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薪传火续德业,明理尽性著道章
——沉痛悼念葛晨虹教授

2018-01-28袁和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伦理

乔 珂,袁和静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qk291195@163.com;2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2018年10月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伦理学会会长,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伦理学》课题组主要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顾问,《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项目执行人,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葛晨虹教授因突发疾病不幸逝世,享年60岁。葛晨虹教授还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葛晨虹教授始终奋斗在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始终持守授业解惑培育英才的光荣使命,始终致力于推进伦理学学科发展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成就卓著、贡献突出,是中国伦理学人的道德典范和事业楷模。

1 情系百姓,心忧家国,高度关注人民健康事业,倾力支持医学伦理研究

葛晨虹教授始终坚持紧密联系实践、紧扣现实问题的为学品格,突出强调伦理学的实践特性,不断探索通过伦理学研究来反思实践、引领实践的可能途径,就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洞见和实践启示,对医学伦理学研究同样重视。葛晨虹教授曾指出,做学问不仅要有沉潜的定力,还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和机敏的判断,因此她总是能够及时地把握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03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让克隆技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葛晨虹教授随即撰写《克隆人:人类基因研究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一文,全面梳理了学界围绕克隆技术展开的主要争论,提出了全面禁止生殖性人类胚胎克隆试验、建立相应管理体制、加强科技伦理建设等对策,代表伦理学人发出了理性之音。近年来,我国医疗恶性事件多发,这引发了葛晨虹教授的深深忧虑。2016年魏则西事件发生后,葛晨虹教授在其所授课程中增设医疗伦理的内容,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就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展开伦理思考,推动了伦理学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度参与。

葛晨虹教授总是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和理解伦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葛晨虹教授深切地认识到,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道德建设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背景之下,建设一支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专业团队十分必要。2017年6月26日,在葛晨虹教授的促成之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生命伦理学研究所成立,并聘请生命伦理学著名研究学者邱仁宗教授担任所长。研究所成立后,举办了“北京生命伦理学论坛”“科学、伦理学和政策专家讨论会”等学术研讨会,开设了“生命伦理学系列讲座”,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之中。葛晨虹教授关心并支持医学伦理学研究理论刊物的建设工作,2018年4月,她成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表示支持杂志建设,为我国的医德医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8年9月22日,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葛晨虹教授在百忙之中致电询问委员会成立的详细情况,表示该委员会的成立很不容易,并鼓励新当选的常务理事朱海林要认真履职,积极推动健康伦理学事业的发展。

2 学思不辍,恩哺后学,奋力求索伦理道德之学,悉心呵护学生成长成才

从教三十多年来,葛晨虹教授秉承治学求善的学者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教师职责,传伦理大道、谱道德文章,继德育之任、育扛鼎之才,在伦理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比较伦理学、后现代伦理学、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研究着力耕耘、成果颇丰,为伦理学界及社会各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葛晨虹教授学品坚毅、才思充盈、笔力勤健,这首先体现在其所涉领域之广、所著成果之丰。自投身伦理学研究以来,葛晨虹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研究》,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道德理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特色的道德文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伦理视阈下中西政治文明比较研究》《中国当代伦理思潮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人文奥运与北京市民文明礼仪素质》《学界回眸——新中国伦理学与道德建设60年》,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大学生文明礼仪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报告系列《社会道德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等,著写和主编了《魅力永存》《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道德建设论》《人性论》《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中国礼仪文化》《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伦理学与道德建设》《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漫谈》《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3》《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4》《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6》等著作,参与编写《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研究》《思想道德修养》《和谐社会的伦理审视与道德建构》《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北京奥委会窗口行业员工读本》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求是》《中国高教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发文章200余篇。葛晨虹教授求真之勤勉、寻道之挚肯,由此可见一斑。

葛晨虹教授为学追求广、通、深、中。“广”即领域广、视界广,不限于一时一域,而是融合思想史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等诸多方面,从而做到厚积薄发,以求对具体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解析;“通”即通学科、通方法,不拘于伦理学的既有框架,而是探索伦理学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深度对话与联合,从而刻画社会问题的整全面貌;“深”即现实根基深、问题意识深,不溺于书斋学问、纸上文章,而是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中”即中庸、中正、中和,不蔽于奇谈怪论、偏执一端,而是保持谨慎、客观、公正、辩证的态度,从而切中事物的本然状态。因此,葛晨虹教授的学问尽显平实、宽厚、温润、通彻之气韵,广受赞誉好评。

葛晨虹教授从教三十余年,始终恪守师道、潜心育人,提携后学、孜孜不倦。品德教育是育人的首要环节,葛晨虹教授从教以来始终坚守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线,她主张德育应当以言行规导代替空泛说教,坚持为全校学生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为无数学子成长成才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课程的教材也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多年来,葛晨虹教授一直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思想史”“比较伦理学”“伦理学专题研究”等多门课程,每一节课都周密设计、详尽准备,授课方式既活泼生动又细致严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伦理学俊才。葛晨虹教授将“正人心”视为伦理学的主要功能,时常提醒青年学子修身为先,教导学生“学伦理学,做伦理人”,对待晚辈后学,葛晨虹教授总是大加鼓舞、极力提携,许多有志之士皆受惠于此,得以快速成长。凭借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宽严相济的教诲和热忱慷慨的扶助,葛晨虹教授得到了学生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于1999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奖,2003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优秀奖”,2004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7月获评中国人民大学“十大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主讲课程“伦理学原理”入选“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2016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理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多次获国家和北京市立项,葛晨虹教授是当之无愧的杏坛楷模、黉门典范。

3 恪职守责,传业弘道,竭力推动伦理学科发展,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

葛晨虹教授极富弘道使命感,将传扬伦理之道作为毕生志业,凡职责所在、工作所需皆义无反顾、直道而行。她虽然身兼数职,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但是她却始终不辞劳苦、不避艰辛,传业不息、弘道不止,对待每项工作都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葛晨虹教授直至生命最后时刻仍惦念《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7》书稿的审校工作,敬业至此,实让人感佩涕零。伦理学研究乃关乎人类命运的千秋大业,需众人拾柴、百舸并进。葛晨虹教授十分重视团结学人、集采众长,她凭借自身所担学术职务之机,竭力推进国内外伦理学术团体间的交流互通,积极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议汇聚智识,热情承担各类讲座、培训活动贡献才见,努力促成许多高校设立伦理学研究机构,倾心支持多个理论刊物建设发展,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葛晨虹教授极富社会责任感。她时常强调,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不能为理论而理论,应该时刻保持现实关怀,努力服务于社会建设的各种需要。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经年累月地奔走于学校、机关、企业、社区之间,多次为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妇联作等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做职业道德培训讲座,多次赴北京市各区县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北京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时事访谈,多次承担中央部委、北京市等相关部门的理论阐释与宣讲工作,极大地助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因为贡献突出,葛晨虹教授于1996年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民文明公约制定宣传突出贡献”表彰;2004年作为教育界女性代表入选全国妇联组编的《走向成功女性——当代中国妇女掠影》人物画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专门会议上作为成功人物代表发言;2006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北京市社科联“科普报告优秀成员”称号、获评由北京市宣传部和北京市委讲师团颁发的北京市第十六届“灵山杯”优秀报告(党课)二等奖;2008年获评“首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所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讲座获评北京市“宣讲家杯”优秀报告(党课)。葛晨虹教授坚定履行伦理学者的社会使命,矢志探求伦理学研究的社会效益,是所有伦理学人致敬与学习的榜样。

葛晨虹教授立场坚定、追求崇高,始终胸怀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党的伟大事业,尽显先锋本色;她沉潜学问、勤勉育人,始终笔耕不辍学思不止,倾心躬耕桃林恩哺后学,实为弘道楷模;她躬身操持、恪尽职守,始终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穷生守业致道开拓进取,定是赤子忠心;她克己修身、至臻至善,始终责己宽人与物为春,持守仁义之道浸润人心,实为后世垂范!

哲人虽逝,道德流芳。葛晨虹教授之道,定能开蒙启智,灿耀学园;葛晨虹教授之德,定能润泽四方,恩及众世。吾辈伦理学人,当大力发扬葛晨虹教授的伟大人格与精深思想,修身养德、弘道求善,沉潜学问、服务社会,为人类幸福的光荣事业不断奋进!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小剪纸 大收获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A Proposed Quantitative ESG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Companies
——Tak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s an Exa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