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如梦 无畏前行

2018-01-29耿莉莉

考试周刊 2017年59期
关键词:鉴赏教学设计

摘 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奉为经典名篇,对于此篇的鉴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设计以“人生如梦”作为切入点,围绕“梦”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人生如梦;教学设计;鉴赏

1. 通过学习把握词作内容和结构,鉴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

2.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一、 导入——走近梦想

自从党的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后,祖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梦想热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古往今来,很多人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进,也有很多人一直在梦境中流连徘徊。有这样的一位词人,他将人生的痛楚与摔打凝练成豁达超然并吟唱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绝唱,他就是一代大文豪苏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他的如梦人生。

二、 初读——寻找梦想

学习活动:在听读、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词,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问1 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侧重写赤壁壮观之景,下阕侧重咏史和抒情,怀想周瑜并抒发词人自己内心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师提问2 作者在词中写到“人生如梦”,那么这首词主要描绘了谁的梦?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梦。

明确:本词主要描绘了周瑜的梦。

周瑜的梦是美丽的梦,是功成名就的梦,是志得意满的梦,是丰收的梦,是成功的梦……

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 品读——解读梦想

学习活动:仔细阅读并揣摩文本,品味欣赏其中的词句,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同学可自由发表见解,回答要规范,先明确观点,再陈述理由。

教师提问1 周瑜的美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1)爱情方面。以美丽的小乔衬托儒雅的周郎。“绿叶红花,花愈艳;英雄美人,更风流。”作者运用“英雄美人”这一古典美学中的美满典范模型正是既突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又彰显了小乔的美丽聪慧,可谓刚柔相济,相映成趣。

(2) 事业方面。年仅34岁便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夸张的笔法突出了周瑜的指挥若定、从容破敌,这也是以赤壁之战曹军的惨败来侧面烘托周瑜的英雄气概。事业有成的周瑜除了自身具备过人的军事才华,另外他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提问2 结合苏轼的身世遭遇,谈谈写周瑜的“美梦”与作者的“人生如梦”有何联系?

明确:周瑜的“美梦”与苏轼的“人生如梦”形成鲜明的对比,艳羡周瑜,感慨自己。

(1) 梦的特征之一:美丽。周瑜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家庭美满、建功立业,苏轼站在周瑜的美梦之外,欣赏着他美梦般的人生,作为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少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作者,周瑜的一切美夢就是他最向往和景仰的,足见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宏愿。

(2) 梦的特征之二:虚幻。苏轼此时47岁,人生过半,早生华发,被贬黄州,充任闲职,像周瑜一样美梦成真已然不太可能,现实和理想之间永远存在着鸿沟,令人遥不可及,人生像梦中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只能被动地作出选择。

教师提问3 词的上阕写了什么景?这些景与下阕的梦有何联系?

明确:(1) 词的上阕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这些景象或硕大嶙峋,或庄严冷峻,或惊心动魄,或奔放不羁,令人神往。尤其是词一开篇,将江山(大江东去)、历史(千古)、人物(风流)联系在一起,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效果,从而让人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正是触景生情,因景言情,由情入梦。欲问其情,先观其景,长江的滚滚东逝、赤壁的波澜壮阔都为周瑜的出场即他美梦般人生的叙写做好了铺垫,蓄满了温情,难免在下阕词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

四、 研读——探究梦想

学习活动:小组研读文章,讨论探究。

探究问题1 既然人生如梦,作者为何要“一樽还酹江月”?

明确:苏轼认为人生如梦,美丽虚幻,令人向往,他没有醉生梦死,而是选择了洒酒酬月,这背后是有隐情的。“酹”意为以酒酬月,足见作者对江月的虔诚与敬畏,为何如此敬畏“江月”?那是因为江月与人相比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存在,它稳定、伟大,而我们人类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美梦难成真,英雄不得志,这必然让诗人内心郁闷和忧愤。“还酹江月”正是他乐观旷达对待这一切的表现,也是他冲破重重困境直面惨淡人生的生动写照。他要让江月做一见证:我一定会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坦荡立于天地之间。

探究问题2 作者的“人生如梦”是否消极?

明确:不消极。

“人生如梦”这一说法来自佛教经典《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事情,甚至人自身的存在都是像梦境一样,这似乎很消极,但苏轼的人生如梦与佛经是不相同的。首先,人生像梦一样变幻莫测,荒谬无理。苏轼怀抱一腔忠君热忱,忙于政务,非但未被重用,反而因“乌台诗案”被贬,真是让人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推理。其次,人生像梦一样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坚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因此他“还酹江月”,以浇心中块垒,这正是“人生如梦“后的积极进取。最后,苏轼面对“人生如梦”没有及时行乐,而是乐观地面对理想信念。苦难的打磨、理想的召唤,让他的生命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尊严和价值。

五、 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既再现了周瑜的美梦人生,也向我们展示了苏轼的如梦人生。在梦境之间,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苏轼:满怀豪情,执着人生,乐观豁达,永不言弃,人生如梦,无畏前行。

参考文献:

[1]徐颖英.苏轼“人生如梦”详解[J].课外阅读,2012(21).

[2]余伟.温暖与飞扬——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梦”的理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7.

[3]邓忠萍.豪放词里品豪放[J].中学语文.2016.10.

作者简介:

耿莉莉,辽宁省抚顺市清原高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赏教学设计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