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2018-01-27金毅唐维林李国华谢新静田靖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颅脑血肿准确率

金毅 唐维林 李国华 谢新静 田靖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1)

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急诊科常见急重症,病死率较高。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外伤引起呕吐恶心、视觉模糊甚至昏迷而入院就诊[1]。急性颅脑损伤多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及脑组织血肿,若是不及时治疗其预后效果较差。而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效果的关键就在与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中主要以CT和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为诊断手段,本研究旨在研究对比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检查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19~68岁,平均(49.33±6.74)岁;其中脑挫裂伤21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7例,颅内血肿6例;车祸导致损伤21例,头部受重击导致损伤13例,意外跌落导致损伤8例。观察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0~62岁,平均(48.72±6.65)岁;脑挫裂伤20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8例,颅内血肿5例;车祸损伤23例,头部受重击损伤14例,意外跌落损伤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在伤后72h内接受检查,排除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病史者。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类型及损伤原因等资料进行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CT检查:使用AquilionCX型全身CT扫描仪(日本东芝公司生产)进行扫描,参数设置为125kv管电压、200mA管电流、时间0.75s、窗位30~45、窗宽85~100HU、512×512矩阵。以颅底作为基线对颅脑周围进行平面扫描,颅底扫描4层,层间距与层厚均为4mm;颅脑扫描13层,层厚和层间距均为7mm。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设置层厚8mm,层间距1mm,Nex 2~3次,256×384矩阵,分别对T1WI/FS、T2WT/FSE、T1WT/IR横轴位以及T1WI/IR矢状位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计算两组临床诊断准确率,同时对比两组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及颅脑损伤部位判断准确度。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2.86%(39/42)显著高于对照组73.81%(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6,P=0.000)。2.2观察组诊断患者颅脑损伤部位颞叶11例,枕叶8例,顶叶6例,额叶7例,其他部位7例;对照组诊断颅脑损伤部位颞叶10例,枕叶6例,顶叶4例,额叶5例,其他部位6例。两组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判断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急性颅脑损伤血肿厚度<1.5mm,1.5mm<血肿厚度<5.0mm,5.1mm<血肿厚度<8.0mm,血肿厚度>8.0mm,观察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45%,86.42%,100%,100%;对照组准确率分别为58.83%,59.12%,68.00%,100%。对于血肿厚度>8.0mm的诊断,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血肿厚度<8.0mm的诊断,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共同存在。根据解剖部位可将颅脑损伤分为脑损伤、颅骨损伤、头皮损伤三类[2]。头皮损伤包括头皮撕脱伤、头皮裂伤、头皮血肿等;颅骨损伤包括凹陷性颅骨骨折、颅底骨折、颅盖骨线状骨折等;脑损伤包括脑干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震荡等。根据损伤程度又分为轻、中、重、特重四个级别[3]。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瞳孔光反应消失、生命体征异常等症状。颅脑损伤主要病因为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意外跌落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颅内出现血肿容易引起颅内压升高,如不采取适当控制措施会大大增加脑疝、脑水肿发生率。

目前临床中一般采用CT和核磁共振两种影像学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CT又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X射线扫描人体表面将采集到的信号经后期处理成影像,CT诊断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可清晰反映颅脑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但临床研究表明CT对于积液或少量积血情况漏诊率较高,并且症状明显的患者CT诊断结果仍会出现阴性[4]。WRI则是依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共振原理,通过脉冲激发磁共振信号,采集患者体内磁场中的信号最终形成立体影像,对于确定损伤部位以及血肿厚度有着极高的诊断准确率,其小血肿诊断准确率显著优于CT[5]。本研究中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3.81%(P<0.05);核磁共振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损伤部位诊断准确率显著优于CT(P<0.05);对于血肿厚度>8.0mm的诊断准确率CT与WRI均为1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WRI诊断对于血肿厚度<8.0mm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与核磁共振能对软组织进行高分辨率扫描有关,同时WRI是一种无创技术,可避免患者出现创口感染等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高,能对损伤部位以及血肿厚度作出准确判断,尤其是小血肿更适合采用核磁共振诊断,WRI是一种无创技术相比CT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而CT诊断具有成像快、操作简单等特点,两种检查方法均能对急性颅脑损伤进行有效诊断,临床诊断时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1]牛俊博,曹中立.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140-141.

[2]罗谞成.急性颅脑损伤行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诊断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6):1202-1203.

[3]喻建军,樊勤莲.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7):208.

[4]王蕴丹.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23.

[5]王宁.CT与MRI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7):136-137.

猜你喜欢

颅脑血肿准确率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围手术处理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