇羞醉态等,舞者们个个真气充盈、神采飞扬。

郑军里的舞蹈人物绘画,融其多年的人物画艺术技法于一体,化技于心、纵情笔下,终攀上中国人物画气韵生动的艺术高峰。在艺术界,人们常常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艺术家的神与技二者的关系。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将关于牛的经验知识和解牛的技术能力重新整合,进入到不用眼睛去看牛而用精神接触牛的身体自觉顺着牛的结构解剖牛体的阶段,即神与技的浑然一体。与庖丁解牛相似,郑军里的人物画艺术由工笔画起步转向人物写意画,经过长期的钻研和实践终将多种人物画技法内化于心为我所用。在他近期的舞蹈人物画作中,融合了工笔人物画的晕染罩色法、写意画的独特笔墨技艺、传统工笔画衣纹画法等多种技法。这多种技法的共存表明他的舞蹈人物画创作超越了人物画固有的形、技的束缚,而进入到纵情笔下、随神畅游的“畅神”境界。此境界就如同庖丁解牛的“神遇”阶段,是神与技合二为一。

综观郑军里三个阶段的人物画创作,在人物形象的形与神的关系处理上依次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的历史人物画,重在描绘人物的英雄气概,神大于形,形成人物雄浑的气势美;第二阶段的少数民族人物画,将人物形象镶嵌在生活场景当中,通过补充牛、狗、马车等景物加强画面的“形”部分,营造出整体性的和谐意境美;第三阶段的舞蹈人物画,聚焦舞者的舞姿神韵,以塑造舞者的形来摹写其神,达到臻于完美的形与神的统一,构建出气韵生动的人物造型美。此三个阶段的逐层突破、递进,显示了郑军里执着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并勇于攀爬艺术高峰、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艺术成长历程。这一路走来,郑军里不断创作出高水准的艺术佳作,并坚持以十年为一个艺术周期进行历史人物画、少数民族人物画、舞蹈人物画等不同人物画题材和美学的转向。对于这种转向,我们不应仅仅理解为艺术家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和挑战,更应视为艺术家对未知艺术领域的好奇和探索,而此对未来的好奇和探索之心,正是推动艺术家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就如同郑军里的自问自答:“我的人生事业还能不能再有第四、第五个‘十年规划?……我还会以十年一次的创作规划坚持我的梦想并不断实现它。”11我们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十年,再看到郑军里全新的人物画转向及其艺术佳作!

【注释】

①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曹顺庆、王南:《雄浑与沉郁》,9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宋]韩纯全:《韩氏山水纯全集》,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郑军里:《众里寻她千百度——用传统意象理论指导中国画创作》,載《南方文坛》1994年第2期。

⑤ 郑军里:《动静等观·创造仰仗现代意识》,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⑥ 袁济喜:《和:审美理想之维》,150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⑦ 徐恩存:《言说的韵致与写意的丰饶》,载《当代广西》2012年第12期。

⑧ 水中天:《疾笔稳健而雄强——画家郑军里的绘画艺术审美赏析》,载《歌海》2015年第6期。

⑨ 谢赫:《古画品录》,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⑩ 荆浩:《笔法记》,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1郑军里:《十年磨一剑——我的民族舞蹈人物造型》,见《郑军里舞蹈造型人物水墨画集》,312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韵人物画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少数民族的服装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