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谚语研究的力作
——马建东教授主编《谚语辞海》评介

2018-01-2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辞海惯用语语汇

任 坚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谚语辞海》[1]由天水师范学院语汇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建东教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温端政研究员担任主编,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汉语组16名教师参编,于2017年8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辞书对所收近6万条古今谚语逐一作了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1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该辞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的尽可能准确、透彻。应该说《谚语辞海》是全国最具份量的谚语研究成果之一。现简略谈谈该书的特点。

一、收目质精量大

谚语是汉语语汇里产生最早、数量最大的一个语类。长期以来,人们对谚语性质、范围的认识一直存在,而且谚语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语汇往往有纠缠不清、边界不明的地方。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选择哪些编入一部高质量的工具书,是《谚语辞海》要面对的首要关键问题。对此,《谚语辞海》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用温端政先生的语汇学理论来甄别和筛选谚语。温先生在《汉语语汇学教程》中指出,“由此,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个定义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明确谚语属于‘语’的范畴,这样就可以把它与非语单位区别开来。第二,明确谚语属于表述语,这样不仅与歇后语(引述语)区别开来,而且与惯用语(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区别开来;第三,明确谚语属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样就使谚语与表述性成语(‘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区别开来。”[2]144依据这样的标准,谚语和其他语类的界线基本就能划清。但对于与谚语关系最为“亲密”的惯用语仍须仔细分辨,像“不见棺材不落泪”、“大意失荆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一些条目,有的谚语辞典收,惯用语辞典也收。语汇学理论告诉我们,惯用语和谚语有时在形式上不大好辨别,就需要从语义层面来区分。惯用语不具知识性,只是描述一种情况或状态,而谚语以知识性、哲理性为基本特征,以传播知识、传授经验为目的。每一条谚语都会告诉人一个道理或者对人进行某种警示和劝诫。这一点,二者有根本的不同。例如:“得理不饶人”指人占了理就揪住别人的失理处不放,描述了人的一种待人处事态度,不含知识成分,是惯用语;而“得理让三分”则告诫人即使占理也不能把事情做绝,应该留有余地,阐明了做人要有度量,能包容的道理,是谚语。同样,“得了便宜还卖乖”描述人实际上得了好处,却刻意掩饰并假意送人情,是惯用语;“得便宜处失便宜”告诫人不要太贪婪,得失总是相生相伴的,在什么地方占了便宜,往往会在什么地方吃亏,是谚语。

在语汇学理论的指导下,《谚语辞海》排除了混杂在谚语大家庭中其他语类,确保了收目的质量精良。另外,与同类辞典相比,该书“尽可能反映谚语全貌”[1]的收目容量也是极大的特点之一。据调查,近年来出版的较有影响的谚语类辞书有:《中国谚语大全》,[3]收目达113000条,是目前所见收目最全的谚语辞书,但只作了个别条目的解释;《新华谚语辞典》,[4]解释精到,但收目只有5000条;《汉语谚语词典》,[5]收目一万余条,有注解和例句;《谚语词典》,[6]收目6942条,有注解和书证;《中华谚语》,[7]收目24000条,并逐条作了解释。应该说,这些辞书各具特点,共同为谚语研究增添了亮色。相较而言,《谚语辞海》不是收目最多的(不及《中国谚语大全》),也不是注解最充分的(没有书证),但在收目尽可能丰富并尽可能逐条解释的结合上,《谚语辞海》无疑做得更全面、更彻底。从这个意义上,《谚语辞海》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一定开拓性。

二、释义准确简明

谚语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创造,流传在人民群众的口语里,具有通俗性的特点。有人认为谚语释义可能比较容易。其实不然。越是通俗越是难以解释,加之有的谚语结构高度紧缩,有的谚语地域性很强,解释起来尤其困难。《谚语辞海》努力做到了释义的准确、简明。“准确性是语义描写的基本要求。由于语义具有组合性和融合性的特点,要做到准确并不容易。”[8]143“简明,指释义文字要简洁,内容要明晰。”[8]149为此,《谚语辞海》把握好了以下三点:

(一)正确运用“提示词”

在释义中,正确运用“提示词”,可大大提升释义的准确性。《谚语辞海》中只解释字面意思的,不用提示语;揭示实际意义用“指”;有两个实际意义的,本义用“指”,派生义用“也指”;解释比喻义用“比喻”。如:

①【冰不掿不寒,木不钻不着;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掿(nuò):捏。把冰捏在手里才感觉到它的寒冷,在木柴上钻洞磨擦,才能着火;马只有不停地鞭打才能奔跑,人也只有不断激励才能奋发向上。指人须激励才能不断上进。

②【不理家务事,不知生活难】指不料理家务事,就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也指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事情的难办。

③【爱叫的麻雀不长肉】比喻爱表现的人,多没有真本事。

例①没有提示语的部分是解释字面意思;然后用“指”揭明实际意义,“人不激不发”之前的语节起到映衬作用,把中心意思衬托得更为突出鲜明。例②用“指”解释本义,用“也指”解释派生义。例③用“比喻”说明该谚语的实际意义是比喻义。

(二)准确解释重点语素

语素是语的构成成分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从语的构成上看,每个语素都很重要,没有主次之分;但从语义的形成上看,则往往有轻重之别。其中,相对地起更加重要作用的语素,称为“重点语素”,在释义时必须重点予以关注。如:

④【不怕朦胧,只怕瞪睁】朦胧:是空中水汽尘埃密集时,能见度恶劣的现象。瞪睁:是由气流急剧的上升运动所形成的巨大云块,形状可怕,往往预示天气要剧变。河北沧县的气象谚。指云雾呈朦胧状,天气稳定;呈瞪眼状,天气要剧变。

⑤【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荆州: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三国时蜀国政治、军事重镇。街亭:位于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陇城镇,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中荆州守将关羽很轻视东吴,当关羽攻打曹操之际,孙权乘关羽不备攻占荆州。三国时期诸葛亮派马谡固守街亭,因马谡自恃才高,不听从诸葛亮的部署和副将王平的劝阻,最终被魏军大将张郃所败,丢掉了街亭。指麻痹大意、骄傲自大,会造成重大损失。

⑥【不服药,胜中医】中医:这里指中等水平的医生。指生病时不服用任何药物,而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疾病,不失为一种中等水平的疗法。

⑦【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博士: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花:旧时指色情。指茶和酒是色情的媒介。

⑧【财宝不露白】露白:银钱显露在外。指外出时不要显露财物,以防不测。

⑨【江南黄酒北京香,素晶杯中琥珀光】指采用绍兴黄酒工艺酿造的北京加饭酒,香气浓郁,色泽黄亮。

例④中“朦胧”、“瞪眼”语义迥异于常用义,是方言色彩浓厚的气象用语,不解释清楚,显然会误解该条谚语。例⑤必须明了“荆州”、“街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与之关联的军事故事。例⑥中的“中医”是“中等水平医生”的简略说法,做出解释才会消除歧义。例⑦中的“博士”、“花”用的是古义,如忽视词义的古今差异,则不得要领。例⑧的“白”常用义指颜色,这里却是特指义“白银”。例⑨涉及专业用语,如不明“北京香”是一种加饭酒,则无法将“江南”、“黄酒”、“北京香”联系起来,自然无法作出正确解释。因此,只有对重点语素做出精确解释,整条谚语的语义才能明晰、透彻。

(三)坚持释文语言的表述性

温端政在论述语义的叙述性时说:“概念是词义的基本特征,而语义的基本特征则是它的叙述性”。[2]111语义的叙述性,表现在使用该语言的人群对客观事物的种种表述和描述。表述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总结或论断,因此具有知识性;描述是对某种现象的性质或状态的说明和描述,因此不具有知识性。谚语全部是表述性的,其释文语言的表述性是由其语义特征决定的。

【臭水沟里长不出莲花】比喻恶劣的环境产生不了美好出众的人物。

【臭戏多诙谐】指庸俗低劣的戏剧常常用插科打诨的噱头来取悦观众。

【出的门多,受的罪多】指出门在外多有不便,难免吃苦受罪。

【出价是买主】指能给出价钱的人往往就是真买东西的人。

【出门低三辈,处处是方便】指出门在外的人,要谦卑谨慎,敬重别人,自己才会行事便利。

以上例子可见,每一条谚语都在传授某方面的知识,都会告诉人一个道理或者对人进行某种警示和劝诫;释文语言往往是“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等,表述性非常强。可以说,只有合乎谚语语义特征的表述形式,才能准确、简明地呈现谚语的意义内容。

三、体例科学严谨

《谚语辞海》是马建东教授与温端政研究员率领近二十名编写者花了好几年功夫而完成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厚的大型工具书。在工作头绪繁杂、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能确保该书以较高质量最终成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坚持正确的语汇学理论指导、主编的丰富编写经验和深厚学养、参编者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等。这里,主要谈谈该书在广泛借鉴其他语类辞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科学严谨的体例框架。除前文涉及的释义体例,以下几点也值得关注。

(一)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由于谚语长期流传在民间,所以一条谚语往往会产生取材基本相同、只是说法上略有不同的的变体。《谚语辞海》中用主条、副条加以区别表示。并进一步明确“副条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条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另立条目”。这种安排,既节省了篇幅也便于查检。如:

【爱之深,求之严】求:要求。指对(孩子)疼爱得越是深切,要求也就越严格。也作“爱之愈深,求之愈严”。

副条只比主条多了两个副词“愈”以强调前后语节语义的关联度,意义并无多大区别。

(二)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对“分注”“通释”做了明确的规定。“分注”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通释”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用和说明。这样,语目的解释做到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合乎人们理解语义的认识规律。如:

【哀不嚎哭,乐不轻佻】轻佻:言谈举止不庄重、不严肃。悲伤的时候不大声嚎叫哭泣,高兴的时候不放纵轻佻。指人悲伤、高兴时,情绪表达要适宜有度。

本条先分注理解稍有难度的“轻佻”一词,再解释谚语的字面意思,最后指明其实际意义,注解层次十分清晰。

(三)对于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有的在释文里加上“旧指”、“旧时认为”,以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局限,部分谚语也存在知识错误、观念陈腐或认识片面等问题。如:“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自古白马怕青牛,虎兔相逢一代休;金鸡不与犬相见,猪与猿猴不到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等,就宣扬了封建的“忠”“烈”观、封建迷信的婚姻观以及唯心论的认识论。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们也是谚语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谚语辞海》的处理既反映了谚语的全貌,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无疑更具科学精神。

总之,《谚语辞海》作为一部初版大部头新书,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条目的解释不够精确、有些释文的语言风格与全书不一致、有些“副条”与“主条”语义差别较大宜单独立目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需要在修订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谚语辞海》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多人投入大量心血完成的倾力之作,它对于语汇学理论的完善,对于语典的编纂实践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建东,温端政.谚语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温端政.新华谚语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周静琪.汉语谚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6.

[6]姚铁军,江心.谚语词典[Z].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7]赵忠宝.中华谚语[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8]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辞海惯用语语汇
《辞海》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总结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情况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