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非词缀辨

2018-01-29刘传鸿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韵文词缀用例

刘传鸿

一、问题的提出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韵文中,“试”常与单音动词连用,构成同处一个音步的“试V”组合,如:

试携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①“★”表此例为蒋宗许先生所引。下同。

试访南朝梁江淹《秋至怀归》:“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试望梁何逊《赠韦记室黯别》:“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

试听唐张说《杂曲歌辞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试听紫骝歌乐府,何如騄骥舞华冈。”★

试上唐张九龄《晚霁登王六东阁》:“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试歌明陆深《秋怀》之三:“试歌清庙篇,余音遏流云。”★

蒋宗许先生认为上举“试V”组合是以“试”为前缀的附加式,他说:当汉魏而下词汇双音化进程加快,于是这个“试”字有时便粘附在动词前而作前缀,其演变途径与前缀“为”基本相同。略有差异的是前缀“试”的构词能力比前缀“为”更强一些。……再,从上边我们援引的例子不难看出,前缀“试”基本上是在韵文中运用,其衬音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特点与中古产生的许多词缀相同。[1]134

王云路先生亦认为此类“试”为动词前缀,她说:“试”也是一个抽象而适应性广的动词,因而可以与众多单音节动词组合。她同时举有“试问、试去、试听、试望、试逐、试立、试将”等组合在诗歌中的用例。[2]307

二位先生均认定“试V”组合中“试”为前缀,且基本限于韵文中使用。而事实上,“试”与动词的组合并非仅用于韵文,散文中也有很多用例,如:

试见《战国策·赵策四》:“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

试听《论衡·纪妖篇》:“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

试掘《抱朴子·内篇》卷十一:“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

试取《旧唐书·索元礼传》:“何以核之?陛下试取所告状酌其虚实者,付令推,微讯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为什么二家只将韵文中的“试V”定性为词缀呢?二位先生未曾明说,但原因可以推知:散文中的“试”是有实义的,它不符合词缀意义较虚的特点。不仅如此,仔细体会散文中的“试V”组合,可以感知,这种组合并不紧密,很多情况下,看作词组更加合适。既如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韵文中的“试”是真没有意义,还是因为语言过于简略,我们的感知有问题?韵文中的“试V”结合紧密度如何,它们是否就是结合紧密的词呢?以下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加以考察。

二、“试”的词义发展

要了解韵文中“试”的意义有无,首先得了解“试”的意义发展变化。《说文·言部》:“试,用也。”“试”与名词性成分搭配,意义实在,如《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毛传:“是试,用于百官也。”《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郑玄注:“试,用也。”

引申表尝试义,如《易·无妄》:“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唐杜甫《去矣行》:“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这种用法的“试”可与动词搭配使用,表尝试某一动作,由于具体动作由后一动词承担,因而“试”的动作性降低,意义虚化,如《吕氏春秋·爱类》:“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

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尝试,而只表示一种委婉,一般用于请求别人同意自己做某事或请求对方做某事,如《后汉书·郑太传》:“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黄帝内经·素问译解·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列子·天瑞篇》:“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吾侧闻之,试以告女。”

继续虚化,表试着,姑且,与“聊”同义,这种“试”在韵文中常与“聊”对文,如梁王僧孺《登高台》:“试出金华殿,聊登铜雀台。”梁萧子范《后堂听蝉诗》:“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唐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唐王维《老将行》:“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以上所分析的“试”的意义有两点需特别注意:第一点,“试”与动词的结合,有时并不是真的尝试,而只表示一种委婉;第二点,“试”可与“聊”同义,表试着、姑且。

三、“试”与动词组合的意义及组合紧密度考察

前文说过,散文中有很多“试V”组合,“试”的意义虽有虚化,但并非附加于词根的词缀,而且“试”与动词的组合很松散,那么韵文中的“试V”组合又如何呢,以下我们通过具体用例加以分析:

试望梁何逊《赠韦记室黯别》:“去帆若不见,试望白云中。”★蒋文举此例,认为“试望”为附加式。其实细细体会这句话,可以发现,“试”承前句假设而言,解作“试着”,意义顺畅,并非无实义的附加成分。可比较以下用例:《北史·拓拔煕传》:“任城当死,死后二百日外,君亦不免。若其不信,试看任城家。”

我们再看其它“试望”的例子。南朝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唐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宋姜夔《惜红衣》:“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

以上各例中的“试”,或可解作试着,或可解作聊,因为句中的主要动词由“试”后的动词承担,“试”不译似乎也可以。由于各句句式凝练,语境所提供的信息不足,难以准确把握“试”之义,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用例,感受“试”的意义及性质:

唐颜真卿《登平望桥下作》:“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唐贾至《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停杯试北望,还欲泪沾襟。”唐高适《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商丘试一望,隐隐带秋天。”唐姚伦《感秋》:“试向疏林望,方知节候殊。”

相比“试望”,“试长望”“试北望”“试一望”“试向疏林望”仅在动词“望”前添加了限制或修饰性成分,它们所表达的核心意义与“试望”并无不同,这些组合可看作“试望”的扩展。“试”在各组合中,无论是结构还是意义,都是独立的,解作“试着”或“聊”,完全可通,当然,不译也不会改变句子的总体意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试”可以不译,只是因为“试”不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基于此,我们认为“试望”组合中,“试”是一个完全独立、有词汇意义的成分,而不是附加于动词的前缀。

试听唐张说《杂曲歌辞·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试听紫骝歌乐府,何如騄骥舞华冈?”★蒋文举此例,认为“试听”是附加式。其实此例中的“试”解作“试着”并无不可,整句诗是让人试着听听“紫骝歌乐府”,以与“騄骥舞华冈”作比较。

再看其它“试听”用例:唐白居易《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南唐徐铉《月真歌》:“隔墙试听歌一曲,乃是资贤宅里人。”宋朱敦儒《苏武慢》:“闲寻桂子,试听菱歌,湖上晚来凉好。”

以下用例可帮助确定“试听”组合的性质: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唐李涉《送杨敬之倅湖南》:“久嗟尘匣掩青萍,见说除书试一听。”宋袁去华《剑器近》:“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与“试听”相比,“试静听”“试从容听”“试一听”“试细听”只是在“试”与“听”之间添加了一个修饰限制性成分,各组合所表核心意义与“试听”相同,它们同样可看作“试听”的扩展。这些用例同样说明,“试听”是一个松散组合,而非结构紧密、粘附性强的附加式合成词,其中“试”当解作试着或聊、姑且。

“试听”不仅在韵文中多见,散文中同样有很多用例,如《尉缭子·制谈第三》:“试听臣言,其术足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况国人乎?”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余在广州,购得白鹦鹉,译者盛称其能言。试听之,能蕃语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盖愚臣平日之所学,惟陛下无惮烦而试听之。”

这些例中的“试”,有些尝试义较浓,而有些则仅表委婉,在句中可解作试着或姑且,不译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的表达。将它们与韵文中的“试听”比较,可以发现,最大的不同就是散文中前后文比较详细,可以明确感知“试”的意义。

试登、试陟、试上这三个组合意义相近,蒋文举唐张九龄《晚霁登王六东阁》诗:“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认为“试上”为附加式。三词的其它用例如:唐岑参《题铁门关楼》:“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宋晁说之《寓兴》:“思览万物表,试登千仞冈。”唐崔湜《江楼夕望》:“试陟江楼望,悠悠去国情。”唐杨巨源《襄阳乐》:“闲随少年去,试上大堤游。”

文献中还可见到以下用例:

唐李冶《寄朱放》:“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唐卢照邻《琴曲歌辞·明月引》:“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试登高而极目,莫不变而回肠。”宋戴复古《贺新郎》:“百尺连云起。试登临、江山人物,一时俱伟。”唐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宋王禹偁《望日台》:“攀萝试一上,依然有遗迹。”

从韵律上讲,“试登山、试登高”二组合中“试登”并不处在同一音步中,从意义上讲,“登山、登高”为支配式双音词,因而这两个组合中“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试登”不能看作一个词。将它们与上举“试上江楼望、试登西楼望、试陟江楼望、试上大堤游”作一比较,可以发现“试登山、试登高”与“试上江楼、试登西楼、试陟江楼、试上大堤”结构全同,只是“登、上、陟”后的宾语前者为单音,后者为双音罢了。由此带来的不同分析,说明被看作附加式的“试登、试上、试陟”只不过是因诗歌韵律而构成的松散组合。

“试登临、试登陟”稍有不同,“登临、登陟”为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音词,其组合相对“登山、登高”更加紧密,这两个组合中,“试登”绝不可看作一个词,另一方面,从意义上看,“试登临、试登陟”与“试上江楼望”“试登西楼望”中的“试上”“试登”意义上并无不同,这同样说明,学者们所认定的附加式合成词“试上”“试登”并非真正的词语。

“试一上”相当于在“试上”之间添加了一个限制性成分,并不改变其基本意义,但它的存在表明“试上”组合的松散性。

从意义上看,上举各例中的“试”解作试着或聊、姑且并无不可,“试登、试陟、试上”组合中的“试”并非词缀。

试诵、试吟唐杜甫《奉赠王中允》:“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元黄公望《山人观瀑》:“试诵谪仙清俊句,浩然天地与神游。”★唐杜甫《又示宗武》:“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蒋先生举黄公望例,认为“试诵”为附加式,其实这里的“试”解作“试着”完全没有问题,可比较以下用例: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苏颋年五岁,裴谈过其父。颋方在,乃试诵庾信《枯树赋》,将及终篇,避‘谈’字,……。”《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时有顐者何岸,高不敏见,既去复入,谓曰:‘蒙君厚惠,感荷奚言,然某偶忆短李相公诗,落句一联,深叶主人盛德也。’陈曰:‘试诵之。’”

从搭配上看,“试诵庾信《枯树赋》”“试诵之”与“试诵谪仙清俊句”都是“试诵”后接宾语的结构,它们的不同只是在于散文中前后语境提供的信息充分,能确定“试”表尝试、试着义,而诗句因语境信息较少,无法确定“试”的意义,但我们并不能排除它表“试着”义的可能。

从组合的紧密度上看,上举散文中的用例十分松散,那么诗句中的又如何呢?请看以下用例:

唐刘威《欧阳示新诗因贻四韵》:“欲知字字惊神鬼,一气秋时试夜吟。”宋苏辙《次远韵》:“兄来试讴吟,句法渐翘秀。”宋苏轼《宿望湖楼再和》:“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一气秋时试夜吟”一句,“试夜吟”与“试吟”在核心意义上并无不同,只不过“吟”前插入了一个限制性成分,这同样说明“试吟”组合松散。“兄来试讴吟”“君来试吟咏”两句,“讴吟”与“吟咏”与“吟”完全同义,所构成的组合“试讴吟”“试吟咏”在意义上也没有区别,但这两个组合,只能以“讴吟”“吟咏”为词,绝不可切分作“试吟”或不作切分。这些用例的存在以及它们与“试诵”“试吟”的关系同样说明,“试”是一个独立的成分。

试问唐张祜《杂曲歌辞·桂花曲》:“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白居易《有木诗八首》:“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此三例“试问”同属一个音步,符合诸家所说的附加式,但仔细体会,可以发现“试”解作“试着”并无不可。

散文中的“试问”有很多表“为测试而问”,“试”的意义实在,如《晋书·孙绰传》:“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也有意义较虚的,如《列女传》卷五:“寡人度其母,能知子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南史·新吴侯景先传》:“景先夜乘城,忽闻堑中有小儿呼萧丹阳,未测何人,声声不绝。试问谁,空中应云:‘贼寻当平,何事严防?’”这两例“试”与上举诗句中的“试”相类。

唐卢象《寄河上段十六》:“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唐孟浩然《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试借问”与“试一问”的意义与前举同属一个音步中的“试问”意义并无根本不同,但“试”与“问”却分属两个词,这表明,“试问”只是一个松散组合,而非真正的词语。

“试问”大量应用于韵文及散文,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出表反问的意义,如唐张令问《与杜光庭》:“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唐德诚《船子和尚拨棹歌·续机缘集》:“试问夹山头点后,几人真个解离钩。”在口语中常用于质问,如:“试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这种用法其实是“试”表委婉功能的体现,而且这种组合仍比较松散。(参本文第四部分)

“试V”组合有很多都有对应的散文用例,或有能表明其组合松散的韵文用例,为节省篇幅,以下我们仅作例举而不加分析,以体会“试V”组合的意义及组合的紧密度:

试开宋张炎《瑶台聚八仙》:“登临试开笑口,看垂垂短发,破帽休飘。”清乾隆《始裘》:“试开旧箧衣频换,才着新裘体更轻。”★此二例符合诸家所说的附加式,蒋宗许先生即举第二例。

散文用例如:《太平广记》卷四二一:“试开眼下视,此龙渐低。”《五灯会元》卷十二:“你诸人试开口看。”此二例可帮助理解“试开”中“试”之义。

韵文用例如:唐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焚椒录》:“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

试看宋苏轼《临江仙·赠王友道》:“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①“▲”表此例为王云路先生所引。下同。

散文用例如:《广异记·李元平》:“君试看之,若有朱者,我言验矣。”《五代史补》卷一:“建恃无杖痕,且对众,因袒背以示涓曰:‘请足下试看,有遭杖责而肌肉如是耶?’”

韵文用例如:唐祖咏《七夕》:“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唐裴夷直《忆家》:“谁言南海无霜雪,试向愁人两鬓看。”宋刘克庄《汉宫春·癸亥生日》:“试看取,名园甲第,主人几个还乡。”

试访南朝梁江淹《秋至怀归》:“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宋陆游《醉题》:“醉墨不容麈土污,凭君试访寺家楼。”

散文用例如: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末见一人,穷悴蓝缕,坐诸肆后。试访,曰:‘浙人陈彦也。’”《四库全书遗山集提要》:“吾老矣,尚冀一读,子试访之。”

韵文用例如:宋陈淳《和丁祖舜绿笋之韵》:“雨余荷锄试一访,颕颕竞脱毛囊锥。”

试览唐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清乾隆《题云岫轩》:“率缘路之便,试览春之秀。”▲

散文用例如:宋邵雍《梦林玄解》卷二十九:“后之君子试览逸旨,而耳吾曩梦。”明归有光《震川集》卷六:“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

韵文用例如:唐卢照邻《宿晋安亭》:“游人试一览,临玩果忘疲。”宋梅尧臣《送张圣民学士知登州》:“愿言试历览,闻见欲以广。”

试倚宋赵鼎《行香子》:“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宋晏几道《蝶恋花》:“粉塘烟水澄如练,试倚凉风醒酒面。”★

散文用例如:《全元杂剧·无名氏〈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第三折:“某推开这吊窗,我试倚栏观看咱。”

韵文用例如:宋陈允平《一寸金》:“试倚楼极目,千山拱翠,舟横沙觜,江迷城脚。”

试寻宋辛弃疾《临江仙》:“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宋张孝祥《木兰花慢》:“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散文用例如:梁沈约《均圣论》:“试寻斯证,可以有悟矣。”《太平广记》卷三八八:“其子试寻之,其家妇果娠,乃作襁褓以候之。”

韵文用例如:宋袁去华《长相思》:“试寻香嚼蕊,醉折繁枝。”

试思唐李端《杂歌》:“秦庭野鹿忽为马,巧伪乱真君试思。”宋欧阳修《小饮坐中赠别祖择之赴陕府》:“岂惟明日难重持,试思此会何尝有。”

散文用例如:《北史·信都芳传》:“律管吹灰,术甚微妙,绝来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试思之。”唐丘悦《三国典略》卷一:“稽阴大邑,久无良宰,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

韵文用例如:唐麹信陵《酬谈上人咏海石榴》:“但试寻思阶下树,何人种此我看花。”宋辛弃疾《鹧鸪天》:“频聚散,试思量,为谁春草梦池塘。”宋晁元礼《遍地花》:“密约幽欢试思忖。教人又、怎生安隐。”

试携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四:“试携子姪辈,披榛步荒墟。”▲宋赵彦端《临江仙·赏芙蓉》:“试携银烛,斜照绿波中。”

散文用例如: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四:“时登楼野望,试携此诗于酒畔诵之,诵罢浮一大白,亦快事也。”

韵文用例如:宋叶梦得《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欲问玉京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试作宋陆游《野饮》:“酒空人散寂无声,为君试作苏门啸。”宋梅尧臣《薛九公期请赋山水字诗》:“薛君堂悬山水字,请我试作山水诗。”

散文用例如:《魏书·咸阳王禧传》:“吾愦愦不能堪,试作一谜,当思鲜之,以释毒闷。”《南史·羊侃传》:“郎官谓卿为虎,岂羊质虎皮乎?试作虎状。”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敕令彼僧试作剑轮,不成。”

韵文用例如:梁简文帝《药名诗》:“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

试取梁庚肩吾《道馆》:“试取西山药,来观东海田。”▲

散文用例如:《论衡·幸偶篇》:“试取东下直一金之剑,更熟锻炼,足其火,齐其铦,犹千金之剑也。”《唐国史补·卷上》:“姑曰:‘皆自作也。试取鱼子来咬著,宁有许闹事!’”

试语宋王沂孙《齐天乐》:“试语孤怀,岂无人与共幽怨。”宋刘辰翁《金缕曲》:“试语看花诸君子,但如今、俯仰成前度。”宋苏辙《次韵洞山克文长老》:“此心谁复识,试语洞山人。”

散文用例如:《列子·黄帝篇》:“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五灯会元》卷十七:“怜子之诚,违先师之记。子平生所得,试语我。”《独醒杂志》卷九:“主人曰:‘试语今日所见。’”

试遣、试令唐元稹《望云骓马歌》:“君王试遣回胸臆,撮骨锯牙骈两肋。”宋王安石《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试令取一毫,亦乏寸公镊。”宋苏辙《次韵子瞻游罗浮山》:“试令子弟学诸许,还家不用剑阁铭。”

散文用例如:《北史·柳遐传》:“藻羡之,试遣左右践遐衣裾,欲观其举措。”《北史·李业兴传》:“业兴犹被笑,试遣公去,当着被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韦试令踏地惊之,虫伏地如灭,细视地上若石脉焉。”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使用频率、使用习惯等不同,并不是每个“试V”组合都能找到对应的散文用例或韵文扩展形式,但通过上举诸多用例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韵文中的“试V”与散文中的并无实质不同,它们组合十分松散,看作一个词更多的是出于韵律考虑。这一点从各家所举韵文例中“试V”所处的位置也可看出:五言诗“试V”基本位于一二字,三四字未见,七言位于一二或三四字,五六字未见,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从韵律上,处于五言三四字的“试”与“V”多不在一个音步上。第二,韵文中被看作附加式的“试V”组合,并不能排除“试”有试着、姑且义。同样的“试V”组合,我们感觉散文中“试”意义实在,韵文中无义,原因在于散文前后文语境详尽,而韵文语言过于简略,所提供的语境不充分,再加上主要动作由“试”后的动词承担,因而造成了我们的感知差别。基于上述两点,我们认为韵文中的“试”与散文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成分,而非附加于“V”的动词前缀。

四、从现代汉语看“试”的性质

蒋宗许先生认为,在现代汉语中,除“试问”外,似很难看到同类的“试V”结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误认为“试”无语义的基础上。事实上现代汉语中“试”与动词的组合非常自由,只是现代汉语动词多为双音节,且其组合很少用于韵文,“试”的意义一般较明显,故而误认为这类结构已经消失。《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词中,“试想、试问、试看”三个组合“试”的意义较虚,其中包括了蒋先生所说的“试问”。从意义上看,“试”在其中主要表委婉、礼貌,这从《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出;从组合的紧密度上看,三个词都可以扩展,“试想”可扩展为“试想想”“试想一想”,“试看”可扩展为“试请看”,“试问”可扩展为“试请问”,如:

《检讨挫折和失败,从而成长才能让你屹立不倒》:“试想想汤玛士夫妇的情况。”

《索妃·密罗致格理门·布兰达洛书》:“所以你现在当给予我以忠告!试想一想,痛苦,快乐,生命,死亡杂聚于一个人身上,试想一想你已成为幽怨的歌唱者了——你现在猜测到么?”

陈景良《论梁漱溟的法文化观》:“梁先生对法治的看法在解放后是否有所变化呢?试请看下面的论述。”

《网络拓扑的背后》:“试请问,当网络工程师或运维部门的网络监控值班人员,面对一张如此复杂的网络拓扑图,却不能找出整个网络故障的真正原因,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①以上用例来自于网络。

现代汉语的“试V”用例同样说明,“试”与动词的组合十分松散,“试”并非无意义的附加成分。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试V”组合结合的紧密度以及“试”在其中的意义作了考察。我们认为,韵文与散文中的“试V”组合并无根本不同,它们多为结合松散的临时组合,“试”在其中地位独立,有其特定意义或功能,因而并非词缀。

“试”被定性为词缀,以及对“试”的性质的考察,可为当前的词缀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及帮助:

第一,既然是词缀,用以佐证的组合理所当然要为词,然而正是这理所当然,很容易让人忽视对所举组合的性质考察。从目前的研究看,忽视是否为词的考察绝不仅仅出现在“试”的研究上。

第二,疑似词缀构成的组合是否为词,目前多依靠语感来判定,然而语感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太大,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必须寻找科学的验证方法。

第三,现代汉语验证词的方法,如扩展法,可帮助判定某个组合是否为词。古代汉语不能像现代汉语一样自由扩展,但可在文献中寻找扩展形式。以“试望”为例,文献中“试长望”“试北望”“试一望”“试向疏林望”的存在说明“试望”可以扩展,从而表明“试望”并非结合紧密的词。

第四,所考察成分的特殊性也可帮助词缀的判定。以“试”为例,它与动词的组合在散文、韵文中都很常见,何以在韵文中是无义的词缀,而在散文中却为有实义的词根?这种反常情况提醒我们,或许我们的判断存在问题。事实上当前词缀研究中这类反常情况并不少见,有很多被定性为附加式的词仅出现于诗歌等韵文中,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组合的真正性质。

[1]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韵文词缀用例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浅谈现代汉语类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