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宁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经验

2018-02-02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8期
关键词:会宁县梯田水土保持

王 鹏

(会宁县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总站,甘肃 会宁730799)

1 基本县情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土地面积6 439 km2,有耕地26.2万hm2,辖28个乡镇284个村和16个社区,总人口57.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68万人,是甘肃人口和地域大县。全县平均海拔2 025 m,年平均降水量370 mm,年蒸发量达1 800 mm。会宁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地貌,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强度高,是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 155.05 km2,占总面积的95.59%。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长期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会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作为改善生产条件、发展旱作农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把梯田建设、生态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精品流域,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梯田建设等一大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做法及成效

2.1 坚持不懈修梯田,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会宁县就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最基础措施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年下任务,层层压担子,全面发动,形成合力,一届接着一届干,几十年不间断,保持了兴修梯田的强劲势头。特别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全省500万亩(约33.33 万hm2)梯田建设工程以来,会宁县适时调整梯田建设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科学规划、靠实任务、创新机制、突出质量、高效开发、增产增收”的工作要求,把平田、修路、治水、建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山水田林路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全方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2009年开始,梯田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创造了年新修梯田8 800 hm2的历史记录。特别是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以其大规模、高质量、快速度的特点,为全县梯田建设树立了样板。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扩规模、攻难点、保质量、促进度,不断加大机修力度,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梯田面积15.2万hm2,人均达到0.2 hm2以上。高标准梯田的建成,不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了山区耕地条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2 统筹兼顾抓治理,区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在全力抓好梯田建设的同时,坚持山水田林路齐抓,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兼顾,针对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做到面上治理与专项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会宁县就以小流域为单元重点治理了55条沟岔,先后建成了大山顶高效旱作农业示范区、甘沟乡田岔等一批生态治理示范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国家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为契机,不断加快工程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精品小流域。2008年以来,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先后对太平沟、五里沟等16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以祖河流域为代表的“梁峁林草化、缓坡梯田化、坡面水系工程配套化、耕作技术科学化”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有力推进了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截至2017年底,全县已完成21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739 km2,治理程度达到58.1%,林草覆盖率达到30.7%,水保防护体系综合蓄水效率和拦泥效率分别达到30%和42%,对全县及其周边小流域综合治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通过典型小流域的治理和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取得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抗御灾害能力显著提高的良好效果。

2.3 注重发展抓开发,水保工程效益有效发挥

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会宁县注重探索新修梯田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海拔适中、环境无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自然条件,寓经济开发于水土流失治理之中,在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发挥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以梯田建设为发展平台,按照“修梯田、集雨水、兴产业、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梯田深层次综合开发,着力培育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构建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近几年,通过机耕深翻新修梯田、增施磷肥等措施,集中连片发展地膜玉米、马铃薯、冬小麦、小杂粮等,并依托水土保持工程,推进了“五个百万工程”(百万亩地膜玉米、百万亩马铃薯、百万亩林、百万亩草、百万只羊)的深入实施,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4 依法行政抓保护,水保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保持治理成果,确保建设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会宁县始终把预防监督和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了会宁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暂行规定、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水土保持许可证制度、水土保持监督员管理制度等,并认真落实《甘肃省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加大了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管护力度,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规范了建设单位的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同时,在重点工程区和封禁治理区,通过设立公益广告、播放专题片、发放水土保持宣传画册等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制定落实了管护责任制,切实巩固了治理成果。

3 经验及体会

急农民之所急,在山区农民最难办的事上动手,开展梯田建设,不仅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而且能将“三跑田”变为“三保田”“致富田”,为贫困山区群众办大事,堪称精准扶贫的大手笔。

3.1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前提

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纳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建立梯田建设“五项机制”和落实水土保持工程“八项制度”,强化了工程管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项目整合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和视察,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进度。

3.2 统一规划、科学实施是搞好工程建设的保证

县水利水保部门成立规划测设小组,以道路为骨架,根据机修梯田标准,按照“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宽适当,长不限,便于耕作”和集中连片的原则,打破地界、户界、村界,整山系、整流域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对水保林、封禁治理等措施,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实施,切实做到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流失一次控制。县水土保持相关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长期坚守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精心组织施工,确保每项工程都达到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争创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3.3 群众配合、广泛参与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基础

群众是工程建设的主体。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探索出了“一事一议”和群众义务投劳等参与式建设机制,找到了多方筹资、社会帮扶、全民联动等好方法,即项目乡镇政府通过群众大会,对工程建设内容、投资标准等进行公示,使群众对工程建设投劳进行承诺。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广大群众采取亲邻相帮、组建互助组等方法,配合机械修筑地埂,切实做到了边机修、边筑埂,确保了工程质量。

3.4 整合项目、部门配合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关键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按照项目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把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扶贫开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林草绿化等涉农惠农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同步规划和实施,使山水田林路村一次规划到位、一次配套成型,充分发挥了工程的综合效益,明显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全力保障了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

3.5 立足实际搞产业开发是搞好工程建设的根本

把工程建设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梯田建设为平台,围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马铃薯大县”“小杂粮名县”建设目标,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种植为重点,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扩大马铃薯和荞麦、豌扁豆、莜麦等小杂粮的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了“梯田+地膜玉米”“梯田+马铃薯”“梯田+小杂粮”等产业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发展”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籽瓜、杏等特色产业,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2017年会宁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畜牧绿色发展示范县”之一。

猜你喜欢

会宁县梯田水土保持
甘肃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山区修梯田》
更正启事
秀美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