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2019-01-12任宗厚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平正孙过庭学书

□于 洋 任宗厚 吉林艺术学院

唐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孙过庭提出的著名的学书三要素。他认为,开始学习字的结构时,只求平正就可以了;待到掌握了平正后,就要致力于追求险峻、峭拔;达到险峻、峭拔后,要再回到平正上来。紧接着,他还进一步阐述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初阶段仍停留在单纯的“平正”上面,中间阶段或者没达到“险绝”则过头了,最后阶段才能达到将平正与险绝融会贯通的境地。“平正—险绝—平正”,这三要素实际上概括了学书从临摹到创新的全过程。最后阶段的“平正”不是第一阶段“平正”的重复,也不是第二阶段“险绝”的倒退。经过“险绝”以后的“平正”,是化险为夷。正如杂技表演艺术家,他在平地上练习下腰或踢腿时,是求平地上的平稳;待他在空中表演“飞人”时,便是将平地上的平稳和高空中的险绝融为一体了。观众看时惊心吊胆,在表演者身上便是从容自若,化险为夷。再如,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指出:“孙过庭云:始于平正,中则险绝,终归平正。须知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唐代楷书大家怀素,中年的作品以奇诡怒张见称,但晚年便专趋平淡,年纪越大规矩越严,是为孙氏三阶段论作注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明代书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还提出了三要素中应注意的事项:“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则纯熟,戒狂怪与俗。”

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应该学到、掌握的内容,每个阶段都会产生飞跃、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书法刚开始入门时,要学习如何把线条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平平整整地安排好,结构匀称,险势求稳,不要追求变化。第二个阶段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在掌握最基本的规则后,能够把点线安排得四平八稳了,就要追求变化。“险绝”是点线组合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动态姿态,还指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第三个阶段是“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如果“险绝”技术掌握运用得很精熟了,就要回到平正上来。这一阶段的“平正”和第一阶段的“平正”不一样,第一阶段的“平正”是技术简单的平正,第三阶段的“平正”则是把“务追险绝”时表现得很外露的技巧尽量消解到让人看不出来,但实际上其中又蕴含丰富的技术,它是技术的高水平运用,是大家的境界。宋代梅圣俞和欧阳修探讨写诗时有一句话:“绚烂至极,复归平淡。”即写诗真正的高水平是将用词、造句的各种绚烂至极的技巧一点点剔除,做到“芙蓉出水,天然自得”。这也就是巴金在他《随想录》的序言里说的:“作家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最高的技巧不是没有技巧,而是使人看不出来技巧,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所以第三阶段的“平正”对于第一阶段的“平正”而言,是螺旋式的上升。这一过程暗合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与《老子》“反者道之动也”之说亦相合。在这三个阶段中,“初谓未及”,指第一个阶段对艺术规律的掌握还比较初级;“中则过之”,第二阶段的“过”有人解释为“过度”“过分”,是对技巧的极限状态的追求,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过犹不及”,但笔者认为将其理解为“通过”的“过”似乎更好,“未及”是不及格,“过之”则是及格了,是对于规律的掌握、技巧的运用比较纯熟了;“后乃会通”,指第三阶段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张怀瓘把书法分为“神、妙、能”三个等级,“能”就是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妙”就是掌握得比较娴熟,“神”则是掌握得很精熟。“初谓未及”大概相当于“能”,“中则过之”大概相当于“妙”与“神”之间,“后乃通会”应是“神”的较高境界,是出神入化。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又加上了一个“逸品”,即不在寻常的法度之内,但又非常精彩的,就是“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学者切忌好高骛远,要一丝不苟地在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章法布局上下功夫,打牢基础;掌握了基本功后,切勿沾沾自喜、孤芳自赏,若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力求变化;追求变化时要遵循书写的标准、法则、法度,在这一基础上、范围内,才允许书写者因其个人的好恶而有所取舍,有所变化,从而创作出“外在美”与“内在美”完整统一的书法作品。由此可见,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孙氏所言:“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也就是说,只有到了学书的后期,才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平正和险绝的关系。书法达到老成的境界时,人也步入了老年。所以学习书法不能急于求成,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猜你喜欢

平正孙过庭学书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字如其人 字正人美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五)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学书有感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