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之异名考

2018-01-29鞠彩萍周建兵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释迦释迦牟尼佛祖

鞠彩萍,周建兵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似一轮明月照亮了人类的精神家园。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也被渲染描写为神通广大、威力无穷、大智大慧的形象,成为一个神化了的理想化的佛陀。《中国佛教史》第一卷指出:“释迦创立佛教后,被他的弟子和信徒尊为超凡入圣的教主。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他日益被信徒们神化。”[1]204

体现在佛经文献中,佛祖称谓数量丰富,名号繁多。如《佛说菩萨本业经》所言:“或有名佛为大圣人,或有名佛为大沙门,或号众佑,或号神人,或称勇智,或称世尊,或谓能儒,或谓升仙,或呼天师,或呼最胜,如是十方诸天人民,所称名佛亿万无数,此皆佛本发意以来班宣道化,所诲之徒也。”[2](下文所引佛经原典皆引自文献[2])这些异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佛教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对佛祖的膜拜。本文系统梳理了佛经文献资料,试对释迦牟尼佛各种称谓名称作详细考察。

一、佛经文献中佛祖称谓分类研究

(一)音译类

1.释迦类

佛教创始人原名乔达摩(Siddhārtha),族姓为悉达多(Gautama),古译瞿昙。释迦牟尼(Śakyamuni)是成道以后佛教门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也译作释迦文。一般在其后附加其他语素表示尊称,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尊、牟尼尊、释迦文佛等。《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二:“尊者婆耆奢即说偈言:‘犹如盛满月,无云处空中,光明照世界,一切皆乐见。释迦牟尼尊,世间大导师,端严甚殊特,名闻悉充满。’”(CBETA,T02,NO.100,P456)《杂阿含经》卷四四:“婆罗门复说偈言:‘我今敬礼汝,大寂牟尼尊,禅思之妙王,觉无边大觉。’”(CBETA,T02,NO.99,P320)有时称为释迦如来或简称释迦。《悲华经》卷一〇:“善男子!又一时中,释迦如来成无上道。未久之间,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在毘陀山因台娑罗窟,七日七夜结加趺坐,三昧正受入解脱乐。”(CBETA,T03,NO.157,P230)《增壹阿含经》卷九:“比丘当知,释迦文佛弟子名曰难陀。”(CBETA,T02,NO.125,P592)瞿昙是释迦族姓古译,也用来称呼释迦牟尼佛。《杂阿含经》卷三四:“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未来世当有几佛?’”(CBETA,T02,NO.99,P242)

自东晋道安倡导继承释迦种姓以来,沙门皆以释为姓。佛祖亦称为释尊、释雄、释圣雄、释师子等。《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卷一:“商主利益世间者,拔济有情为福田。释雄寂静大威德,世尊今当入此城。若有乐求生天众,解脱生老病死苦,欲求摧伏魔罗军,应当供养释师子。”(CBETA,T11,NO.319,P902)《佛本行集经》卷三四:“(瓦师)发誓愿言:‘藉此善根,于当来世,愿值于彼释迦如来,彼所说法,愿我证知,我于彼边愿成最大最老声闻。’”(CBETA,T03,NO.190,P814)《般泥洹经》卷二:“赤泽国诸释氏,亦严四兵,来到报言:‘闻佛众佑止此灭度,是释圣雄出自我亲,实我诸父,敬慕之心,来请骨分,还立塔庙。’”(CBETA,T01,NO.6,P190)

2.佛陀类

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简称佛。也译作佛驮、佛迭、佛图、浮头、浮陀、浮图、浮屠、复豆、休屠、没驮、勃陀、馞陀、步他等。《广弘明集》卷二:“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CBETA,T52,NO.2103,P101)《四分律搜玄录》卷一:“所言佛者,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䭾,步他,浮头,浮图 ,盖是传音之讹 耳 。”(CBETA,X41,NO.732,P833)以上说明了这些音译词之间的关系。文献中“佛、佛陀”称谓词用例较多,其他少见。加其他语素构成的称谓则有“佛祖”,取佛教之祖义。《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三:“尔时,有一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人称汝为佛陀、佛迭,如是之名从何而生?’……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今我哀愍汝,当为分别说,所以有是称,汝今善谛听。佛知过去世,未来世亦然,现在普悉知,诸行坏灭相。明达了诸法,应修者悉修,应断尽断除,以是故名佛。总相及别相,分别解了知,一切悉知见,是故名为佛。’”(CBETA,T02,NO.100,P467)上例佛祖以偈的形式对佛的内涵作了阐述。

(二)意译类

佛陀Buddha,意译为觉悟、智慧、觉者、智者等。觉者,即觉悟了真理的人。这里的“觉”包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含义。只有三者具备才称为觉者。《大乘义章》卷二〇:“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CBETA,T44,NO.1851,P864)

这类称谓词主要有:觉者、大觉者、觉皇、觉王、大觉王、觉雄、大觉雄、觉尊、大觉尊等。《成实论》卷一:“诸天世人中,无上尊导师。佛为大觉者,是名最吉祥。”(CBETA,T32,NO.1646,P247)《大宝积经》卷五四:“我与妻子眷属众,为利含识求菩提,并及多千人民等,同共归依大觉者。”(CBETA,T11,NO.310,P320)《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一:“忽思古圣,无上觉皇,演陀罗尼,能超众苦。”(CBETA,T19,NO.982,P415)《万善同归集》卷三:“同蹑先圣之遗踪,共禀觉王之慈勅。”(CBETA,T48,NO.2017,P987)《普能嵩禅师净土诗》卷一:“申时念佛莫思量,才著思量妄更强。三业纯和常自在,六根通达入莲乡。功圆处处弥陀佛,果满头头大觉王。念到无生心自现,因风吹火性花香。”(CBETA,X62,NO.1215,P877)《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卷一:“此乃殿丞判官,曩承佛记,示作王臣。常于布政之余,寅奉觉雄之教。欲使慧风与尧风并扇,庶佛日与舜日同明。”(CBETA,T47,NO.1993,P631)《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四:“于时金刚密迹,欢喜踊跃,礼佛双足,曲躬前立,白世尊曰:‘救世大觉尊,智者所恭敬,我今乐愿闻,难胜奋迅王。’”(CBETA,T19,NO.952,P283)

“释迦牟尼”是音译,“能仁、能儒、如来”等则为意译。《佛说维摩诘经》卷二:“香积报曰:‘下方去此度如四十二江河沙剎,得忍世界,有佛名释迦文,汉言能仁、如来、至真、等正觉。’”(CBETA,T14,NO.474,P532)《广弘明集》卷一三:“《外论》曰:‘夫华、夷语韵不同,然佛经称释迦牟尼者,此是胡语,此土翻译乃曰能儒。’”(CBETA,T52,NO.2103,P184)

(三)功德类

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功德无量,因而侧重赞颂佛祖功德的称谓词比较丰富,如:教主、世眼、世间眼、大师、本师、导师、大导、大导师、尊导师、能人、能仁、仁王、大仁者、大药王、大医尊、大医王、大船师、调御师、调御丈夫等。

教主,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故释迦牟尼佛为佛教教主。《方广大庄严经》卷一一:“随应演说法,教化诸群生。能到于彼岸,故名为教主,为诸迷路者,演说真实法。”(CBETA,T03,NO.187,P611)

世眼,佛智慧圆满,能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故称。也称世间眼。《摩诃摩耶经》卷一:“世眼将灭!我等罪身天人殊绝,无由升天恭敬劝请。唯愿仁者普愍我故,还归天上启白佛言:‘……。’”(CBETA,T12,NO.383,P1008)《长阿含经》卷四:“时,诸末罗闻是言已,举声悲号,宛转躃地,绝而复苏,譬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同举声言:‘佛取灭度,何其驶哉!佛取灭度,何其速哉!群生长衰,世间眼灭。’”(CBETA,T01,NO.1,P24)

释迦牟尼佛是人天导师,教化引导众生进入佛道。因此称为导师、大导、大导师、尊导师、大师、天人师等。《长阿含经》卷一五:“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CBETA,T01,NO.1,P95)《佛本行集经》卷一七:“此处今出是大导,能伏一切诸世间,其未调伏诸天人,一切当能善调伏。”(CBETA,T03,NO.190,P73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九:“如来出世为大导师,能引众生至一切智安隐住处。”(CBETA,T10,NO.293,P793)《大宝积经》卷六三:“以佛无边我归依,具足示现真实者,能与愚夫作亲救,归趣舍宅善知识。如是为求大菩提,我等供养尊导师,愿得作佛觉寤他,我益世间犹如佛。”(CBETA,T11,NO.310,P366)《杂阿含经》卷一〇:“佛告低舍:‘佛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CBETA,T02,NO.99,P7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一:“我见过去天人师,为利众生皆供养,闻此广大净法门,其心爱敬生欢喜。”(CBETA,T10,NO.293,P759)

关于“导师”得名由来。《释氏要览》卷一引《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引《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引《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引《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以能不退菩提道,不断绝菩提道,故名导师。”引《商主天子所问经》云:“‘何名导师?’文殊答云:‘住是道已,能令众生得成熟,故名导师。’”(CBETA,T54,NO.2127,P259)

关于“大师”得名由来。见《瑜伽师地论》卷八二:“谓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CBETA,T30,NO.1579,P759)

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导师,又称本师。《佛说佛名经》卷一五:“稽首东方普贤大士、南方持世大士、西方观音大士、北方满月大士、上方虚空大士、下方坚德大士、本师释迦牟尼佛,归命未来佛性。”(CBETA,T14,NO.441,P244)

佛为能化之人,可化道众生,称之为“能人”。“仁”“人”假借相通,也称“能仁”。《法华论疏》卷一:“虽文殊过去佛,但今日示现为世尊弟子耳。故余经言:‘昔为能人师,今作弟子化。’”(CBETA,T40,NO.1818,P796)《增壹阿含经》卷六:“是时,尊者须菩提便说此偈:‘能仁说此语,根本悉具足;智者获安隐,闻法息诸病。’”(CBETA,T02,NO.125,P575)

佛的智慧和慈悲,如同名医随时授药,能够治疗众生身心苦厄和烦恼,故喻称大药王、大医尊、大医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九:“如来出世为大医王,能治众生烦恼重病。”(CBETA,T10,NO.293,P793)《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卷一:“怜悯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我顶礼无上尊。”(CBETA,T46,NO.1947,P964)《佛本行集经》卷一七:“尔时,净居诸天而说偈言:‘此处今出大药王,当治众生烦恼毒,若有被爱箭所射,此匠今悉能拔除。此处今出大医尊,善治一切众生患,若人有老病死疹,此设疗治悉能愈。’”(CBETA,T03,NO.190,P732)

佛能引导众生渡越生死之海,又喻称大船师。《大般涅槃经》卷二一:“汝今欲度生死大河,我能为汝作大船师。”(CBETA,T12,NO.374,P490)

众生犹如狂象恶马,佛祖如同马师而调御之。故称调御师、调御丈夫。喻指佛调御、化导众生,使之修成正果。《佛所行赞》卷五:“我闻如来道,厥义深难测,世间无上觉,第一调御师。今欲般涅槃,难复可再遇。”(CBETA,T04,NO.192,P47)

(四)地位类

佛祖地位崇高,无人可及。佛经文献中常用日、月、天、牛、狮等词来设喻。主要有佛日、佛月、佛天、天中天、法王、大法王、空王、人中牛王、人雄师子、圣主师子、释师子王、无上士、无上尊、最上尊、牛王尊等称谓。

佛祖传播的教义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普照大地;似月亮一样清澈透明,惠及众生,因此喻称为佛日、佛月。《佛本行经》卷一:“佛日出于世,照曜法丰秋;宜以智慧眼,勤心普遍观。”(CBETA,T04,NO.193,P55)《金光明经》卷二:“尔时四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长跪合掌,于世尊前以偈赞曰:佛月清净,满足庄严,佛日晖曜,放千光明。……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有障碍,如焰如化,是故我今,稽首佛月。”(CBETA,T16,NO.663,P344)

孟子曰“惟天为大”,佛弟子对释迦牟尼佛的尊崇如同世人之于天,故称佛天,同时还有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的含义。《般泥洹经》卷一:“佛天眼见,五百清信士,悉如难提,等离三垢,五道断死,皆上生不还之地,止取泥洹。”(CBETA,T01,NO.6,P178)佛祖是天之至极,诞生之后曾受诸天礼拜,所以又称为“天中天”。《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三:“我昔迷正真,愚惑造邪行,…… 今遇天中天,黑闇蒙惠光,获得乐中乐,具戒得三明。”(CBETA,T02,NO.100,P468)

“王”含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乃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大法王、无上法王。《四童子三昧经》卷一:“彼仙自在大法王,今欲涅槃双林间。能打大地出大声,闻不思议十方界。”(CBETA,T12,NO.379,P930)《大宝积经》卷一一八:“其土诸天人民悉当淳淑遵平等觉,无有不及无智之名。其土亦无君主,唯以世尊为无上法王。”(CBETA,T11,NO.310,P672)

佛祖又被誉为人中牛王,谓诸牛随从,如同众星逐月。《月灯三昧经》卷四:“知于过去未来际,能知三世佛法性,知于三世分段智,自然世尊说是法;常能系心于一处,常能安身于圣地,于诸威仪常不改,人中牛王说是法。”(CBETA,T15,NO.639,P570)

佛自在无畏,犹如狮子,又佛祖说法如狮子王哮吼,百兽慑伏。故喻称人雄师子,圣主师子、释师子王。《佛说无量寿经》卷一:“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德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CBETA,T12,NO.360,P267)《杂阿含经》卷二三:“我不恐畏死,志愿求解脱,所求不成果,是故我啼泣,人身极难得,出家亦复然,遇释师子王,自今不重覩。”(CBETA,T02,NO.99,P164)

无上士、无上尊、最上尊、牛王尊,是说佛祖是人天之中最胜者,至高无上,无人可及。《长阿含经》卷四:“苦行无等侣,离著而教人;无染无垢尘,稽首无上尊。”(CBETA,T01,NO.1,P29)还有“无上两足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五:“无上两足尊,慈愍有情者;于彼发菩提,誓度三有海。”(CBETA,T24,NO.1448,P73)《杂阿含经》卷二三:“牟尼牛王尊,于此菩提树,降伏恶魔军,得胜菩提果,天人中特尊,无能与等者。”(CBETA,T02,NO.99,P167)

(五)崇仰类

佛祖作为一个神化了的被崇拜的偶像,表示尊称敬称的词语最为丰富。严格意义上说,对佛祖的称谓绝大多数都带有尊敬的意味,这里列举的是带有明显尊敬类语素的称谓。

1.带有“尊”语素的称谓

主要有世尊、天尊、大尊、仁尊、圣尊、人尊、我尊、二足尊、两足尊、尊雄、大圣师、大圣尊、大圣世尊、大觉尊、人雄尊、大雄尊等。

世尊,含有被世人所尊重,也含有世界中之最尊者的意思。《无量寿经义疏》卷一:“言世尊者,举现相人,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CBETA,T37,NO.1745,P99)世尊是新译,旧译为众佑,也作众祐,取众德相助成之义。《一切经音义》卷一:“众佑。于救反。佑,助也。谓众德相助成也。旧经多言众佑者,福佑也。今多言世尊者,为世所尊也。此盖随义立名耳。”(CBETA,C056,NO.1163,P815)《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二:“阿难问佛:‘何谓慧觐佛?’世尊问之:‘汝不解之乎?’答曰:‘不敏。安能及之?众佑!’”(CBETA,T09,NO.266,P216)

天尊,据《涅槃经》载,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称。《大般涅槃经》卷三:“于是迦叶而安慰之:“汝等不应作此苦憹,诸行性相皆悉如是。如来天尊犹尚不免,况复余人而得脱耶?”(CBETA,T01,NO.7,P206)《增壹阿含经》卷三一:“是时,王复白佛言:‘……唯愿大尊受命无穷,长养生民,蒙世尊恩,得免此难。’”(CBETA,T02,NO.125,P720)《普曜经》卷六:“于是净居天、梵世迦夷天、善梵天,及敬道魔子,往诣佛所执大宝盖,以贡上佛,即叉十指以偈赞曰:‘仁尊现目前,精进禅慧力;在魔显大辩,圣以降伏之。’”(CBETA,T03,NO.186,P524)《大宝积经》卷七一:“尔时业熟决定天子说偈赞曰:‘一切智了达,轻业及以重,能知众生欲,故得为我尊。’”(CBETA,T11,NO.310,P404)“二足尊”,又名两足尊。《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佛为无上最第一,头面敬礼两足尊。”(CBETA,T08,NO.231,P724)《别译杂阿含经》卷六:“时梵主天复说偈言:‘世间有生类,舍身归终灭。今者大圣尊,具足于十力。世尊无等伦,今入于涅槃。’”(CBETA,T02,NO.100,P414)

2.带有“圣”语素的称谓

与儒家“圣人”含义有别,佛教文献中圣人与凡夫相对,是指证得圣智,在大小乘见道位以上断惑证理之人。佛祖则称为“大圣、大圣主、大圣师、圣尊、大圣尊、大圣世尊”等。《佛说力士移山经》卷一:“诸力士白世尊曰:‘大圣已现乳哺之力,神足之力为云何乎?’”(CBETA,T02,NO.135,P858)《无量义经》卷一:“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CBETA,T09,NO.276,P384)《佛本行集经》卷五二:“诸天在于虚空里,雨华名曰曼陀罗,瞿昙雄猛大圣师,威德应感如是事。”(CBETA,T03,NO.190,P893)《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我见如来法,离生老病死,究竟解脱处,是故今出家。如来真解脱,为诸天人师,以是因缘故,归依大圣尊。”(CBETA,T03,NO.189,P651)《别译杂阿含经》卷一:“(尊者优楼频螺迦叶)现神足已,在佛前住,顶礼佛足,合掌而言:‘大圣世尊是我之师,我于今者是佛之子。’佛言:‘如是如是,汝从我学,是我弟子。’”(CBETA,T02,NO.100,P377)

3.带有“雄”语素的称谓

释迦牟尼佛具大智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降伏四魔,断尽一切烦恼,被誉为伟大的英雄。因而有“大雄、世雄、圣雄、大圣雄、人雄、人雄尊、大雄尊、尊雄、世尊雄、最尊雄、人中雄、第一雄、雄士、雄夫”等称谓。《法华经授手》卷二:“世雄者,世即三世,举三世则十方在焉;雄即雄猛,谓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皆具大威雄勇猛之智故,则智慧摄入雄字中矣!”(CBETA,X32,NO.623,P634)《法句经》卷一:“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CBETA,T04,NO.210,P564)例举如下:

与“世雄”意思相近的还有“世英”。《无量寿经义疏》卷一:“今日世英,佛之别号。佛于世间最为英胜,故云世英。”(CBETA,T37,NO.1745,P100)《佛说无量寿经》卷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今日世英住最胜道、今日天尊行如来德。”(CBETA,T12,NO.360,P266)

4.其他尊称

大仙、大仙人,佛经文献记载早期印度宗教修行者称为仙人,常住山林。《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三:“此诸仙人皆持成就禁戒,常修苦行,皆具威德,有大光明,或住山河,或居林薮,欲作善恶,呪愿吉凶,随言成就,五通自在,游行虚空,一切所为,无有障碍。”(CBETA,T19,NO.982,P437)而佛祖为仙人之中最为尊贵者,故称大仙或大仙人。《别译杂阿含经》卷一四:“为他所轻贱,以何为首目?我今问如来,大仙为我说。”(CBETA,T02,NO.100,P470)《中阿含经》卷一九:“于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汝云何知我所知、见我所见。”(CBETA,T01,NO.26,P548)

大沙门,佛陀是沙门中最伟大者,故称。《护国经》卷一:“一时,世尊在俱卢城,出游化利渐渐至于覩罗聚落,与大苾刍众安止其中。时,彼聚落有婆罗门大长者等,互相议曰:‘此大沙门瞿昙!弃舍王位,出家为道,果满圆明,名称普闻。’”(CBETA,T01,NO.69,P872,)

善逝,佛十号之一。梵语sugata,犹言好去,佛祖修成正果,如实去往彼岸,不在生死之海轮回。《中阿含经》卷三:“于是,惒破白世尊曰:“瞿昙!我已知,善逝,我已解。”(CBETA,T01,NO.26,P435)

如来,佛十号之一。如即真如,佛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故称如来。《长阿含经》卷二:“又观如来所渡河处,即名此处为瞿昙河。”(CBETA,T01,NO.1,P12)

释迦牟尼佛有十种称号,有些并不用作称谓语,如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世间解等。

二、禅宗文献中的佛祖称谓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哲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等宗派,而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则是佛法的精要,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它打破了经典教条和繁琐仪式的束缚,否定偶像崇拜,崇尚单传心印;它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它主张顿修顿悟,“立地成佛”。

这些宗旨体现在禅宗僧徒可以用调侃、戏谑的方式来称呼佛祖。称谓词主要有:

“哎,大‘学霸’,我们就靠你了啊!”一下课,周围几个同学就围了过来。后排的张健一巴掌拍在我肩上,我只好呵呵笑着,还没想好怎么应付过去呢,又一个声音说:“姜磊啊,你都不知道,你害得我们有多惨!上次家长会之后,我妈连续一个礼拜跟我说话都是这样开头的:‘看看人家姜磊……’我都以为我是捡来的。”

1.释迦、释迦老子、瞿昙

《五灯会元》卷七:“这里无祖无佛,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老子”即老汉。此句呵佛骂祖,体现了禅宗主张的人人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宗旨。又《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五:“释迦牟尼佛,下贱客作儿。”《大慧语录》卷四《送直禅人》:“本自圆成,不立功课。饥来吃饭,寒来向火。不在瞿昙,非干达磨。拟心思量,返遭殃祸。”[3]

2.黄头、黄头老、黄头大士

佛祖生于迦毗罗城。迦毗罗,意思是黄色,本为黄头仙人之住处,此为借称。《祖庭事苑》卷三:“梵云迦毗罗,此言黄头,以佛生迦毗罗国,就生处而称佛为黄头大士也。”《五家正宗赞》卷四:“酒妆公子面,把黄头碧眼倒卓屎坑头;花插美人头,将文殊普贤趁向牛栏里。”《虚堂语录》卷五:“事到无心不苟欺,乌玄鹄白尚怀疑。自非亲见黄头老,争敢逢人泄漏伊。”《五灯会元》卷一六,投子修颙:“黄头老子张得口,碧眼胡僧开得眼。”

3.黄面比丘、黄面老、黄面老汉、黄面老人、黄面老子、黄面瞿昙

因佛金色相,因此有上述称谓。《如净语录》卷下:“记得黄面比丘道:如破镜鸟以毒树果抱其为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五灯会元》卷一八,天童普交:“咄哉黄面老,佛法付王臣。”《法演语录》卷上:“但看今日明朝,说甚祖师来意?翻思黄面老人,谩道灵山授记。”《密庵语录》:“今朝乃是黄面老子胁诞令辰。”

4.灵山、摩竭

释迦牟尼佛曾在灵山建立法会,弘扬佛法。又以灵山地名称呼。《虚堂和尚语录》卷二:“僧问:‘灵山话月,曹溪指月,意旨如何?’”释迦牟尼曾在摩竭陀国宣扬佛法,因此用摩竭称呼。《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少室与摩竭,递代称扬许。我今问汝徒,谁作将来主?”

以上这些称谓大多带有不敬意味,或呵骂或调侃或嘲讽。这是禅师接引学人或勘辩较量的方便法门,体现了禅宗泼辣、痛快、朴拙、粗鄙的宗风特点。正如禅典所言:“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三家村里老婆,恶口厮骂,秽语厮争,尽是面门放光,助佛扬化。”(《续古尊宿语要》卷二)将佛祖请下神圣的佛坛,充分体现了禅林反对偶像崇拜、蔑视权威,强调人人平等、不假外求、顿悟成佛的精神。体现在称呼语上没有尊贵低贱之分,没有种族贫富差异,只有根基高下的较量,只有禅悟深浅的差距。反映了禅宗这一特殊宗派的文化特色。

三、佛祖称谓的泛化

调查佛经文献,我们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佛祖称谓有泛化倾向。从以上统计的佛祖称谓来看,有些都不是佛祖的专用称谓。如:

佛,最初是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小乘佛教以释迦为教主,大乘佛教则倡导三世十方有无量数佛,因此意义扩展到指一切觉行圆满者。[4]《黄檗宛陵录》:“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禅宗认为众生本来是佛,只要顿悟了便可成佛,又引申指明见自性者。《碧岩录》卷一,第一则:“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祖,原指释迦牟尼佛。禅宗认为,凡是大彻大悟达到成佛境界者皆可称为佛祖。如释迦牟尼、菩提达摩、慧能。因此常作佛陀和祖师的并称。《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卷一:“师到达磨塔头。塔主云:‘长老先礼佛先礼祖?’师:‘佛祖俱不礼。’塔主云:‘佛祖与长老是什么冤家?’师便拂袖而出。”

大师,原是佛的尊号。佛陀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阿罗汉也可以称之为大师。后来又发展为一般禅僧的尊称。如禅宗文献中的曹溪大师、弘济大师、慧觉大师、紫柏大师、真宗大师等。

大导师,原指释迦牟尼佛,后来菩萨也可以称为大导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三:“菩萨大导师,见彼迷冥者,开示其正道,引至安隐处。”(CBETA,T09,NO.278,P670)

浮头、浮屠、佛图等,均为佛陀转音,而寺塔则是通用义。[5]

能人,原是释迦牟尼佛之异名,阿弥陀佛也可以称为能人。[6]

佛经文献中还有不少例子,限于篇幅,不再赘举。

总之,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小乘佛教逐渐被大乘佛教所取代。佛不再是唯一的,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可能是导致佛祖称谓泛化的原因之一。

以上详细论述了释迦牟尼佛种种称谓名称,虽然佛祖称谓名目繁多,但称名的理据基本可以概括为:功德无量、地位至尊,世人崇仰。虽然禅宗呵佛骂祖,但也是从另一侧面引导众生走向脱离生死的彼岸,从而真正悟道成佛。佛祖称谓的泛化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集成[DB/OL].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6.

[3]大正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4]慈怡.佛光大辞典[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5]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10.

[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Z].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释迦释迦牟尼佛祖
老鼠的心
用释迦果给生活加点甜
戴进与梁楷人物画之比较——以《达摩六祖图》与《释迦出山图》为例
释迦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面对辱骂
旧日的时光
《佛祖巡游记》几类特殊词语的翻译与校勘
孙悟空问佛祖的五个问题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