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无端”的词汇化及其生成机制

2018-01-29吴文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宾无端例句

吴文燕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无端”是一个副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里解释为“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生事|~受过。”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无端”是何时产生的?其词汇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其生成机制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关于“无端”的词汇化,只有李南(2013)有所研究,尚无人做深入详细的专门研究,故本文将探究“无端”一词的词汇化过程和生成机制。

一、“无端”的词组义

“端”的本义为(人的姿势或物体)直,正,不歪斜,《说文·立部》:“端,直也。从立,声。”后由此引申指品行正直、正派。“端”又借用作“”,指事情的一头或一方面;又引申指东西的尽头部分,边际;又引申指事情的开头;又引申指征兆、缘由、起因、根源;又引申为头绪、思绪等。

“无端”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一个由动词“无”和名词“端”构成的松散的动宾结构短语,其产生之初有两个意思:一是没有终点,没有起点,或无始无终;二是没有缘由。其中,第二个意思“没有缘由”为现代汉语中副词“无端”的主要成词来源。

(1)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管子·幼官》)

(2)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楚辞·九辩》)

例句(1)中的“无端”为没有终点,没有尽头之意。“始乎无端,卒乎无穷”的意思是“开始没有尽头,结束也没有穷尽”。此处两个词组“无端”和“无穷”对应,都表示没有尽头没有穷尽。例句(2)中的“无端”则是“没有缘由”的意思。“蹇充倔而无端兮”的意思是“没有缘由,突然内心充斥着委屈”。

在汉代,“无端”主要以“无始无终”的意思出现,而“没有缘由”之意并未出现,说明此时第一个意思为动宾短语“无端”的主要意义。但到了六朝时期,“无端”的“没有缘由”之意的使用频率上升,使用数量上与表“无始无终”的“无端”旗鼓相当。此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例“无端”后置作状语的情况:

(3)若不和睦则有雠党,有雠党则毁誉无端,毁誉无端则真伪失实,不可不深防备,有以绝其源流。(《三国志(裴松之注)》)

此句中,“无端”是“无缘无故”的意思,它放在谓语“毁誉”之后,意义上对“毁誉”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属于状语后置。此时的“无端”开始后置作状语,可以看作是日后“无端”放在谓语前作状语的开端。

二、“无端”的词汇化

词汇化是指从非词汇单位变为词汇单位的过程。“无端”作为一个动宾短语,其成词的语义条件主要有:动词成分的动作性弱,宾语成分具体性低,动词成分对宾语成分的影响度小。动宾短语“无端”满足上述所说的动宾短语成词所需的语义条件,这为其发生词汇化提供了可能性。

从唐代开始,意为“没有缘由”的“无端”频繁出现,其使用数量远超表其他意的“无端”较高的使用频率是“无端”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无端”的使用位置也有所变化,开始出现“无端+VP”这种组合:

(4)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例句(4)中“少选无端,种种迁改”的意思是“不一会儿,没有缘由,一切都迁移改变了”,“少选”和“无端”并列,都作“种种迁改”的状语。

我们认为,此时的“无端”还未完全由短语词汇化为词,处于成词的过渡阶段,“无”与“端”并未紧密结合成一个词。“无端”从唐代开始词汇化,到五代,又经历北宋时期,它大量地在佛经和通俗文学中作为状语使用于谓语前,这为其词汇化为副词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宋时期,“无端”才真正由动宾短语词汇化为了一个副词。

(5)师曰:“明远退两步。”庆曰:“汝无端退两步作麽?”(《五灯会元(卷八)》)

(6)你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麽。(《古尊宿语录(卷十五)》)

例句(5)(6)这两句都是“NP+ 无端 +VP”的组合。“无端”再不是以动宾短语的形式作状语,而是以副词的形式作状语,“无端”已融合为一个整体,已经词汇化为了一个副词。

此外,在语义上,此时的“无端”从原来的中性词渐渐变为一个略带消极色彩的词,多表示“莫名其妙”之意,表达实际与预期相反,如:

(7)夜半乌鸡谁捉去?石女无端遭指注。(《五灯会元(卷十六)》)

(8)小娘子说道刘官人无端把他典与人了,小娘子要对爹娘说一声,住了一宵,今日径自去了。(《错斩崔宁》)

在例句(7)中,“石女无端遭指注”的意思是“石女无缘无故地遭到指责”,“无端”在此处就带有“莫名其妙”之意,石女本不该被指责,却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被指责了。例句(8)中的“无端”也是带有“莫名其妙”之意和偏消极意义的,刘官人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就要把小娘子典给别人了。

明清时期,“无端”已进入词汇化的成熟阶段,作为副词的“无端”与其后谓语关系紧密,修饰着后面的谓语。

(10)章秋谷又接着说道:“你们可知道祁府上多出几百银子不算什么事情,姓钱的得了这几百银子,却可以大大的办些事情,你们何苦一定要这般的无端拦阻,这是个什么缘故?”(《九尾龟(第八十五回)》)

从例句(9)(10)这两句可以看出,“无端”与其后的谓语联系紧密,“无端”是直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的。尤其可以从例句(10)中看出,“这般的无端拦阻”中“的”后的“无端拦阻”紧密相连,“无端”毫无疑问是修饰“拦阻”的。

此外,在清代,出现了“无端+的+VP”的组合,标志着“无端”的词汇化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了,“无端”已彻底完成其词汇化进程。

(11)那等安享升平的时候,谁又肯无端的找些事来取巧见长,反弄到平民受累?(《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三、“无端”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句法位置

动宾短语“无端”在唐代以前都是放在主语之后,作句子的谓语宾语成分,此时的“无端”没有词汇化为副词的条件。而到了唐代,“无端”开始出现在VP之前,整个动宾短语作状语,这就为“无端”词汇化为副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语义融合

首先,在前文已提到,动宾短语“无端”满足董秀芳所指出的动宾短语成词所需的语义条件,即动词成分的动作性弱,宾语成分具体性低,动词成分对宾语成分的影响度小,这为其发生词汇化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无端”不仅仅是一个动宾短语,还是一个否定结构。否定结构容易发生词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否定成分与被否定成分在概念上关系紧密。否定结构中的否定成分由于自身句法的需要,必须与一个相邻的词汇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复杂单位,比如“无端”中“无”必须需要“端”与之组合成动宾短语。而正是由于这一要求,否定成分与词汇成分在句法上有着紧密的关系,长期连用后在意义上也有着紧密关系,整个结构的意义渐渐成为一个整体,词汇化便开始了。

(三)认知机制:组块的心理过程

董秀芳(2002)认为“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组块”(chunking)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Miller于1956年提出。陆丙甫于1986年进一步说明,人脑在理解句子时,为了减少记忆上的负担,会选择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将能组合在一起的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

“无端”中“无”与“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久而久之语言的使用者也就是当时的人们渐渐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处理,而不再对其进行内部分析,这样“无”与“端”之间的语法距离缩短,二者相互依赖,渐渐从原有的语法关系中脱胎出来了。同时,“无端”常位于VP之前,在大量的使用后,人们容易在心里默默将其认为是一个作状语修饰后面VP的整体成分,因而促进了“无端”词汇化的发生。

高的使用频率是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美国语言学家Bybee(1994)认为,语法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重复,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语法化,也就越容易虚化为语法标记,其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无端”能够词汇化与其被频繁地使用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无端”在唐朝以前是一个动宾短语,主要放在主语后面作谓语宾语,它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无端”从唐朝开始词汇化,到了南宋成词,由一个动宾短语词汇化为一个副词,到清代已进入词汇化成熟阶段,出现“无端+的+VP”的组合,彻底完成词汇化。

在词汇化过程中,句法位置、语义融合和认知机制是“无端”词汇化为副词的动因和机制。句法位置上,“无端”只有从谓语位置位移到状语位置,其词汇化才有可能进行。语义融合上,要从“无端”作为一个动宾短语和否定结构入手,从这两类结构的成词条件来看“无端”是否有成词所需的语义条件。最后,认知机制是短语成词的最重要的机制,其中包括使用频率。“无”与“端”大量地在线性顺序上相连,人们渐渐将其处理为一个整体,促使词汇化的产生。

猜你喜欢

动宾无端例句
基于HSK 作文语料库的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
虬曲无端写盘郁 苏轼《木石图》辨析
非公担当
动宾式离合词插入数量短语研究
从物性结构和语义特征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基础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