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仲鲍叔牙年龄辨析

2018-02-01

关键词:宗谱鲍叔鲍叔牙

李 钟 琴

(齐文化研究院 学术研究部, 山东 淄博 255000 )

一、管鲍生卒年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成为齐国公子纠的师傅。齐桓公姜小白即位后,经鲍叔牙力荐,管仲任齐相,大力改革,富国强兵,齐国因此大治,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煌煌霸业。

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人。他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师傅,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此后,鲍叔牙一直是齐国大夫,知人善任,耿直敢言,是齐桓公的重要辅佐之臣。《史记·管晏列传》载:“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2132

管仲、鲍叔牙同为齐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之交谊,乃朋友相交之典范,成为千古佳话,历来“管鲍”并称。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稀少,管仲之生年已不可考,唯其卒年可以确定。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四十一年,秦穆公虏晋惠公,复归之。是岁,管仲、隰朋皆卒。”[1]1492齐桓公四十一年,即公元前645年,对此学界没有异议。

鲍叔牙的生卒年,亦难以考证。管仲病重期间,齐桓公曾打算由鲍叔牙接替管仲为相,在征求管仲意见时,被管仲否决。事见《管子·戒》:“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管仲未对。桓公曰:‘鲍叔之为人何如?’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2]226

齐桓公生病及去世之时,史籍中没有出现鲍叔牙的身影。齐桓公去世后,其五子争位,易牙、竖刁乱政,亦无鲍叔牙的任何记载,由此可以推测,齐桓公病重之时,鲍叔牙已经去世。其卒年似乎应在管仲去世(公元前645年)之后、齐桓公去世(公元前643年)之前,约为公元前644年。

然而,汉代刘向的《说苑》又有鲍叔卒于管仲之前的记载。《说苑》卷六云:“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3]131-132

据此,也不排除管仲病重期间鲍叔牙突然亡故的可能。不过,《说苑》是一部带有野史特色的小说集,可信度不高,只能作为正史的佐证,而不能当作信史。《管子》记载管仲“寝疾”“疾甚”,暗示管仲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距去世之日不远。而《史记》只记载管仲、隰朋卒于齐桓公四十一年,未言鲍叔牙亦卒于是年,说明管仲去世时,鲍叔牙仍可能健在。

出于史学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管氏后裔祭祀管仲的需要,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管仲生年甚至是具体月份、日期、时辰的考证研究。据王京龙《“管仲生年考”述评》一文概括,对于管仲的生年,目前见诸于文献的说法主要有三种:其一,公元前723年说,即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可称之为“颍上说”;其二,公元前735年说,即管仲生于公元前735年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一,可称之为“淄博说”;其三,公元前716年说,此说见于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可称之为“宗谱说”。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中明确记载,管仲,讳敬仲,(居颍上)字夷吾,生于周桓王乙丑年三月初三日巳时,卒于周襄王丙子年(公元前645年)十一月十三日,葬于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周桓王乙丑年即公元前716年[4]69-71。

“颍上说”以龚武《论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一文为代表。文章认为,在管仲的故乡安徽颍上县民间,口碑流传管仲 “生辰八字”是“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并占有“一五(午)”和乳名叫“芒种”。 从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逐项推证,发现“管仲的生年、生月、生日、生时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居然一一对应,并没有发现任何矛盾之处。如果推论不错,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就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而且这个推算方法得到了江苏省天文学会原秘书长、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萧耐园先生的认可[5]13-17。

“淄博说”以陈庆照、陈书仪、王京龙、李障天的《管仲生年考》为代表。文章根据安徽颍上县关于管仲生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的民间传说,列出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前的六个马年:甲午,公元前687年(周庄王十年,齐襄公十一年);壬午,公元前699年(周桓王二十一年,齐釐公三十二年);庚午,公元前711年(周桓王九年,齐釐公二十年);戊午,公元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齐釐公八年);丙午,公元前735年(周平王三十六年,齐庄公六十年);甲午,公元前747年(周平王二十四年,齐庄公四十八年)[6]19。

如果管仲生于公元前687年、前699年、前711年,他做齐相时分别年仅2岁、14岁、26岁,显然不可能。如果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他做齐相时38岁,但在成为公子纠师傅时只有20岁。如果管仲生于公元前687年,他去世时已经102岁。综合分析,《管仲生年考》认为管仲应生于公元前735年6月6日(阴历五月初一),与传说的马年、马月、马日、马时相对应[6]20。

王京龙《“管仲生年考”述评》则持“宗谱说”,理由是“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中明确记载,管仲,讳敬仲,(居颍上)字夷吾,生于周桓王乙丑年三月初三日巳时,卒于周襄王丙子年(公元前645年)十一月十三日,葬于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周桓王乙丑年即为公元前716年”。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最初是在唐代贞元丁丑年间,也就是公元797年由宝光公之孙管丹组织、由管氏宗亲张宣整理出来的,而张宣所作的工作只不过是“重修”而已。既然是“重修”,那么之前肯定会有另外的底本。至于底本如何,目前不得而知。文章认为,“张宣编辑《管氏宗谱》时应当是有条件找到一些追本溯源的可靠依据的”,“确定管仲的生年还是以宗谱说为宜”[4]69-71。

“颍上说”与“淄博说”皆以民间传说(口碑)为主要依据,但“马年、马月、马日、马时”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时间不重合,得出的结论亦不一致。而这民间传说(口碑)源自何时,则不可考。在学术研究中,来路不明的民间传说是最不能作为证据的材料,其可信度小之又小。

“宗谱说”有《管氏宗谱》文献资料为证,而且这一文献最早作于唐朝,并非近人杜撰,可信度似较民间传说为高。但是唐朝距管仲的时代也已一千多年,《管氏宗谱》的记载是否唐人杜撰,也未可知。“宗谱说”认为管仲生于公元前716年。如果此说为真,那么,管仲于公元前698年做公子纠师傅时,才18岁。在做公子纠师傅之前,管仲还经过商、当过兵、从过政,在18岁之前就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似不可信。

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未免皆嫌证据不足。至于鲍叔牙生年,无人作过仔细考证。仅仅根据汉代之前关于鲍叔牙的文献资料,亦难以考证。

二、管鲍年龄之长幼

管鲍之生年既无定论,那么,二人之长幼是否可以确定呢?

有学者认为,管鲍兄弟,以鲍为长。如《管仲生年考》认为鲍叔牙生于公元前737年,不知何据。作为《管仲生年考》的作者之一,陈书仪著《齐国史料编年考辨》一书,在确定管仲生年时自然与《管仲生年考》的观点一致,认为“公元前737年(周平王三十四年,齐庄公中赎五十八年),鲍叔牙生。”陈按:“据传说鲍叔牙长管仲两岁推出。”公元前735年条目下,注明“管仲生1岁,鲍叔牙3岁”[7]104。作者未注明这个“传说”缘何而来。

临淄管仲纪念馆中的雕塑,第一组为“颍水育英”,表现管仲出生之时,邻居鲍氏夫父与幼子鲍叔牙前往管氏之宅祝贺的场景,管仲还在襁褓之中,而鲍叔牙已有六七岁的样子。

在小说、影视等文艺创作中,很多人也认为鲍叔牙长于管仲。如傅国标的电视剧本《鲍叔牙与管仲》在描写管鲍分金时写道:“鲍叔牙笑将其中一份中的一半取起放入怀中,另一半推给管仲:‘贤弟快快收起来吧!’管仲推过来:‘鲍兄不能总是如此。’鲍叔牙又推了过去:‘贤弟家有老小,愚兄身无负担,理当如此!’”[8]38

笔者认为,管鲍之年龄虽尚未定论,但管仲长于鲍叔,应无疑义,理由有四。

(一)管鲍并称,管在鲍前,乃周礼“长幼有序”之人伦使然

中华传统,最重人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常被称作“五伦”。而“长幼有序”,即被列为“五伦”之一。儒家经典《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作,乃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之权威记载与诠释,对等级制度和人伦礼仪尤为重视。《礼记·文王世子第八》曰:“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9]149强调长幼排序之重要性。其他儒家经典对“长幼有序”也多有强调,如《论语·微子第十八》云:“子路曰:‘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朱熹注曰:“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10]185《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曰:“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259

《管子》对长幼之序,亦有论述。如《管子·权修》:“朝廷不肃,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不审,衣服无等,上下凌节,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2]13《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2]58

“长幼有序”之人伦,决定了排序时兄在弟前之规则。兄弟二人排名,若弟在兄前,则可视为“乱伦”,所以历代都称“管鲍”,而无“鲍管”一说。战国时的典籍已有“管鲍”之称,如《列子·力命篇》云:“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11]184-185

后世称“管鲍”者不胜枚举,兹举唐代之前数例如下: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管鮑相知,至德不离。三言相桓,齐国以安。”[12]160

《后汉书·廉范传》:“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13]1104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齐桓有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4]357

(汉)佚名《汉庐江太守范式碑》:“超管鲍之遐踪,信灵评乎炳焕。”[14]1363

(晋)王敦《上疏言王导》:“昔臣亲受嘉命,云:‘吾与卿及茂弘当管鲍之交。’”[14]1559

(晋)傅咸《感别赋》:“悦朋友之攸摄,慕管鲍之遐踪。”[14]1751

(晋)索靖《月仪帖》:“抱管鲍之才者,弹冠而待显。”[14]1947

(晋)陶渊明《读史述九章·管鲍》:“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乖岁寒。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14]2099

(晋)傅玄《何当行》:“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外合不由中,虽固终必离。管鲍不世出,结交安可为!”[15]560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贫交行》,更令“管鲍之交”广为流传。诗云:“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16]510

兄弟排名,自古断无弟在兄前之例,由此即可断定管仲年长于鲍叔。或曰管鲍合称,管在鲍前,或因管仲官职、地位比鲍叔牙高所致。中国古代乃官本位社会,官职高者,自然排名在前。但细察鲍叔牙对管仲之态度,每每反映出小弟对长兄之尊敬,并非由于管仲官大之因素。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写信给鲁庄公,要求将管仲押解回齐国。此时鲍叔牙作为齐桓公最亲信的臣子,已任齐国大夫,而管仲只是一个囚徒,二人地位悬殊,而鲍叔牙却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到齐鲁边境的堂阜(今山东蒙阴县西北)迎接管仲。《史记集解》引杜预注曰:“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鲍叔解夷吾缚於此,因以为名也。”[1]1486若鲍叔牙为兄管仲为弟,鲍叔牙派一官员迎接即可,似不必降尊纡贵,亲往迎接。

(二)管鲍二人合伙做生意,管仲主导利润分配,说明管仲年长于鲍叔

《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后来管仲回忆道:“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2131-2132

按照礼制,兄弟之间,凡事都由兄长做主。管仲与鲍叔牙做生意,分配利润之权由管仲掌握,所以才能多分钱给自己。“管仲贫困,常欺鲍叔”,一个“欺”字,说明管仲凭借长兄之权威欺负鲍叔牙,多吃多占,而鲍叔牙毫无怨言。此固因鲍叔牙深知管仲之为人,知其家庭贫困需要钱,而不与计较,亦是当时小弟须服从长兄之礼制与风俗使然。

管仲拜相后,鲍叔牙“以身下之”,虽有官职地位高下之原因,更多是小弟对兄长的尊敬与服从之因素。或曰管鲍二人合伙经商,凡事由管仲说了算,会不会是因为管仲的经商才能高于鲍叔牙,因此才由管仲做主?按照“立嫡以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古代礼制,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年长者优先。兄弟之间,兄长说了算,并不掺杂谁贤谁愚等因素。管鲍合作经商,也并无史料证明管仲的经商才能优于鲍叔牙。而且管仲家贫,鲍叔牙家境殷实,所以管仲才心安理得地多分利润给自己,理由就是自己家里穷,需要钱。由此我们亦可推断,鲍叔牙家境好,经商的资本,鲍叔牙投资应当更多。如果鲍叔牙年长,出资又多,鲍叔牙理所当然要主导商业事务,不会由管仲主导。

(三)管仲去世时,桓公有举鲍叔代管仲为相之语,亦说明鲍叔年龄小于管仲

齐桓公四十一年,即公元前645年,管仲疾笃,齐桓公前往探视,询问鲍叔牙可否继任为相,结果被管仲否决。《管子·戒》:“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管仲未对。桓公曰:‘鲍叔之为人何如?’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2]195此时,管仲已担任齐相达四十年,去世时当在耄耋之年。齐桓公想让一个比管仲年龄还大的人来接任,不合情理。

那么,管仲去世时大概是多大年纪呢?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葵丘,因“耋老”而蒙周襄王赐胙。耋老是多大年纪?有三个说法:一曰六十,一曰七十,一曰八十。

《左传》载:“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晋人杜预注曰:“七十曰耋。”唐人孔颖达《左传正义》曰:“彼说或云六十,或云八十,杜云‘七十曰耋’者,耋之年齿既文,《曲礼》云:‘七十曰老。’《尔雅》以耋为老,故以为七十。”[17]410

根据杜预和孔颖达的解释,可确定“七十曰耋”。也就是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七十岁。往前推算,齐桓公应生于公元前720年。或曰,古人所说的“耄耋之年”“耋老”,往往是比喻之言,说明年老而已,未必就是确指多少岁。但不管怎么说,说一个人到了“耋老”之年,肯定是超过六十岁的。六十岁至八十岁之间,都可称为“耋老”。由此推断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之时在七十岁左右,是没有问题的。

以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七十岁计算,到公元前645年,齐桓公七十六岁。因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犹言“叔父”),可知管仲年长于齐桓公十岁以上。《管仲生年考》认为“两个人的年龄相差15岁”[6]21不无道理。

若以管仲年长齐桓公十岁而论,管仲去世时,已八十六岁。如果说鲍叔牙年长于管仲,齐桓公想以一个年近九十的鲍叔牙来接替管仲,可能性不大。

若以管仲年长齐桓公十五岁而论,那么,管仲生年当在公元前735年,至公元前645年去世,享年九十一岁。如果说鲍叔牙年长管仲两岁,齐桓公想以九十三的鲍叔牙来接替管仲,更不可信。

查春秋战国时期生卒年可考的人物,无一人活到九十岁,可见当时九十岁实属高寿。若说管仲、鲍叔牙皆年过九十,十分可疑,因此,我认为管仲年长于齐桓公十五岁,当属上限。

(四)齐桓公不称师傅鲍叔牙为叔父,而尊称管仲为叔父,说明管仲年长于鲍叔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师傅,齐桓公却不称鲍叔牙为叔父,而尊称管仲为叔父,说明鲍叔牙的年龄与齐桓公相差不是太大,两人是亦师亦友关系。而管仲的年龄,则长于齐桓公许多,所以齐桓公尊称其为“仲父”。由此我们也可推测,管仲年长于鲍叔牙不止两三岁。

三、结语

著名学者钱穆在《孔子生年考》一文中说:“若孔子生年,殆亦将以后息者为胜。余兹姑取后说,至于详考确论,不徒不可能,抑且无所用。今谓孔子生前一年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私人之年寿,与世运之升降,史迹之转换,人物之进退,学术之流变,无足重轻如毫发。而后人于此,月之日之,考论不厌其详。而他学者,如老庄,如杨墨,则人之有无,世之先后,年之夭寿,茫不加察,晦沦终古,是乌足当知人论世之实哉?今所考论,一以确有援据而有关大体者为断。至于细节,则略勿致辨,以避劳而且拙之议。”[18]2

钱穆认为,考证孔子的生年,不但不可能,而且没有用。后人对此,不仅要考证出他的生年,还要弄清其出生月、日、时,考论不厌其详。钱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视,历史名人的生卒年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历史名人的生卒年具体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对于“世运之升降,史迹之转换,人物之进退,学术之流变”无足重轻,但对于当地举办与名人有关的文化节日、名人后裔搞祭拜活动,却意义重大。试想,不确定姜太公的生日,祭姜大典的日子就无法确定,活动也就无法举行。对管仲亦然,不确定管仲的生辰,祭管活动也就无从举行。就这一点来说,考证历史名人的生卒年,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立足现实需要的同时,也应尊重历史真实,不应仅仅为了满足现实需要而捕风捉影地编造历史名人的生卒年、月、日。比如根据来路不明的“民间传说”和“族谱”来确定管仲的生日,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根据历史文献虽然很难确定管仲、鲍叔牙的生年,但笔者认为,管仲年长于鲍叔牙,还是有很多蛛丝马迹可寻的,而鲍叔牙年长于管仲的证据,几乎没有。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如创作小说、影视、绘画、雕塑等,对于管仲和鲍叔牙谁是兄谁是弟,往往难以回避。厘清管鲍长幼之序,实乃历史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我们宜明辨之,不能以讹传讹。

猜你喜欢

宗谱鲍叔鲍叔牙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管鲍之交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管鲍之交
鲍叔牙与管仲
屌丝管仲: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