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季池塘

2018-01-29路来森

大理文化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水草薄荷祖母

路来森

1

因为一泓池塘,而建下一座房屋。

房屋,位于村庄西头,距离村庄大约五十米;池塘,位于房屋之南,距离房屋,亦是大约五十米。

房屋之西,是一座叫做“西山”的山,山不大,错落着几个山头;山上多植槐树,绿树葱茏,植被丰茂,成为池塘之水的重要来源。房屋与池塘的其它三围,为庄稼地所环绕;好多年里,房屋一直没有院墙,以篱笆代之;篱笆上爬满绿色植物,常常璎珞满架。

自小至大,我在那座房屋中,生活了近二十年——那是我的乡村老家。

庄稼生长的时候,房屋就被茂盛的庄稼遮蔽了,从远处看,很难看到房屋的存在。所以,那些年里,我从外面回家,习惯于瞭望、寻找空中的那一缕缕炊烟,我知道:炊烟缭绕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我们家,与一泓池塘朝夕相对,池塘,便也就成为了我们家的标志。外乡陌生人要去我们家,向村中人打探,村人总会说:“村西头,门前有个池塘的那户人家,就是了。”

池塘不大,也就二百多平方;可是,那些年里,池塘里的水,却总是满的,总是清的;水从西山流下,从西口流进池塘,又从池塘东口流出,最终,汇入一条叫做白浪河的河流之中。

甫一住进新屋,父亲就在池塘的北岸,栽下了几棵垂柳。其中一棵,被一夜的大风刮歪了,也没有人去扶正,任凭它生长着,最终成为一棵最是贴近水面的垂柳,成为一棵“歪脖子树”。几年下来,主干生长得胳膊般粗;孩童时期。我就常常坐在歪脖子柳树的主干上钓鱼,或者,摆着双腿儿,悠哉游哉地玩耍。夏日,则躺在歪脖儿树上。听蝉鸣。童年,如一根风摆的柳枝,自由自在地过着。

十几年下来,北岸,垂柳参天,成为夏日乘凉的圣地。

许多人。习惯于从一株草,或者一棵树上发现春天:而我们家,则习惯于从对池塘的倾听中发现春天。春气一动,覆盖池塘的冰,就最先感知到了。夜深人静,睡在床上,也能听到冰面迸裂的声响。嘎吱,嘎吱……沉闷而深远。母亲听到了,常常就喃喃自语道:“听。塘里的冰裂纹了,春天就要来了……”于是,白天里,我们这些孩子,就时不时跑到池塘边,看一下,看一下。先是,覆盖池塘的冰面,裂出一道道的缝隙;跟着,池塘四周,就变得湿润起来,渐渐地,周边的冰就融化成了水,一层层地向里推进;水面在扩大,冰面在萎缩;最终,所有的冰,都融化了。

湖面,春水荡漾。一派的清澈和深碧。

“池塘生春草”,若非亲见、亲历,你是很难真切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的。春天看池塘,就看“池塘生春草”。最先生长出的,总是香蒲和芦苇。香蒲,生长在水中,嫩芽冒出淤泥,很快就变绿了,是一种翠翠的绿,娇嫩得不得了。湖面。清水荡漾;香蒲。就兀自于水中生长着,自由自在。水波一摇,香蒲随波摆动。极具袅娜之情态。水白蒲绿。似乎,春水就是这样“蓝”的。多年之后,看电视,才知道南方人于春天里,挖取淤泥中的香蒲嫩芽,作菜蔬;那时,我们却是不知道的,真真是辜负了香蒲的美味。香蒲之“香”,想必就是一种“清香”,色之“清香”,味之“清香”。芦苇,生长在湖岸边,钻出地面的嫩芽,最初是白嫩嫩的,缓缓地变绿;在变绿的过程中,苇叶渐次伸展开来,仿佛,春天就是这样一层层铺展开的。每一片苇叶,都是春天里的一缕风,春风一吹,苇叶唰唰作响,成为割破时间的锋利的刀:时间,在刃尖上起舞。

湖岸多水草,水草的生长,是豁然盈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它们一下子就变绿了,齐刷刷的,像喊著口号似的。水蓼、薄荷、车前子、莎草……更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它们共同编织成一条绿色的裙带,扎在池塘的腰际上:如果说池塘是一只明眸,那么,环绕池塘的水草,就是这只明眸的翠眉了。明眸青睐,明眸中,映下的是青碧远山,是蓝天白云,还有人的一份份喜欢春天的欣悦的心。

那些年里,池塘春草生出,就忙了祖母。几乎每天,祖母都会挎一只竹篮,摇摆着她的小脚,到池塘边采集野菜。薄荷、水蓼、车前草,都是可食的,可谓春日时鲜。薄荷可以煎蛋饼,嫩嫩的薄荷芽尖,切碎,打入鸡蛋,搅拌均匀,即可以摊出青黄诱人的薄荷饼。咬一口。清香中散溢着一份嗖嗖的辛辣味。但薄荷,最经常的吃法,还是揉“薄荷咸菜”:掐取薄荷的嫩段,以粗盐粒轻轻揉搓,待薄荷略微渗出水分。即可;最好,再于薄荷中加入适量水蓼嫩茎。混在一起揉搓。如此揉出的咸菜,其辛辣味会更浓。揉好的薄荷咸菜,存放于陶制坛罐中,可以吃上很长一段时间。少年的时光,总洋溢着一份薄荷的味道。

车前草,叶片宽宽。用手摸去,滑滑的、嫩嫩的,还有一种厚实的质地感。祖母一棵棵地采下,清洗干净,放入水中,加豆粉,就可以熬出滑嫩甜美的菜粥。生长在水边的车前草,似乎特别肥大。多年之后,我见到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那幅名画《大片草地》:“草地”上,生长着多种杂草,但其中最醒目的还是那几株车前草:水气氤氲中,车前草散发着莹莹的光芒,那是一种青碧的光芒,那份光芒里,内蕴着一种生命的朝气蓬勃的力量。有人说,丢勒的《大片草地》,是天堂里的草,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关切”。也许,是对的。那几株车前草,不是正在诠释着某种生命的意义吗?

2

入夏之后,雨水增多,池塘的水。慢慢变得浑浊起来。

可也,水量大增;周边的水草,长得高高的,成为了池塘的某种程度上的遮蔽。香蒲,已然秀出了它紫红的穗,熏风摇曳中,似燃烧的一支支烛火,给池塘照出一份艳艳的明丽。中午时分,天气太热,水草上就落了大量的蜻蜓。轻俏俏地栖在叶片上,或者草花上,双翅伸展,红或者黄的长长肚腹,微微翘起,那份专注的安静,似是进入一种入定状态。于是,悄悄地走近,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一只蜻蜓就捉到手了。

那是一种极好的游戏,那种游戏,玩了好多年。可,总也不厌,总也不厌。

不过,多年之后,我在回忆中怀想夏日池塘,觉得,夏日的池塘,似乎更适合于“倾听”。

听蛙鼓,听蝉鸣。

第一阵蛙鼓声,是来自春末夏初:那是春的暮曲,是对夏的召唤。母亲听到第一阵蛙鼓声,总忘不了嘟囔一句:“蛤蟆打哇哇,再有四十天吃骨馇。”乡下人称蛙的鸣叫声为“打哇哇”。好似小孩用自己的小手,拍打着张着的嘴巴,发出一声声“哇哇哇”的稚嫩的声响。叫人觉得好娇憨。好亲切。骨馇,就是水饺,言下,再有四十天,就可以吃到新麦水饺了——那里面,寄托了一份对丰收的期望。endprint

池塘里的青蛙,真多。平日,似乎大多隐藏于岸边的水草中,人一走近,就扑通扑通地争相跳入池塘里,在池塘中,砰起一个个漩涡,然后将自己的身体,沉于旋涡中。中午时分,天气过热,青蛙们就浸在池水中,只是将自己的脑袋露出水面,载浮载沉,呱、呱、呱……地叫着,有气也无力。青蛙叫得最欢的时候,是在一场夏雨之后。塘水骤然增多,水草、空气都是湿润润的。一只青蛙,率然叫起,跟着,其它的青蛙也随声欢叫起来;此起彼伏,越叫越响,越叫越欢,仿佛卯足了劲,展开了一场蛙鸣的比赛。

青蛙,于一场雨,竟是这样的一份欢愉,也叫人欢喜。

夏日晚间,全家人常常会在大门外乘凉。靠近池塘,蚊虫就特别多,于是,祖母就燃起艾草绳;立时,艾草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艾草的香,是一种“幽深”的香,它通向时间深处:最是能让人于静默中陷入沉思。在弥漫的艾草香中。一家人闲聊,或者围着祖母,听她讲那些过去的事情。一阵阵水草的清香,从南面的池塘中吹来,便觉得这个夏夜,也变得清爽起来。蓦然间,池塘里的青蛙,就叫起来了。一声声,一阵阵;空气中,仿佛刮过凉凉的风,风中还氤氲着湿湿的水汽。于是,全家人的闲聊,戛然而止,只是专心去倾听那阵阵的蛙鸣。夜静,人亦静;蛙的鸣声,就显得格外清脆,嘹亮;倒是愈加反衬了夜的宁静了。望向天空,天上星云密布,感觉天空,好高,好远,“高远”成一道猜不透的谜语。

夏夜,陷入一派幽微之中。

就静心去倾听那阵阵的蛙鼓声吧:天籁之音,莫过于此了。

许多人,厌恶于蝉的聒噪;可是,炎炎的夏日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若然没有了那一阵阵的蝉鸣,那些个夏日的中午。又该是多么地让人寂寞啊。

蝉,似乎特别喜欢柳树。每至盛夏,蝉盛的时节,池塘北岸的几棵大柳树上,总会落满了蝉。那份蝉鸣声,真是响成一锅粥,一锅粘稠的声响之粥。翻滚着,搅动着,冒出郁郁的蝉鸣之香。中午,我常常拖一领草席,到柳树荫下乘凉。人躺在柳荫下,先是静静地望着柳枝上蠕动的蝉,然后,就在阵阵的蝉鸣声中,睡去了。

如今想来,那真是最浪漫的午睡了。

夏日池塘,还有更浪漫的事情。池塘的白天,是男人的天下,男人们会跳进池塘。洗澡游泳,驱赶走一身的疲劳。一进入晚间,池塘就成了女人的天下了;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帮,进入池塘,洗澡浴身。每逢此时,我们在大门外乘凉,祖母总会嘱咐一句:“可不要到池塘边去啊。”

那时我还小,单纯得像一棵水草。自然不会到池塘边去,不过,女人们那阵阵近乎放浪的说笑声,却依然引发我许多想象。

多年之后,想及此事,觉得:那些个夏夜,真是浪漫极了。女人的浪漫,似乎,赋予了一方池塘一份绵醇的体香。

3

秋天,池塘,进入了一个凉爽的季节:一个色彩的季节。

浮尘沉淀,池水变得清澈下来,一碧如透,蓝如秋空;风凉了,凉凉的秋风,则使空气变得异常通脱。人,站立池塘边,会感受到吹拂的寒意。

红蓼花开,一串串的,皴染着池塘的裙服:远望之,恰似一簇簇燃烧的火苗。芦苇,窜出了它的苇絮,轻飘飘的白,刺人眼目;不过,那份柔滑的情姿,也着实让人喜欢着:用手捋一捋,感觉柔滑是入骨的。

池塘中多了一種水鸟,乡人叫“水燕子”。但个头远比普通的家燕大,肚腹是雪白的:飞翔过程中,白白的肚腹,就变成了一个闪光的亮点,点亮秋日的清空,极具美感。更多的时候,则藏身于苇丛中。它在里面干什么?对我来说,至今是一个谜。

水燕子,赋予池塘一份灵动之美。

不过,在我看来,秋日池塘之美,最美在“秋月”——池塘秋月。我觉得,那份美的感受,只能用一个“醉”字来形容。

气温下降,一至黄昏,水面,就会浮漾起一层薄薄的雾气,旖旎荡漾在那儿。如纱,如梦,如相思的情绪,缠绵悱恻着人的心。向晚,天黑,随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雾气便渐渐散去:池塘被清冷的凉意笼罩着,连水边的青草,仿佛也沁着一种冰凉的意蕴。

这时。月亮,就会款步而来。

若然是半月天,上弦月。早已高高地挂在中天。但月光微弱、稀薄,水面,依旧暗着,朦朦胧胧的,并没有明亮的景象;岸边的水草,也在依稀之中。那如钩的镰月,倒映水中,亦是依稀的。水波微兴,池水浮漾,镰月便碎了,扯扯拉拉的,碎得也苍茫。不过,那半弯镰月,也足能引发人的想象:想到“残缺”,想到由“残缺”到圆满的那个行走的过程。生命里,有许多这样的“过程”,需要“行走”,慢慢走来,风景,就在路上;希望,就在前面。自然之路,为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

池塘很静,只有秋虫,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只有池塘秋水的寒意。一阵阵地散溢开来,生发出一份萧瑟的意绪。

月圆的日子,池塘景象,就大为不同了。

月亮,升起得迟。犹如琵琶遮面的美人,总喜欢让她的美,一丝一寸地缓缓展现出来:以便,让人在期盼中,满足大美的享受。

初升的月亮,月光,是橘黄色的。照在池塘的西岸,西岸的水草,便笼上了一层浅浅的乳黄的晕。微风乍起,水草摇动,乳黄色的月光闪烁、跳跃,水草上。即如缀满了数不尽的翅翼闪动的黄色蜻蜓,美轮美奂极了。

月亮渐渐升高,水面,自西向东,明亮的面积,越来越大。那个缓缓的过程,真如美人渐次揭开她的面纱,把自己秀美、皓洁的容颜,羞答答地展露。欲遮还羞,欲遮还羞,真个意蕴不尽。

待到月上中天,银辉倾洒,池塘水面,便是一派明亮。月光莹莹,水光澈澈,连岸边的水草,都映出亮泽的光,水天浑然一白。月光的明亮,仿佛也激动了草丛中的鸣虫,它们的叫声,亦是格外欢快,畅亮。有时,一只秋蝉,会在草丛中蓦然鸣响;一只水鸟,会在骤然间,锐鸣一声,钻入月色之中……再看池塘中央,一轮圆月,静静地沉落在那儿,安静如赤子,真真是让人心醉极了。

多少年后,我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读到“静影沉璧”四字,就每每想到当年门前的池塘秋月。endprint

满月的夜晚,乡人也喜欢。我的母亲,或者其他的乡邻村妇,会挎上一篮衣服,到池塘边浣衣。笑语声喧,寒砧声声。“断续寒砧断续风”,那诗意,从南唐的秋晚走来,在村妇的手中,演绎、荡漾开来……

现如今,每次回忆起彼时的池塘秋月,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份“大美焕然”的美感和激动。不过,这种美,是一种“优美”,或者“柔美”。

我觉得,这样的夜晚,最是适合于静心倾听一支二胡名曲了,当然是柔婉、缠绵的。比如,一曲《二泉映月》、一曲《江河水》,或者一曲《汉宫秋》

4

冬日池塘,一派萧疏,落寞。

垂柳,早已树叶凋尽。杂草,枯了;芦苇,枯了;香蒲,枯了;我们家篱笆上的藤蔓,也枯了。

不过,苇絮还在,瑟瑟地在寒风中摇曳着,让人生一份疼怜。枯了的香蒲,被祖母割取。晾晒在庭院中。之后,祖母会坐在堂屋间,晒着从门口射進的冬阳,用晒干的蒲叶编制“婆窝”——一种蒲叶编成的草鞋。于是,深冬里,我们家每人的脚上,都能穿上一双“婆窝”。“婆窝”中添进棉絮,或者麦草,很暖,很暖。一双“婆窝”,贮满了祖母的爱,为我们消除了冬日的严寒,也让我们在冬日里,贴近了自然。

一场一场的寒风刮过,池塘,就慢慢地结了冰:最终,完全被冰覆盖了。

冰面上。经常有小孩在打陀螺。有时,也会出现大人,凿冰网鱼。没有大鱼,只有一些自生自长的鲫鱼。看到有人网鱼,我们就知道,那户人家,定然是生了小孩了。鲫鱼汤滋补了大人的身体,大人就用她乳白的奶水,去滋养自己的小孩。

我们,得感恩大自然的这份赏赐。

一场大雪之后,池塘就完全被皑皑的积雪覆盖了。没有人再去冰面,只有一些麻雀,在冰雪上嬉戏,溅起一些碎碎的雪。

落寞极了。

多年之后,我在怀想中想象自己:若然能够在冰雪上,凿冰垂钓,头上再戴一顶斗笠,那我就是“独钓池塘雪”了。

一份浪漫的情怀,一种诗意的境界。

可惜。一切都成为了往事……

当年,房屋建于池塘边,是外公的主意。

据说,外公手中有一只罗盘,他会看风水。外公说池塘北岸。是上佳“风水地”,能出大人物:于是。父母听从了外公的话。就把新房建在池塘北岸了。

几十年下来。家中终于没有出现“大人物”。不过。那一泓池塘,却成为了一家人的记忆;更成为了我的一个不灭的“田园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草薄荷祖母
桂花
跟踪导练(三)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薄荷
神奇的分子胶囊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祖母的人生格言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