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行”边“书”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37期
关键词:平正篆书行书

我爱写字,尤其喜欢行书,但是觉得每次写的感觉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心不达意,有时感到面目可憎,有时又似有所得,有时又觉得一片茫然。每次书写都是一次心灵的“行走”,走多了心境也会不同。

行书是一门人生的哲学。行书就是用“行走”表达对世界的领悟。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卢梭说过:“散步促进我的思维”。于是我们用书法去记录世界,体悟到千里之阵云,笔下才能有纵横的豪情;心仪摩崖之斑驳,字中才能有历史之沧桑。自然有多博大,书法就有多精微。我们用书写去探测心灵的震颤。窗明几净,我们才能发现意识深处的韵律;无意于书,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绝对自由。“心之所至,书方所致。”于是,我们就这么行走,就这么去体验“世界”,从平正走向险绝再走向平正,从内心走向外界再展现笔端,从临摹走向表现再走向创造……我们在一边行走,一边感应着“天人合一”的召唤,学书的过程,就是一次自身素养提炼的经历,就是一次人生哲学集大成的过程。

行书是一门浓缩的美学。昨天笔者写了一行篆书,忽然遐想连篇:为什么篆书会在书法历史上率先脱颖?为什么李斯的玉箸篆采用的线条类似于中国画中的“春蚕吐丝描”?为什么中国书法和绘画在对线质的审美上走过相似的道路,都是从单纯的“铁线描”发展为形态各异的各种线条……就在对一根线条的审美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发展历程:从秦汉的取势,到晋人尚韵、唐人崇法、宋人喜意、元明尚态,一根线条,一种情怀,一条脉络。它不同于西方国家崇尚的美,带有中华民族的特质:形态和神采、变化与统一、力量和节奏、自然和意境、布局与格调。这种独具风韵的东方美,让我们在一笔一画、一颦一笑中,看到这种民族基因的美。

书法真是神奇,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文字史。行书是一种延续的文明。书写一个汉字,我们如果了解了它的渊源,就能书写出它的内涵,传承它的文明。一个“教”字,我们能够发现“上行下效”的教育真理;一个“美”字,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对“羊大为美”的本源理解。一笔一画,写下的是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蕴藏的是华夏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也许我们对书写太过熟悉,以至于忽略了书法的深层价值。看看!计算机的“运算”法则,难道不和八卦的阴阳原理相关,八卦难道不是一种书写的方式?所以,书法在今天不应该被“淘汰”,它里面还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肇自自然”,故能生生不息,取之不尽。

猜你喜欢

平正篆书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脚踏实地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苏 轼 行书李白仙诗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