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哲理根基论析

2018-01-28王宏波陈春晖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王宏波,陈春晖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问题深入思考、科学阐发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对待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发展文化的思路和举措、推进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从根本上奠定了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固本培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根基守护作用。

一、厘清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系列讲话理路逻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出场追寻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将其有关文化自信的部分论述进行理论建构,则可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逻辑和理论意蕴。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时代命题始肇的追寻。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164这既表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1]164所秉持的一种正心诚意的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时代命题的始肇。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出场的内生性逻辑和理论意蕴的考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出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战略跨越。其一,强调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思想层面。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两会贵州代表团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次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2]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根本的思想。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3]28进一步重申和反证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的思想。其二,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三个自信的文化内涵意蕴的战略基础高度。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的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4]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见之于三个自信的文化内涵理论阐释,在系统视阈内意蕴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一般基础性的思想精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326进一步把文化自信明确阐释为“三个自信”的力量源泉。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四个自信”。2016年6月28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并列提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重申:“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等重要意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正式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一以贯之,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16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四个自信”。

习近平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文化体认。“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有文字的历史是三千年,尽管世界上曾有诸如古埃及文化等比中国文化更古老一些的文化存在,但是,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所以我们这些人也是原来的人,黑头发、黄皮肤,传承下来。我们叫龙的传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8]12其次是基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3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8]18-19

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出场是置于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文化理论阐释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贡献的文化方案架构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国家民族之林呈现何如?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赋予和需要担负起的文化使命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

(二)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路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架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宏大文本的骨骼理路。而一份文本中的关键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其思想核心的有效承载体,因此,厘清文本间所存有的相互关键着的范畴,就能够有效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首先,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把握了使“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是什么的问题。[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党的十九大会报告中对“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部分深刻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8]33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一思想把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代价值的成就渊源,尤其是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的表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转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立足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契合了当代中国整体转型升级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9]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必将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大引领和支撑。

其次,习近平厘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范畴。一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8]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和发展,肇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所以,我们必须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凝结国家的共同价值引领。在世界文化交流日趋激烈、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存流的今天,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需改变价值文化多元对峙甚至冲突的格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如何凝聚民族国家为文化国家情感认同,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则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青年着眼,提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蕴含着比之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优越性。尽管中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截然不同的实践。然而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和发展需要攻克的一个重要堡垒。四是社会主义文艺时代号角。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起讫点是广大人民群众。文艺事业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繁荣,亦需要深入生活、扎根民心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奏响了由经济中国转向文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前进的时代号角,倡导建设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且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五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辩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社会体制机制呈现,其问题的核心是经济社会中人民精神食粮提供的国家文化问发展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形态具体实物化的落实,是体制机制的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安排。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把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将文化的高度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胜利向前推进。”[1]153习近平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0]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与我党的文化践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时代问题解决的理论总结和哲思升华。它的出场,既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发展,又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化践履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

不难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这些相互关键着的范畴,体现出了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理路逻辑。第一个层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念缘与何的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强调国家物质力量的增强和各族人民精神力量提升改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既架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展陈,又意蕴着高度文化自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话语体系转变,着力突破世界认识观念中的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的表征化分层,充分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特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世界文化性贡献的方案架构。第二个层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容旨归的问题。源自于、熔铸于、植根于的表述,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与魂、血和肉、本和元。第三个层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架构践行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8]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架构践行,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化时代场域关系转换,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立足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总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契合了当代中国整体转型升级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9]

二、坚持价值守护与时代问题解决的文化发展观,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理根基

深厚的哲理根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宏大文本架构的灵魂摆渡。探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哲理根基,也是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必要问题。

(一)当前学术界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角度对其哲学根基已有的阐论

主要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阐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11]二是认为“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传承与创新。”[12]三是证明“习主席系列讲话的哲学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可根据习主席所讲的‘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现在全党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三个要点的诠释得到证明。”[13]尽管这些阐论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但是笔者仍然认为,可以对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哲理根基作进一步的探析。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哲理根基论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辨,笔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哲理根基可阐释为:坚持哲学价值与时代问题解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其内容上体现的是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时空场域转换文化关系处理。其形态上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政治哲学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的现实性的总特征,回答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解决。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反映着现实理论的问题意识。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哲学家面临着的一个紧迫的时代问题。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深受时代文化大变革的影响,赋予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以现实性的特征。[14]无疑,习近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家,他曾深刻指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15]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他给出的回答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6]在这里,他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相联系,完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的现实性的特征。不难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问题意识——抓住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推进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出场,推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蕴含着顶层设计的哲学思维,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认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17]显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价值取向和工具性取向相统一的政治哲学,是现实问题解决的顶层设计思维。这一思维,具体到文化自信思想的顶层设计上,就体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的历史观、文化观,以及所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传达着精神高度主动的价值守护。“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文化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有一个清醒的科学的认识。”[18]中华文化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回答中国向何处去问题时的高度精神主动性选择上。在近代中国大变革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534尤其是在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时,坚持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以高度的精神主动性的选择,积极进行文化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为了“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9]663而奋斗。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全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20]209同时,在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积极呼吁“我们必须一辛亥革命以来的无数革命先烈为榜样,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21]912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继续承继党史上文化自融的科学理性,坚持马克思哲学历史主义文化观的根基,在遗忘与重建的时代发展中,力争以高度精神主动性的选择,实现价值守护,确信和守护了根本文化精神是哲学的、理性的且可归结到原善论的中国文明。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规定着具体操作上制度约束性安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的一个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2]习近平总书记将制度建设作为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体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思考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基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念,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尤其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战略部署上,习近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作出了“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一系列具体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制度体制安排。

三、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践哲思要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23]8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出场不是解决一般性的问题,更不是解决枝节性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中华民族在主体性坐标时代位移下以及场域转换关系中,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

明确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是要解决中华民族在时代位移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问题。“文化不是抽象的,文化总是一定主体的文化,反过来,文化也是一定主体身份的标识,它在根本的意义上在解决‘我是谁’的文化主体性问题。”[24]此乃要求正本清源,即,搞清楚中国文化或者中国文明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它的特色标示是什么的问题。关于文化是什么的问题?无论是梁漱溟所谓“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满足不满足罢了。”[25]352还是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19]664诸如此类不同的文化观念,其均可见,一种文化的特质是其之所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这种特质特质决定了它是一个独立自信的“文化自我”。

中华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特质规定:浸淫深厚文化底蕴耳濡目染而又代代相传,所形成的具有超强的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中华文化的价值根基,“可归结到原善论,一切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就是此世之饱满”。[26]中华文化,是对自己崇尚的此世之饱满的价值和此世之原善的秩序的坚持,以及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的抵抗,是融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所以,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理性的、哲学的,解决的是场域转换关系中主体坐标的定位问题。

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是要解决场域转换关系中确立独立自信的民族精神问题。此乃要求自立吾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上,面临着如何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更好传播中国声音、引领中国担当的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放在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天平上来衡量的,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既反对传统虚无主义态度、又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态度。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唯一性和封闭的自满性被打破,西方开始压倒东方,文化自卑和崇尚美化西方文化的心态使我们曾经一度丧失‘文化自我’。”[24]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从而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主动、精神状态上的主动、以及文化斗争上的主动,孕育了有着鲜明价值定性(中国历史上唯一生于劳动大众,属于劳动大众,向着劳动大众)的高度自信的红色文化。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家主体民族场域关系转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参差不齐,一些国人在精神上又由主动沦为被动。他们,或者是“到封建主义哪里讨生活,不再认同指导我们救亡图存起衰复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鼓吹以儒学为立国之道路”;或者是“放弃国际文化斗争的主动权,趋同西方资产阶级所谓‘普世价值’,刻意迎合文化霸权主义需要”。[2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内含着“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3]一言蔽之,就是自立吾理以胜之。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践行中,一方面老祖宗丢不得,丢不得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丢不得我们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讲老祖宗不曾敢讲的话,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实现中华民族主体场域关系转换中的话语主导,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忽略我们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系列讲话及其文化自信思想,告诉我们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从而为当下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回答。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文化自我和自我文化的范式,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边界、知道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知道了自己的秩序追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4,153.

[2]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3-13(1).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8.

[4]习近平重要言论专题摘录——论建设文化强国[J].时事报告,2016,(6):18-1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6.

[6]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6-30(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2).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C]∥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12,33,18-19,33,33,33.

[9]蔡常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列提出的重大价值[J].红旗文稿,2016,(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80.

[11]辛鸣.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观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J].学习月刊,2014,(8).

[12]陈丽.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哲学理论根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13]李婷.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点与哲学根基[N].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14]都兰军.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12,(5).

[1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0-3-8(1).

[16]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N].人民日报,2016-1-5(1).

[17]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5(1).

[18]刘润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11-14(7).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663,664.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9.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2.

[2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2-18(1).

[2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J].紫光阁,2017,(8):8.

[24]郭凤志,冯诗琪.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蕴涵和实践要求[J].红旗文稿,2017,(9).

[2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52.

[26]杨立华.哲学与时代问题的解决[J].领导科学论坛,2017,(3).

[27]刘润为.主动精神的群众性扬厉[N].文艺报,2011-8-8(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