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声思维法的口译研究路径及局限性

2018-01-2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受试者

宋 歌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有声思维法最初是20世纪初用于探索大脑思维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有声思维法”又叫“有声思维资料分析法”(“think-aloud protocols”,TAPs)是在受试者接受实验任务中,将其大脑中的思维活动有声化的方法,即尽可能多地口头说出大脑的思考内容、过程、策略及各种信息,研究者一般使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之后将记录的口头话语转誊为文本,作为下一步分析和研究的材料。在近30多年里,有声思维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并取得相当大的成就。近几年二语研究逐步向认知思维领域纵深发展,语言学研究与认知学、心理学领域不断交融,有声思维法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质性调查方法,也必然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类研究。本文将重点探讨有声思维法在口译研究中的路径及其局限性。

一、有声思维法在外语口译中的研究综述

从国外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有声思维法借鉴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已经很成熟。研究者试图利用有声思维法揭示受试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大脑思维过程,以此寻找翻译规律、翻译策略、翻译步骤等,从而研究翻译的内在思维过程,并启示于翻译教学。有声思维的口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译过程、口译策略及口译质量三方面,受试者包括学生、专职译员及兼职译员等,他们采用内省法让学生译员描述自己在口译过程中大脑的译文产生过程、动态发展和所思所想,以探究双语交传中译员遇到的难点及问题。有学者主张将有声思维法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系统,为发展式评估框架的教学测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口译研究策略方面,通过有声思维法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收集素材和数据,对比单语交际及口译双语交际中所涉及的心理语言因素,研究者发现译员采用口译策略时均是有意识和有明确目的的。在口译质量研究方面,Mead发现,认知过程中的语言非自动化处理能力决定口译质量的高低,由此可见,语言与非语言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口译质量的提升十分关键。

在2014年的《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ranslation&Interpreting Research》中,连续刊登了Russell(2014)及Smith(2014)的有声思维法在口译教学中运用的文章。Russell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有声思维法与口译质量的关系,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有声思维法的使用将促进口译质量的提高。Smith则详细论述了通过有声思维法可以进一步了解口译者的内在信息处理过程及口译发生时的许多方面,如决策能力、口译策略的使用等。

将有声思维法作为质性工具运用于口译研究方面,国内此类研究较少。仅李德超等在2011年发表《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总结并介绍有声思维法在口译过程、策略、质量等方面的进展,并制订出有声思维的研究量尺,对口译研究在信度和效度方面提出了建议。其后并没有后续的相关研究,也没有相应的实证调查。所以,有声思维法在口译中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二、有声思维法在外语口译研究及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一)口译的过程研究

有声思维法作为以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方法,在探索口译技能训练过程中“信息处理机制”的领域,发挥其作用。比如:受试者在完成口译任务后,可以一边听自己的口译产出,一边口头描述在完成口译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大脑的所思所想,以探究中英交传传译过程中受试者第一反应出的难点及挑战。其次,有声思维法还可以用于口译测试评估之中,以识别学生口译技能的发展程度。现有的口译课程,较为常见的是采用学期测试及课堂评估的考核方式,这类方法在信用效度方面存在局限性。教师可以将有声思维法的“反省”环节用于口译的过程性评估。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综合评价口译的表现,认识自身的亮点和不足,并总结出需要提升的口译技能及适合其个体发展的技能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教师给予辅助性建议,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自我衡量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身及口译训练。将有声思维法引入口译评估手段,使其作为口译教学的必备环节,为发展评估式形成性口译测试提供新的维度。

(二)口译的策略研究

口译策略是译员在完成特定口译难点、问题时所一贯采用的方法或技巧,能够帮助译员预防可能性问题的发生并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口译策略的研究是有声思维法的研究重点之一。研究可以采取小规模的有声思维研究,让受试者尽量回顾在口译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译策略,以此识别口译策略及其分类。口译策略分为集体口译策略,即特定口译者群体使用的口译技巧和个体口译策略,即特定口译者个体通常采用的或在特定的口译任务中所采用的口译方法。对口译的集体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对口译策略或方法及受试者的水平及难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提高整体的口译技能,开发智能的口译学习应用软件或程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口译个体策略的研究,可以详细地观察、客观地评价其口译策略,以便对其口译策略进行推广或矫正。

(三)口译质量的研究

口译过程的即时性给口译质量研究带来了困难,这也是国内以口译信息处理为视角来探讨口译质量的相关研究较少,并多数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的原因之一。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流利程度和正确程度两个维度,都与语言与非语言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关,如讲话人风险、词汇、设备等因素。要提升译员或学习者的口译质量,就必须明白从何处下手,做相应改善。将有声思维法用于口译质量研究,就可以实现采用语料录制和口头报告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口译过程“凝固”“回放”,让受试者即时回顾自己的所思所想,研究者可以对口译语料及撰写的有声思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参照评价,以此了解影响口译质量的若干相关因素,进而提升口译教与学质量。

三、有声思维法用于口译思维研究的难点及局限性

(一)口译材料的选择是开展口译实证研究的核心载体,同时也是实验结论信度和效度的有力保障。但是,口译材料实际难易程度的确定与测量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决定材料的选择,往往导致其缺乏客观性。因个体对目的语篇的理解、目的语篇的难度和关注点以及个体评价标准的不同,难以达成一致。简言之,口译材料的选择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口译材料的选择会影响受试者的表现,进而影响受试者对其口译过程和口译策略的评价,必然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效度。因此,客观、科学地选择口译材料,是确保有声思维法口译思维研究的关键。

(二)有声数据的后期整理也是局限有声思维法用于口译思维研究的一大难点。数据的后期整理包括音频/视频的收集、文本的转写、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首先,必须确保音频/视频是清晰的,并未受到任何干扰或者人为引导。其次,在文本撰写过程中,为保证其准确性,研究者应与受试者确认有声数据的转写细节,以减少原始数据在理解上的误差,并最大程度保证转写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最后,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关注到有声数据与其他现有数据的相关性,如前测与后测的问卷调查、访谈、话语分析等,以此更全面地寻找研究对象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有声思维法在口译思维研究、翻译对比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大有可为。鉴于操作过程的局限性,国内对此方法的运用甚少,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对于探索有声思维法在口译研究过程、策略和质量的应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医疗口译中口译人员角色的动态转换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