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台州学院为例

2018-01-29李银丹韩得满陈光亭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台州产学研研究院

李银丹,韩得满,陈光亭

(台州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高速转型升级时期,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巨大调整,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学校特色,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践行把专业建在产业上的理念,根据区域产业特点,积极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有机融合。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

在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下,地方中小企业受制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面临着发展的困境,普遍希望依托本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推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希望从本地高校获得更好人力资源支持。地方高校紧紧依托地方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随着产业转型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互融、互赢,这是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自我发展的有力支撑。

新形势下,各地方高校为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重大任务,纷纷发挥自身智力、技术资源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面向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强化IT专业的特色,将传统的工科专业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培养会计+计算机复合型人才;温州大学依托产教融合示范中心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设教育基金、共商技术研发、共建大学生实践就业实训实习基地等,探索与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等等。台州学院作为台州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十三五”以来,台州学院围绕台州医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产业”,提出“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上”的发展理念,建立了制药化工、材料工程、电气信息、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台州学院从2015级学生开始,面向产业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该校制药化工类专业为例,专业全方位、多角度地调研分析台州医化产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近几年毕业生从业情况,明确医化产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精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制药工程专业知识,能在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设计和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二、双元制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举措,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我国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集成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共同的战略目标驱动下,构建起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更加有效地共享各方优势资源,能够实现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企业技术的创新和产业更好发展的三方共赢局面[1]。

台州化学原料药出口占浙江省1/3、全国1/10,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医药集聚区,生物医化产业是台州的支柱产业,全市拥有规上企业153家,上市企业13家。依托医化产业优势,浙江“千人计划”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落户台州学院医药化工与材料学院。该研究院集聚海内外生物医化行业顶级专家,是集产业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经各方共同协商,按照“需求导向、面向企业、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开放灵活、协同创新”的建设原则,由台州学院联合区域内11家生物医化企业和投资机构创建成立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其中台州学院占股30%,学校制药化工类专业负责人兼任董事长。依托这一新型的产学研平台,制药化工类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适应医化产业需求的双元制协同育人新模式。

双元制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双元制”源于德国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2]。该模式其中“一元”为高校,另“一元”为研究院和公司的股东单位;实行“高校+企业+项目负责制+驻院研究”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共建资产和人员共享机制,实现学校、研究院、公司成员在设备、场所、师资或研发人员等方面资源的共享;高校提供企业人才订单服务,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由企业根据需要确定;高校和研究院高端研究团队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企业允许高校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实验是制药化工类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依托研究院的师资、研发案例及实验技术平台,与公司实施双元制协同育人新模式,创新“双螺旋”实验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一平台、双螺旋、三衔接、四同步”人才培养体系。“一平台”即依托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源,“双螺旋”即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的交叉共进,“三衔接”即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衔接,“四同步”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同步、实习实训与企业工作流程同步、学院培养与企业培训同步。

三、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元制本土化的特点是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师资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等,协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地方高校与企业、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平台,借鉴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技术服务,推进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一)共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保障平台资源共享。合理、完善的内部合作机制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3]。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新型的混合所有制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上市管理办法的要求设计,与众多企业合作,以股份制形式在校内成立产业研究院,实行“高校+企业+项目负责制+驻院研究”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股东单位的作用,协调激活台州学院和地方知名企业等多元主体。本着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双赢的目的,校企依托研究院共同建立双元制资产和人员共享机制,明确学校与公司双方人员、硬件设备的双元制身份,明确各研发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生产和实训范围,划分设备保养与维护维修职责和义务等,达到对资源共享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实现学校和公司成员的设备、场所、师资或研发人员的共享,为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厂中校”和“校中厂”。“厂中校”是指在产业研究院建立学生技能实训室和岗位实习基地,学校与公司按照协议签订仪器设备和中试基地使用和管理办法,利用产业研究院的研发室、安全评估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等资源,建立了学校有话语权的“厂中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向所有学生开放,有效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实训教学需求。“校中厂”是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股东单位共享设备、人才和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在校内共建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企业,师生以项目为纽带,在校内就能参与企业的实景训练、项目研发和中试试验,及时了解行业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合作行业、实习基地既为教师提供了现场教学平台和应用科学研究良好场所,又改变了学生原来先学习后实习的固定模式,可不受时空局限地进行实习实训,拓展了师生实践空间。

(三)共建双师双能型队伍,强化实践育人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在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下,研究院实行以项目为核心的驻院研究工作机制,规定每个项目所获纯利润至少70%归项目工作室组成人员,并按贡献大小自主协商分配,这种激励机制有效集聚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授等高端人才,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生物医药专家服务基地、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中心和台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先后落户研究院,为建立紧密的师资对接交流机制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教师可到公司从事研发和挂职实践锻炼,研究院项目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挂职的教师直接参与项目,不仅能掌握最新专业技术技能,而且为人才培养提供大量鲜活的实际案例,有助于教师“双师双能”素质的培养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的资深技术团队可聘任为学校兼职教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活动,指导和提升年轻教师业务水平。通过与企业长期紧密联系,实现了校企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培共进,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四)共建校企联合办班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环境平台的构建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的重要保证[4]。产业研究院是一个开放环境平台,除股东单位外,积极吸引30多家上市公司和规模企业入驻平台,以校企联合办班模式开设了“伟星新材”班、“万盛班”、“九洲班”等特色校企合作班,共同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开设产教融合特色课程。特色班实行“3+1”、“3+0.5+0.5”或“2+1+1”等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或三年在学校集中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并完成实验教学,最后一年到企业或研究院接受培训,并从事工程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部分修改,增设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学生接受企业的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工程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培训等。这些实质性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实习、就业岗位,切实地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大力推动企业发展,开创了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四、增强双元制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只有构建长效、多渠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才能有计划地、稳定地参与协同育人,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也能得到提升。双元制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优势,建议加强校政企三方之间、三方与区域发展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优化产学研合作的机制环境。组织内外机制环境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保证[4]。首先,要保持高校在合作平台中充分的“话语权”。企业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都是合作内部组织领导者,这是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在组织中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库与知识库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否则会降低利益共同点达成度,日益走向边缘化甚至出局。其次,激励机制是组织将规划理想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有效手段,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这是激励研究人员主动与企业合作的关键,是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例如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虽集聚海内外生物医化行业顶级专家,但平台利润分配不“论资排辈”,按贡献大小自主协商分配,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吸引了许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年轻的科研力量。再次,地方政府引导作用是强有力的外部机制环境,政府行政力对优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作用非常迅速,能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但过度参与又会降低市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各方组织机构的积极性。产学研的外部机制环境错综复杂,但上述三个方面是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因素,是校、政、企形成合力共育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二)强化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产学研合作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分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创新的互动。知识创新是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基本需求之一,最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5]。高校、企业要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企业为高校和产学研平台等技术研发机构提供充足的经费,而平台则提供相应的人力、设备和知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技术成型的效率。二是与人才培养的互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高校、企业要主动积极与研究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加强产学研“无缝”合作,使学生在“学做相融”中,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生产设备、技术、供应链、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的特色。产学研合作特色不仅要创新模式,还要在整合区域内各方资源上体现特色。一是在构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框架时,应充分调研分析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现状,传承地方文化历史,依托区域内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形成区域产业技术和品牌等软资源优势,实现企业、高校、研究院的三方面共赢,进而形成三者之间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二是在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时,不局限与个别企业合作,可以立足一种行业或产业,吸收区域内一定数量、规模的行业企业,集聚业内高端人才,打好“组合拳”,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通过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实力,反之,跟风上阵只会降低资源的利用率,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的水平和质量。

五、结 语

事实证明,地方高校主动适应现代产业的结构变化,创新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探索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优质的基地、师资、课程等资源,并能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台州学院制药化工类专业依托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一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的制药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深受行业用人单位好评,与平台合作的教师一年为企业提供反映安全风险评估和工艺优化项目达100多项,为台州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医药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该平台自成立以来也受到了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产教融合的“深掘进”,即把合作形式从简单的学生实习实训,深入到“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企业生产场地设施及技术服务人员的利用、应用性课程教材的联合开发、应用型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等层面,可望为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产业精准服务方面提供台州样本。

猜你喜欢

台州产学研研究院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台州-电镀厂老板涉嫌环境污染罪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