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

2018-01-26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针对性政治

杜 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一论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当前空洞说教的局面,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消除学生与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距离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体现时代主旋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简述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认同感,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学生形成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亲近思想政治课程。亲和力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反映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有效尊重[1]。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是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否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并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为学生制定适合其需求的教育。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扣课程教学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度,也需要教师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实施科学的教育,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向学生展示最新的时代元素,从而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调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2]。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意义

2.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这充分展示了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高校作为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发挥高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必须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时代发展需求相一致,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转型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从而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拥护者与实践者。

2.2 满足思想政治学习新需求

新时代赋予学生的时代使命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身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对多元思潮的冲击,学生在思想领域面临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增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将教育直指学生的新需求,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满足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3]。

2.3 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新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课程吸引力缺乏问题,课程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全面,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新需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自我变革,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教学改革,从而在不断创新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使思想政治课程散发出新活力。

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学生认知方式,大多数大学生对手机产生很大依赖感。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网络上多元化思想、舆论等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少部分学生缺乏立场,受网络思想潮流的左右,思想出现一些偏差,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负面影响。

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缺乏正确的教材使用观,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唯教材”现象,教师局限于教材内容,不能及时地将富有时代感的内容拓展到课堂教学中,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活力,陈旧的教学内容不仅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也制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弱化,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时代之间产生距离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提升。

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尽管高校早已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但是不少思想政治教师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陈旧,教学过程中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倦感,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体验的机会,感受不到思想政治学习对自我发展的价值,从而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教育缺乏针对性[4]。

3.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忽视心理教育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定位存在偏差,将心理疏导、心理教育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之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调节学生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满足不了学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3.5 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浓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营造意识薄弱,无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营造作为内涵之一。这一现状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思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互动,有效改变氛围缺失导致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削弱问题。

4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选择

4.1 搭建网络化平台,优化网络环境促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学习引导,消除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要迎合学生认知方式,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高校多媒体教室、智能手机等,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服务,利用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限制,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并针对学生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微平台等,推动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微互动。如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围绕时事开展学习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广泛的互动中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4.2 紧扣时代主旋律,增强内容鲜活性促提升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加上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丰富,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旋律,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鲜活性,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融入新内容,准确定位学生需求,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多样化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5]。

有机融入时代元素。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内涵也得到不断的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机融入时代内容,例如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新举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学生时代感、使命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6]。

4.3 选择多样化教法,强化学生体验促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体验,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具等优势,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扩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容量,例如播放视频,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深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分析案例,运用案例揭示思想政治知识等,从而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4.4 教育功能多元化,推动学科渗透促提升

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与思想潮流的多元化,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拓展教育效能,帮助学生切实解决思想、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高校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深化学科渗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自主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教师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师的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共同发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保持高远的追求,从而在学科渗透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4.5 教育理念融合化,借力文化建设促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融合教育思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校园环境,借助文化活动,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要注重文化建设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环境建设中,使校园橱窗、校园网络平台、宣传栏等,都成为思想政治的载体,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机地与文化活动融合起来,通过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月主题实践活动等,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如结合艺术节文娱活动,校园剧等,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5 结 语

总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制约亲和力与针对性提升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探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通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2] 王学俭, 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54-62.

[3]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4]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 王学俭,阿剑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28-30+34.

[6] 方世南,徐雪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1):13-18.

猜你喜欢

亲和力针对性政治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