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泉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反思

2018-01-29汪建家李英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泉州院校高职

汪建家,李英伟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职教育作为在新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服务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探索高职教育规律,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研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现实国情、区情,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不言而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颇具深远影响。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其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泉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源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论看来,职业教育对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始终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成为第一生产力。那么,职业教育则是将这一最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广大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从而再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为一定的社会培养和训练着新劳动力,再生着人的劳动能力,同时又改变着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是实现个人自尊与社会和谐的有效工具。

其次,一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特定时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区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特殊性),同样也必须跟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高职发展目标(普遍性)相联系。因此,泉州高职教育必须既开拓视野,面向未来,同时又要着眼于自我发展的历史,彰显地方特色。要将泉州高职教育放在海西经济区,直至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来研究,才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等特征看,需认真对待和研究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普遍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关系。

再次,高职教育必然会带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要与区域经济、文化等诸要素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共中央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明确指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依托性,区域社会诸要素不能独立发展,而要与区域间、城乡间经济、生态、文化等诸要素协同发展。因此,泉州高职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而且也为“十三五”时期的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远大方向。泉州高职院校必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来破解现实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内部结构体系、区域布局以及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办出公平的、有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应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依存性。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中,高职教育当之无愧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中最核心、最直接、最密切的一部分。就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关系看,前者既是后者的必要基础,也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相应条件,并为办学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前者也对后者提出了新目标和新的、更高的要求。区域布局总体上要适应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中小城市的发展需要。现代高职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成为时代的呼声。在这种理念感召下,各地进行了诸多大胆实践探索,努力促进政校企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多途径、多形态强势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以切实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具体要求和措施上:

首先,在宏观层面,要形成国家主导、学校主体、市场调节的发展模式。由政府调控战略资源,提供办学条件,把握与督导办学方向,各院校依特色优势和社会需求合理定位,确定发展战略,两者通过市场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在微观领域,要强化服务职能、突出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道德、心理、科学、人文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高职教育的两大服务对象是学生和企业,对前者提供的是教育劳务,以培养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生源区域性和素质层次性的特征,对后者提供的是人才输送服务,应是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即为行业企业和地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作为知识资源的驾驭者,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组织的创新能力,最终决定了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人本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本管理要求将教职工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强化其主人翁地位,从战略高度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人性化的人才强校模式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主线;各高职院校应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学术管理权威。

(三)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效应

狭义的资源配置,即是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而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的培养都源于教育产业,脑力劳动者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教育具有生产性,具有经济功能与效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

首先,高职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体现为社会公平效应。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也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现代社会更是以公正和法治为价值核心的。而教育公平则日益承载着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职责。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来实现的。在一个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动态社会环境下,具有生存竞争优势的显然是那些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人。

其次,高职教育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体现为经济效应。创新的经济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研发投入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高达70%左右。而中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教育的缺陷,高职教育是服务社会职能的最直接体现。为尽快改变我国物质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的现状,急需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与高素质的经管人才。高职教育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特别强调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结合。区域高职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最直接的结合路径,可使潜在的生产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泉州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反思

(一)泉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性

泉州市委、市政府立下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淡出闽东南,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走的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模式,已经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地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映生辉,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其民营经济独领风骚,开放型经济生机勃勃,集群经济支撑带动、品牌经济再造实力,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创新创业转变提升。

泉州企业组织产权制度选择起点上的私有性,使它沿着私有经济的路径演进,正致力于打造当代“海上丝绸之路”品牌与全面建设海西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当前工业要加强电子信息、石化、机械为三大主导产业,并对传统优势产业如建材、纺织、服装、林产、食品加工等改造提升,促进海洋经济崛起,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加快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重点基地。泉州正大力发展设备制造和基础装备制造两类重化工业,如建材建筑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业装备、石化项目配套设备、纺织机械、农业设备、食品与包装机械等;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大力培育广告、会展、科技、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发展向海经济的天然资源禀赋优势,注重发展海洋化工产业,以港口物流现代化提升海洋运输业,提升滨海旅游品位和品牌,筑造现代船舶修造业,要壮大泉州修造船基地。此外,泉州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教育、居民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体等占第三产业中的规模较小,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很大约束。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泉州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精准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确保人才符合时代、区域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致力于培养提供生产性配套服务,适应泉州经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态势而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为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援。

(二)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现实中,泉州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其毕业生职业能力尚未能满足企业需要,人才配置不合理,市场供需不协调,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现象严重等,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首先,在人才培养中缺乏战略思考。泉州地面几所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海西经济的现实发展、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对接度不准,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造成各高职院校恶性竞争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体系的把握和选择上存在误区。合理优化的专业体系应同时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灵活性和地方性等特征。为此,各高校要针对产业发展目标,结合本校优势选择设置专业,做好自身品牌的经营与管理,并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如选择增设专业船舶引航、港口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房地产经营、海峡导游、信息服务等。

(三)师源与生源不足的瓶颈约束

现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就是在经济学中常说的资源稀缺性。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四大机制,决定了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多样化、多变性。

首先,高职院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远远不够。这是由于传统思想、职业生就业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所引起的,致使一些技术含量高、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很好的专业往往招收不到优秀学生。另外,泉州制造业基地对服装设计和印刷技术两大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但是受学生家长的旧观念、各高校的宣传工作未能做细、做实等因素影响,此两专业的招生一直以来都不理想,即使市委市政府给出了较高的优惠政策,包括以免交学费来引导生源走向,仍然不够乐观。

其次,高校招生的规模正在压缩,扩招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师资结构相当不均衡,各院校间又不能互补余缺。各校对优质生源和师源的争夺是激烈的。正如“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但“整体就是力量”,可实现帕累托改进。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整合、校企联合战略,加强校与校之间的联合、政校企之间的联合。教师走出去,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显身手,成就“双师型”人才;学生走出去,可在社会和企业得到实训锻炼和提升,将理实一体化和校企合作做到实处;企业高管或一线技师走进来,可将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融进校园文化。

(四)教育资源急需统筹与整合

首先,教育资源投资渠道不畅。缺乏科学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对高职教育存在轻视现象,这样使得院校实训设施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用于科研的资金更少,课题立项审批与普通高校相比也存在不公或歧视,无法满足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必须正视这些挑战,积极应对,适时研究策略,做好布局。要努力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相结合转化,克服追求数量扩张和重复建设的冲动,避免浪费有限教育资源。

其次,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其特色化建设、办学特色创建的差异化战略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实现对有限高职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改进,推动制度性创新。特色化建设是在明确各院校在国际、国内发展的优、劣势基础上进行把握。各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需求,紧紧把握各自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以及专业发展的特点,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以办学特色求得可持续发展。

再次,建立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财政要对地方高职院校给予倾斜,且职业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方式,筹措办学经费。

最后,优化区域内院校布配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各类型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规格上规划不合理,处于封闭状态,各自为政,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学习者也没有充分的选择权。泉州各高职院校发展目标以及专业布局规划不太科学,专业重复设置和不必要的竞争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下大力气对现有泉州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依据泉州“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来优化布局结构。同时,加强人财物的统筹协调管理,形成有利于泉州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

(五)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高校急需提升办学理念。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尤其是一些刚刚升格的高职学院,无存续压力,自我陶醉,满足现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无所适从。很多高职院校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往往重视外涵发展,必须转变到以内涵发展为主,内涵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上来,构建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主要通过提高质量、强化效益、优化结构的手段来达到以质量与特色化取胜的目标,谨慎而稳妥地对待外涵的发展。

其次,制度缺失。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而在各职业院校中积极开展,是因为它是职业教育面向岗位和面向社会的最佳途径之一。但目前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法制支持,缺少有效促进企业合法合规参与的必要手段。

再次,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缺乏。在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高职大学生是否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泉州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和健全的人格修养等方面不够,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抗压力弱,协作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和成长理念不足,容易产生职业疲倦和价值虚无感。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设置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与专业发展规划不适应。相关行业指导机构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几乎包办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在未经过调研和市场调查的情况下匆匆制订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组织验收,实施教学和评估等。特别是历史上,由于受低办学成本的驱动,各院校都设置了财经管理类专业。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所有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要进一步对专业设置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重视专业布局规划。

猜你喜欢

泉州院校高职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