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全视域下山西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2018-01-29张黎敏刘志斌雷旭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力山西建设

张黎敏,刘志斌,雷旭婷

(1.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82)

一、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文化安全

1.概念

笔者认为,就一般传统意义而言,文化安全主要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价值,在文化生存和发展中不受威胁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文化主体不存在恐惧和不安的心理即为文化安全。在学术界,文化安全这一新兴领域没有形成统一而又公认的概念。我国目前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此概念提出了一定的观点,其中,胡惠玲在《中国国家安全报告》一书中,站在文化战略的角度定义了文化安全:“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系统运行和维持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以文化生存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的存在体,同时也是感性的集合体。它不仅反映了一种客观的状态,也包含着具有主观性的心理感受。如此深层次地对文化安全定义,可供借鉴。

2.基本特征

文化安全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使得它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特征之一为抽象性:文化安全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一种软安全。文化是无形的,文化的存在状态也使文化具备了抽象性的特征。特征之二为复杂性:文化安全保护的是一种精神空间,而这种精神空间是不容易被我们所感知的,它是无形的,如此说来,文化安全这种空间守护难度大,较复杂。特征之三为多维性:根据文化的横向划分、纵向划分和主体的差异而划分又有不同的分类。特征之四为时代性:它指的是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同一时期的相同特征。除了上述四点特征之外,文化安全还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相对独立性和不平等性、相对稳固性等。

(二)软实力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美国全球战略专家约瑟夫·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首先将这一词汇应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不仅要看诸如经济条件、军事力量、资源情况等硬实力,还得看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即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产生的影响力。软实力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独特吸引力、正当性和外交政策的手段和道义等。

(三)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于在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层次。国内主要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用于他国别有用心的文化理念侵袭。因此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是否具有凝聚力、创新力、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表现;国际上,兼容并蓄,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进而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应该是和虚无缥缈相悖而论的,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人的涵养,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地去培育。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只是修复和寻找历史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人的道德风尚。

二、山西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表里山河、戏曲之乡、民歌海洋、佛教圣地、晋商家园、古建筑博物馆、壁画艺术宝库、华夏文明主题公园……这些都是,但不全面。山西的文化资源还应包括老陈醋、汾酒、万荣笑话等一大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特产”,我们的面食、剪纸、木版画等充分反映民风民俗的历史传承也均属此列。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软实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我们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效,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符,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尚有差距,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距离很大。为此,近年来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的新举措,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五个一工程”由此在各市全面推开。但是,不可否认,我省文化软实力发展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经济的转型升级乏力

不断调整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让其在结构上逐步呈现优质合理的状态是经济转型的实质,从发展模式的表象来讲则是粗放和集约、能耗和节约、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等矛盾相互调和的过程。转型升级对于山西而言,在历程上要比其他各省更有话语权。一直依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煤矿等重工业向旅游服务业拓展,适当进军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陆续上马生物制药、节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但因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转型升级乏力。

(二)科技的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山西各领域发展模式在实质上几近相同,开发模式单一,错位发展不足,科技含量的创新能力不足。应该说,这种单一性的、趋同性的开发行为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山西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要求与新形势。从长远来看,山西的文化软实力若想在目前的市场化大浪中实现健康、蓬勃的良性发展,必须找准发展定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错位发展。虽然现在对科技创新有所重视,但科技创新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已经影响到了山西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高端人才的引进欠缺

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是提升山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根本保障,目前山西无法留住人才,带不来创新的活力,无法吸引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致使山西在市场经济中抗风险的能力在消退。虽然山西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队伍,但在高端科技研发人才的引进方面还是欠缺的。整体上,人才队伍的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水平,还不能完全造应山西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队伍的要求。

(四)传统的开发利用不深

由于功利性思想的干扰,使得产品从研发阶段在内涵上就没有注入长久的生命力,只求一时的市场需求,粗放式、重复性地生产了一些传统产品,没有形成支柱性的以内涵来主打市场的核心产品。而且,文化实体经济运行方面的创新高度不到位,很多文化运行方面的事情在载体、风貌、形象方面相似度很高,文化产业品牌力量不够。文化功能发挥作用过于单一,没有充分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功能,把文化粗放地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偏离了文化最本质的一面,没有把文化的魅力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五)历史的生态破坏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具有传统特色局域地方风格的民风民俗和民居在被现代所风化、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仅存的历史残留被现代所侵占。很多发展起来的城市为了搞政绩、展经济,都是在如出一辙地搞建设,修路、建房、搞花园等等,貌似在改善民生,背后却都在蚕食着历史的果实,本来古香古色的旧街老巷被现代化的莽撞所驱赶,造成了永世的历史生态被破坏。此外,在生态破坏中较为明显的是对古堡、寺庙等建筑的壁画、石雕等文化装饰的修复上,破坏了古建筑中原有的美学、文化及历史价值。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山西文脉保护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从政府到专家学者、农民自身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诸多探讨,在实际做法上也有了新的措施,但仍需谨慎。

三、文化安全视域下山西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呼唤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势在必行,不仅对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山西文化软实力建设。转型跨越发展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文化情境和资金支持。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重点行业,拉动山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服务业相关领域,加强信息服务、卫生、娱乐、体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成为山西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的好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按照国际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山西省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多渠道地加大对山西第三产业的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为山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筹措更多资金。另外,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地去吸收民间资本,形成完善的投资体系。同时,各市、区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财政预算资金,通过激励、补贴等方式,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中比较有活力和代表性的产业。大力培育第三产业的名牌企业,充分利用我省已成名的百年老店品牌,通过各种手段向第三产业辐射和渗透,带动形成服务业名牌产品。最后,要加大第三产业企业的改革力度,打破地区、部门限制,鼓励民营、私营企业参与企业的重组与合并,在服务业内部形成规模化的新格局。

2.改善环境,建设“净化山西”

完善改善环境的管理制度,将环境目标和任务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其管理者重视环境的保护,建设美丽山西。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推动山西的环境治理。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投资一般占GNP的1.5%~3%,因此,我们也必须加大环境改善方面的投入力度,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建设净化山西。搞好绿化,对改善山西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生态城市建设符合当今城市发展潮流,是促进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生态化道路的末端。因此,山西应提倡建设生态城市,以资源承载力、环境的可承载量和生态宜居度为依据,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缓解山西生态压力,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山西文化软实力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城市需要加强综合治理,坚决关停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调查山西居民使用燃料情况,减少和控制大气污染。向低排放、低污染看齐,积极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减少污染。这些措施能为山西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急需强化文化产业发展

山西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上山西人民在文化方面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山西的实际,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优秀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文化集团,加大文化场馆和设施更新,使文化产品更加贴近生活以及弘扬山西的“红色文化”,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市场,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大力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各项税费等。多出台一些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大众赞助、捐赠文化事业,或通过其他形式来发展社会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为补充的良性文化机制。优先建设示范性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其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其他文化设施的进步,以实现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加强镇办、社区和村文化设施,强化活动场地建设,增加活动器材数量,按照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标准把乡镇文化站建设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进而全面带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新景点

建设完善便捷的交通运输网拉近各旅游景点彼此间的距离,使它们形成旅游网络;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它们成为一个文化产品链。

(1)对景点进行适当改造。整理和修补时,既要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兴趣爱好,更要尊重历史;既要保证有所不同,更要保证不丢失原本的东西;既要完善各方设施,更要注重保护环境。

(2)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如五台山宏厚的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价值,晋中地区各个大院丰富的建筑文化、雕刻文化等,晋南远久的历史文化、根祖文化等,都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3)植树造林,增加绿化。山西许多旅游景点闻名于世,但游客却不多,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差,荒山秃岭,缺水少绿,空气污染,气候干燥。因此,我们应该长期坚持植树种草,绿化山川,营造一个山绿川美、水碧天蓝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山西观光旅游。

(4)完善景区及其所在城市的服务体系,以宽阔的胸怀、热情的姿态、方便的条件、周到的服务吸引八方来客。这两年来,服务方面的问题大大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损害了山西的形象。因此,要发展旅游产业,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热情、周到、文明、礼貌、大方、诚实。

3.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大数据等迅速发展的技术变革时代,人们的各种需求、消费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化企业所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也就随之而改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与新技术变革时代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以及新服务。新时代需要新的做法,对文化企业也就有着新要求。文化企业发展,将电视、电影、广播、出版、展览等同时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实现片区发展,使其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进而实现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资源强省的华丽转身。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之下,推动山西文化软实力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持久之功。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面发展和繁荣山西文化,充分挖掘山西文化资源优势。笔者相信,在全体三晋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这一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实力山西建设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实力抢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