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不争之智慧下的企业管理范式探究

2018-01-2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不争老子

文 明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

《老子》蕴含着道家丰富的哲学智慧,其中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睿智的管理策略。“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范式。

一、“遵道修身”提高管理者的个人素养

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需要管理者自身具备高超的管理技能、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老子“遵道修身”之“无为”思想给当代企业的管理者带来启发。

(一)遵道——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许多自然环境问题的产生。老子深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老子说“生而弗有,为而弗持”,认为人类对自然界应保持“不争”的无为态度,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尊重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不能在人的功利价值面前任意地去衡量和改变自然界的事物。从老子不争之智慧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人类应该正确处理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之“道”,不与天地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应该深谙这一点,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之“道”,节制人的欲望,反对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界的掠夺,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修身——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己之关系

老子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强调以修德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道”是无形的,而“德”是可见的,“德”可以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人要学道就得先从修德入手,由“德”而入“道”。在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上,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内心的愉悦,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事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依,得失难定,在成败与得失面前,我们应当以不争之无为的智慧,以豁然的胸襟坦然面对,对挫折与困难一笑而过。有如此的胸怀和自然而真诚的本性,人类才能抛弃身上的枷锁,达到自然纯真的人生境界。

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应借鉴老子处理人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自身关系的思想,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养。“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次。”在老子看来,人之本性是自然而纯朴的,做人应该踏实认真,在浮躁的现实社会中保持人性的自然纯真。

二、“尊重自然”的企业管理原则

保护环境和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代企业必须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老子“尊重自然、顺应态势”的“无为而治”思想,为我们的当代企业管理和责任承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原则。

(一)尊重自然不乱为

老子认为“为无为,事无事”,尊重自然不乱为,实际上是一种富含深刻哲学意蕴的“为”,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让事物按照其本性自由发展,这才是一种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态度。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去达到“治”的目的。“治”是对社会的管理和引导,而“无为”则是实现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这种不争的智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所作为,也决不是消极的任其自由发展,而是指尊重自然规律而为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行为要遵循大地之法,大地要遵循宇宙之法,宇宙之法即“道”,“道”则要效法自然,因为“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和起源,又是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道又是以自然为法则。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指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而且还包含了“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之意,也就是克服外在力量的干预,按照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去产生和发展。

(二)遵循规律不妄为

老子未曾说过要无所作为,其五千言最后一句话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通过不争的无为之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意思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这和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一致的,“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仍然鼓励人们去“为”,去主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提醒人们不要强求而妄为,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乱为,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为,这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本质。

(三)以静制动抓大而为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在管理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管理者在“大事”上大胆而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抓住具有全盘效应的重要事情而为之,通过“无为”之智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境界。企业管理首先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其次是在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操作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运行机制,让每个工作岗位在管理上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这样在企业管理上就无须过多投入精力,员工在企业的内部运行中就能自觉实现自我管理。真正有效的管理应该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就是发出简单的指令而做出易行的操作,从而达到理想的实施效果。以静制动、抓大放小是“无为而治”思想中较高的一种管理境界。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式

老子“无为而治”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范式,这种“不争”的管理智慧能够在企业中形成向心力、秩序感和有序的分工协作意识,使企业管理工作轻松有效。

(一)在企业决策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要求在企业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因此,企业决策者不能拘泥于小事,应在小事上“无为”,在大事上“有为”,这样才能使管理者不会疲于企业纷繁复杂的大小事务,做到思维清楚、重点突出、管理有序。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什么是“大事”和“小事”,需要自我分辨和掂量。

(二)在企业用人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要求管理者在求贤纳才上“有所为”,而在用人上则“有所不为”。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经验中,总结出了“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所以老子认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现代企业领导者需要在用人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和具备伯乐识马的识贤能力。在用人上对于贤者需要高度信任,做到“用人不疑”,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不超出管理范围去做他人该做的事。

(三)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老子认为“退”是为了更好的“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该做到进退自如、以退为进,在有些领域有所不为,才能在其他领域有所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应用于市场竞争中,就要求现代企业不仅要参与竞争,而且还要把握好竞争的“度”,深知在市场中什么领域不应该参与竞争,在什么时候应该主动退出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做到进退自如。这种不争的智慧,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有运筹帷幄、游刃有余的管理智慧。企业的发展应该有长远的目标,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采取一些恶劣的竞争手段,企业在发展中要有社会公德意识,赢得社会和消费者尊重的企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是老子不争的一种处世智慧,核心就是不妄为、不乱为,其追求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企业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能真正做到遵道修身、顺应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能达到“无为而治”而“无所不为”,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给现代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种范式,对我们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制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战略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不争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如何学好语文
不 争
智者老子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
拔苗助长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