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之一

2018-01-2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矛盾

侯 智

(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2]633这里所谓的“国情”,最主要的是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一般来说,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成为社会的根本任务,围绕根本任务形成革命或建设总路线。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社会先后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相联系,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根本任务以及党的总路线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19世纪4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中国社会从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权不独立、领土不完整、经济不发达、人民不自由、社会不稳定的现状激化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深化,这两组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3]226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而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根据对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以及根本任务的把握,毛泽东于1948年4月1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3]449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首先是毛泽东在1948年9月13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所做的会议结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3]461在194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在中国确立,中国的国情面临新的历史性变化。由于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家的主要任务需要从革命转向建设。在1956年9月27日闭幕的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3]652这是对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和任务的首次表述。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1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44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规范化表述。在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上,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158-159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理论也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继承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精神,提出社会建设,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一个方面。相应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的表述也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目标。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九大上,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调整了总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这次调整,体现了理论创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得到正确解决会推动事物进一步发展。同时,当旧的矛盾得到正确解决时,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必然出现,需要在更高的层次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新时代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是以中国独特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的时代;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的时代,是进一步改善民生、达到共同富裕的时代;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时代,是不断承担国际责任、彰显大国地位和作用的时代。时代的变化带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尽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但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民生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更新,体现了人民需要层次的提高;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升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的方向。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必然产生更高级的需要。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最初概括,是在我国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特定时代提出的,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产品量的追求。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较低、范围较小,需要又快又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要满足需求,不仅需要社会生产力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提升和面的延伸。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的现实。当作为矛盾双方的“需要”和“生产”同时提高的前提下,旧的矛盾已经解决而新的矛盾已然形成。面对人民群众更高级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限越来越明显,“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发生变化,要正确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的根本任务依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5]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在发展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生产力不但要增量,还要提质、扩容,更要保障公平正义。

科学发展是关键。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东西差别等依然存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人口总量的限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很严重。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发展要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满足新需要。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广大农村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目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统筹沿边、沿江、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只有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5+2”的改革布局已经形成,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迅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原有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平衡、充分的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一是以稳步推进农村“三权分置”为重点,激发农村内生活力,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补齐发展中的短板。这样,既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能解决因农村发展不充分而导致的全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以目标价格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突破口,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1]有效利用市场手段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有效的宏观调控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突破口,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着力以制度的力量解决低收入者收入过低的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四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外开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格局,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带动我国西部内陆的发展,缩小东西差别。

改善民生是根本。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福利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都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到了重要地位。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不止一次提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著名判断。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必须补齐民生的短板。十八大以来,在社会建设中的“五有”不断实现:通过公办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逐步实施,“学有所教”的目标在不断实现;通过积极的就业引导和创业支持政策的完善,有效促进了就业;通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制度改革,有效缩小了收入差距,“劳有所得”逐步实现;通过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病有所医”逐步实现;通过改革,更加公平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全面铺开,有效解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通过保障房的建设,“住有所居”的需求不断满足。但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还有“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6]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还需要在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党的十九大认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据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发展生产力。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的变化,社会的根本任务增加了新的内涵,对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平衡、更充分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C]∥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刘光明.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N].光明日报,2017-10-22.

[6]韩保江.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17-11-1.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