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常知和知止知足——论老庄哲学的生态智慧

2018-01-28魏宏灿

天中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老庄运化老子

魏宏灿



知常知和知止知足——论老庄哲学的生态智慧

魏宏灿1, 2

(1.亳州学院 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亳州 236800;2.阜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阜阳 236032)

老庄哲学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精辟见解,对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其中老子的“知常”“知和”“知止”“知足”虽不是针对人类生存环境而言,然将其策略性地现代转化和话语创新,即可见老庄的生态平衡有序的智慧。“知常”“知和”告诫人类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是人类行为遵守的准则;“知止”“知足”告诫人类顺应天道,遵循自然循环往复规律,不可妄为。唯如此才能适度增长,持续发展。四者形成一条生态平衡有序的发展链。在回归自然过程中只有做到这“四知”,才能为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的和谐环境做贡献。

老庄哲学;生态平衡有序;天人合一;现代转化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令人担忧:地震、海啸、沙尘、雾霾、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蓝天白云少了,青山秀水绿地少了,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人说这是全球变暖所造成的。那么我们要问: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崇尚物质,不尊重大自然本身的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于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的默契越来越少了,自然灾害的降临就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

古人喜欢研究大自然的规律,仰观宇宙星象,俯察虫鱼鸟兽,所以有了《易经》《老子》《庄子》等这样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有了天人合一的大格局。古人讲顺天而行,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曾忠告我们人类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这虽然不是针对人类生存环境而言,但将其策略性现代转化和话语革新,可见老庄的生态平衡有序的智慧,对当代生态平衡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在老子哲学中,“知常”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常”,久也,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恒常,即道,也就是决定制约万物运化过程的内在永恒规律。《老子》第16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124。自然界的万物纷纭繁复,千差万别,然其生长运化自有其规律,最终皆归宿到各自初始状态的本根,也就是复归原点,即“静”。在这“静”的境界中再孕育出新的生命,此即为“静曰复命”。“知常曰明”,河上公曰:“能知道之所常行则为明。”[2]16即理解决定制约万物的循环往复,认识天地万物运化的内在规律。不认识和把握这种循环内在规律而任意行为则为“不知常,妄作”,这必然会招致风险或灾难性后果。庄子也有类似的认识:“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3]375又云:“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膠漆,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3]260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不是人为附加的,倘若用外力或人为去促使其运化,势必打破自然的平衡。由此可见,老庄的所谓“知常”“常然”,意思就是人类行为应遵守自然万物运化的规律即“道”,不得违反,不得妄为,唯如此才不会失败。

老子在这里所强调的“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是对人类不尊重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巧作妄为的一种警告,至今仍然有其指导现实的意义。在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急剧膨胀的当代,人们必须反省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乱伐山林、破坏植被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乱改牧场为农田所造成的沙漠化面积急剧扩大,乱占土地所造成的耕地面积急剧缩减,乱开采矿藏所造成的资源破坏和浪费,盲目发展工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造成当今恶劣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今人“不知常”,欲求过盛,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尊重事物客观规律,不惜以牺牲环境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一句话,当今恶劣生态环境都是由“妄作”或“应之以乱”所造成的。庄子对生态系统失衡问题看得更为透彻,他认为是那些喜好运用“机智”管理天下的统治者造成的。“上诚好知而无道”[3]288,“知”即机智、智慧,统治者以机智治天下,搅乱了“道”,致使天下大乱,生态失衡,飞鸟、游鱼、野兽的活动规律失常,日月的光明被掩蔽,山川的精华被销毁,四时的运行被破坏。如此看来,我们应从老庄的这一至理名言受到启发,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切不可人为地破坏自然,打破生态平衡,扰乱万物的真性。

老子强调“知常”,也重视“知和”,而且将二者统一起来,主张“知和曰常”[1]276。老子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息之地,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生机勃勃。《老子》第55章曰:“知和曰常”,和,即和气、和顺之气。王弼注曰:“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4]这就是说和谐相处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是自然规律自发调节保持的。我们知道“和”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运化中,天地万物起源于和,归根于和,而“和”是由自然界中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所以,“和”乃是“阴阳之和”,是由阴阳二气交合生成的和谐平衡状态。庄子也是如此看待自然的,他认为,在自然纯朴本真的道之境中,就能“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3]434和静纯一的境界,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追求。阴阳“合则成体,散则成始”[3]500。诚如宣颖注曰:“二气合,则生物行,散于此者,生于彼之始。”[3]502这就是说,“和”孕育万物,其最佳境界就是平衡。正是由于这种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成的和谐平衡状态,天地间万事万物方才和谐发展,否则万事万物就会终止其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天之道,和为本”,即钱耕森所倡导的“大道和生”[5]。“和”是生态平衡的根本,它主宰着天地万物生化往复运动变化,贯穿于天地万物的起始、生发及其返本归无的全过程。所以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道”作为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就是指生态平衡阴阳和谐,而崇尚自然就是崇尚和谐。正因为如此,范应元为《老子》第16章注曰:“天所赋为命,万物受之而生也。”河上公注曰:“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返其根而更生也”,“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2]52这就是说,循环往复是根本的和谐,也是最根本的规律。天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纷纭繁复、千差万别的,万物生长运化,纷纭茂盛,最后都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庄子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化看作是由其内部矛盾所引起的。他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3]741正是由于万事万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才形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所以庄子又云:“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3]457在这里,包括天地在内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生生灭灭,循环往复而生生不息。

既然天地万物都遵守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并且在动态平衡之中维持其生存与发展,那么,就应该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复归于道”,回归到大自然的和谐永恒状态。唯如此,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维持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人类逐步去掉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今天,只要正视一下现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现状,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老子所倡导的“知常”“知和”在当代的社会价值。事实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和能量循环中,其中任何一种循环和平衡遭到破坏或毁灭,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其生存。而当前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已被破坏得危及人类的生存,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应该“知常”“知和”,回归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尽最大努力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生命源于自然,其衣食住行等资源皆取之于自然。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发利用自然,但应适度,不可一味索取,破坏生态平衡。那么,人类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平衡、有序发展呢?

老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子》第32章云“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44章又云“知止不殆”。这就是说知道适可而止才能避免危险,才能长久平安。庄子也云:“知止其所不知,至矣。”[3]84这同《老子》之言是一脉相承的。万物分化之后,名也就有了,因而才有分辨争夺,这时对纷纭万物应不求不琢,这就叫“知止”。不争名,知道止在何处,才能不殆,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正确态度。老子哲学认为,和谐万事万物兴。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法则,对于人类而言,不仅要“知常”“知和”,更要“知止”,即要认清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限度,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掌握“适度”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会产生有益无害的效果,才会保持生态平衡有序。

庄子也给出了答案。首先,“物物而不物于物”[3]534,就是说,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要人们从“物役”“物累”中解脱出来,顺应天道,顺物之性,使物自然生长,即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利用开发自然要顺其自然。其次,要“处物而不伤物”[3]628。人类与外物和平相处相待,互不伤害,也互不相胜,“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80。“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再次,就是“与人和”“与天和”,在天、地、人中寻求和谐。他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3]367这是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快乐自在状态,用心灵去体味天地万物的和谐,用心灵与天地万物对话,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融洽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上的大和谐。“与人和”,即社会文明大和谐;“与天和”,即生态平衡大和谐,这既解决了社会文明问题,又解决了生态平衡问题,这才是理想的人类社会。“天和”“人和”才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所以,寻求天人和谐之道乃是人类重要的使命。

联系今天的世界生态环境,老庄哲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国域的界限。当下的世界实在是太不和谐,且不说政治生态的不和谐,就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其危机不见有根本性好转的迹象,甚至出现世间人与物皆殉的悲剧。这都是由于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过极失当”行为所造成的。人类虽然已经受到了自然界一次又一次而且是越来越严重的惩罚,但并未吸取教训,反而这种极端的行为却仍在继续。所以,寻求自然和谐之道,乃是当今人类的重要使命。就此而言,人们似乎应该从老庄的大和谐思想中寻求某些借鉴,牢固地树立“适度增长”“处物而不伤物”的意识。

老子认为,要让人类控制自己的行为,有节制地利用大自然而不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不仅要做到“知止”,即认识和把握大自然的极限或限度,而且还要做到“知足”,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不脱离实际情况。所以,《老子》第44章对那些追求名位、贪图功利的极端行为提出忠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39人大多数不知足,不知止。贪得无厌,是不知足;争名夺利是不知止,不知止则必有耻辱、危殆。反之,不贪求不争前,自然而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持续发展。在这里,“知足”和“知止”是有联系的,既然大自然有其极限,那么人的欲望和行为也就应当有所克制,人的欲望也就应当有所“满足”。所以,老子所说的“知足”,是要求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中,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把握限度,不可随心所欲、贪得无厌。由此可知,“知足”与“知止”本质上是一样的,其结果是一致的,“不知足”与“不知止”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老子》第46章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1]244灾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必须知足,“知足者富”[1]198。在大自然面前,在事物发展规律面前,一定要知足知止,能缩手时即缩手,能回头即回头。“保持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117保持这种道行的人,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持续发展。

老子的这种生态平衡思想,包含着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对于当前人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世界性环保问题的产生与人们的某种占有欲有密切关系。这种占有欲望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无视自然的承受力,把大自然当成了任性索取的对象。诚如马克思所云:“人类的欲望,是与满足欲望的手段同一发展的,并借着那种手段的发展而发展。”[6]因此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角度理解,“知足”“知止”就是要求人类控制自己的贪欲心,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一定要适度考虑生态的承载力,要着眼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老庄所发出的“知常”“知和”的忠告,是认识上的问题,告诫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谐关系,遵守天地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准则,即必须遵从“道”。破坏生态平衡,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知止”“知足”的忠告,是行为上的问题,即“德”的问题,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足”主要是指心理满足,“知止”则更多地指认识和行为。但二者共同要求人类顺应天道,禁止妄为,不可为私欲而滥用自然资源,做到适度利用,合理开发,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唯如此,经济才能适度增长,社会才能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实质上是要人类做到尊“道”贵“德”。这是因为,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两者都不强求万物做什么,万物自然而然。“道”和“德”在万物生长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万物的发生仅有“道”之生还不够,还需要“德”的养育,“德”的扶持与保障。唯这样,万物出生后才能继续生存、繁殖与发展。故严遵曰:“道德,天地之中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7]可见,“知止”“知足”是“知常”“知和”的逻辑发展,也是对“知和”逻辑的补充,只有知常、知和,才能知止、知足,只有四者并重,才能有一个生态平衡有序的良性发展链,这充分地彰显了老子伟大而完美的生态智慧。

人类需要一个美好的平衡生态、一个天人和谐的生存环境,这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在如今这个生态失衡的时代里,老庄的生态平衡理念必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老子思想的灵魂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还以各种不同方式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有效地启迪我们理性认识文化建设中自我的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其警世醒世功能也将促进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淡化对物欲享受的迫切追求,禁止任性行为,从中吸取智慧与力量,在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过程中做到“知常”“知和”“知止”“知足”,为持续发展人类和谐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王弼.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董全裕.钱耕森教授“大道和生学”述评[J]衡水学院学报,2017(3):59–63.

[6] 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628.

[7] 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47.

〔责任编辑 叶厚隽〕

B223

A

1006–5261(2018)05–0016–04

2018-03-19

魏宏灿(1953―),男,安徽太和人,教授。

猜你喜欢

老庄运化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谎言
智者老子
老赵老庄
老子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