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现状分析

2018-01-26王立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吉林省应用型

王立国

1 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现状介绍

1.1 转型试点院校

为推动地区人才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吉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将高校办学思路转入服务地区经济,转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督促省内高等院校优化教育结构,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1]。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确立了首批9所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和4个二级分院及23个专业集群。9所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为白城师范学院、长春光华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动画学院、长春建筑学院、长春科技学院。4个二级分院为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察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运动健康服务学院。此外,首批试点还包括了吉林师范大学传媒专业、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等23个专业集群。

1.2 基本转型理念

关于高等教育,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个人本位观、社会本位观和学科本位观,个人本位观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本位观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科本位观则是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创新学科知识与深度。多年来,吉林省众多高校均受到学科本位观的影响,将教学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学科的精进和理论的延伸方面,这种发展观念的认定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近两年,吉林省在推行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理念的更新,试点院校的转型理念基本已经转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模式,在了解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明确人才的培养重点,实现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1.3 主要转型模式

目前,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主要模式是基于学校转型定位构建与其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根据专业结构重设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再依据全新培养思路打造更高水平师资队伍,保证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换句话说,就是以“定位”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行业企业”为伙伴,重新塑造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教育由以往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升级为“多元化订制模式”。当下,吉林省的试点院校及专业集群均已确定了各自的转型定位及专业结构,努力在地区高校发展中实现差异化和持续化。如吉林师范大学传媒类专业群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有效参与时代所需的传媒产品生产与传播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做到了积极思考,努力尝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问题剖析

2.1 转型理念渗透不足

2015年,吉林省正式以白城师范学院、长春光华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9所高校为试点推行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这期间,试点院校虽然分析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的意义和途径,但仍然有部分院校在转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上级懂,中级懵,下级乱”的现象。虽然校方反复解读了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的原因,但还是有不少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会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的高职高专相比较,并对学校的转型生产抵触情绪。其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即为转型理念的渗透不足。很多高校在解读应用型转变理念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过于公式化,没有在学校内部打造出积极的转型氛围,学校转型的战略与规划更多的停留在管理层。但学校的一线教师是保证转型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力量,如果专业教师对转型工作存在误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那么转型发展规划设计会沦为一纸空谈。因此,构建有效的优质的转型氛围是高校未来转型工作的重点。

2.2 转型制度跟进不力

在高校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理念是关键,制度是推手,在明确了转变的价值和路径之后,高校需要做的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转型工作的推进节奏。但是,目前吉林省绝大多转型院校的转型制度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落地性不强。以校企合作为例,虽然吉林省各大转型高校均已不同程度的推行校企合作机制,但由于没有很好的把握校企合作的重点,使得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机制缺乏长期性、全面性和实效性。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吉林省推行应用型转变的试点院校都在尝试打造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却缺少明确的标准,在职称评聘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争议,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发展。此外,转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制度、成果转化制度、人事激励制度等方面同样存在不细致、不具体、操作性差等问题。其实,高校转型不亚于为一场激烈的革命,改革不仅要触及皮肉,更要触及灵魂,制度不是一纸空文,而是必须落地的指引。所以,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务必重视制度的跟进和完善,不可有一丝马虎。

2.3 转型资源匹配不当

高校的应用型转变需要政府、企业等众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更是需要大力创新,增加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与质量。目前,吉林省普通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转型资源匹配不足的问题,经费、场地、人才、信息、设备、技术等各类资源均无法满足高校转型的发展要求。以高校转型专项经费为例,2015年至今,吉林省9所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用于转型改革的经费总额为118344.71万元,省财政专项投入为65898.94万元,虽然转型经费整体数额较高,但仍然无法满足高校的转型需求,部分高校的专业实践基地存在实验设备陈旧,实训场地条件简陋,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等问题。同样,在专业人才的获取方面,高校也面临的“有心无力”的尴尬。众所周知,应用型高校的教育需要应用型的教师和导师,但应用型的教师岂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可培养出来,行业导师又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不过关,教育又岂会过关。所以,转型资源匹配不足是限制高校转型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问题。

2.4 转型节奏控制不善

高校的应用型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观念的端正,制度的跟进,资源的保证,和反复不断的升级迭代。近两年,吉林省各大转型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盲目跃进的倾向,有些高校一味的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而忽视与企业合作的实际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大力倡导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但却只注重下场锻炼的教师数量,而忽视了过程的监管和教师实际学习效果的核查。高校的应用型转变是一场革命,所以高校的转变要有规划和目标节点,要冷静,要理智的思考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经验的沉淀。高校转型过程中能否控制好节奏,能否不断积累经验,学会在错误中提升自己是影响高校转型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

3 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完善建议

3.1 明确转型理念,统一转型认知

针对高校转型理念渗透不足的问题,吉林省各高校需构建更为积极的转型氛围,通过灵活、细致的交流进一步明确转型理念,统一转型认知。吉林省转型高校可以效仿河南省黄淮学院、安徽省合肥学院、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等国内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学校,在高校前期转型理念的解读和渗透阶段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学校要积极争取举办地区高校转型论坛,请大家入校讲学;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要走出去、多交流,编制广阔的教育资源网络;优秀教师要多参与、多学习,并将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提炼成经典案例;对于对学校转型有错误认识或抵触情绪的教师则要通过细心的交流和讲解,通过榜样的影响,通过制度的鞭策来转变其观念。总之,高校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理念的转变是核心,只有全员认知一致,才能保证后续改革的顺畅性。

3.2 梳理转型经验,排除制度阻碍

吉林省应用型转变的试点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借鉴经验,更要注重梳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导致各类问题的原因进行仔细的诊断和分析。如果问题的原因在观念,则要耐心讲解、渗透,如果问题的原因出在传统机制或制度上面,那就要及时调整相关制度,不能让传统的制度局限转变思维,影响改革实效。此外,为了提升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速度和质量,还需要不断了整理高校转型经典案例,提炼出转型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和特色,同时也梳理出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发现整体环境中的不足并进行完善。总之,高校转型并不只是高校自己的事情,它需要环境的支撑,高校自己要注意转型问题的查找和分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要不断提炼现行转型高校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实现高校转型的迭代升级发展。

3.3 构建战略联盟,保障资源供给

针对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过程中资源匹配不当的问题,建议通过构建“政-企-校”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前提是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而了解人才需求数据就必须通过政府和企业,那么“闭关锁国”式的发展观念就必须完全摒弃,校长需要明确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即“董事长”,高校这个“集团”的产品是针对社会需求“高端订制”的人才,“董事会”中的成员就必须包括人才产业链中的上游和下游,即政府和企业。所以,构建三方战略联盟不仅是保证转型资源供给的一种手段,更是地区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研究吉林省现行专项高校的资料时不难发现,目前在省内转型工作发展的比较理想的学校在自身的发展和管理中均不同程度的渗透了“共赢”式的战略联盟合作观。但必须强调一点,联盟的合作务必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任何表面上的合作都只是浪费时间。

3.4 控制发展节奏,保证转型实效

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涉及到科学的顶层设计、正确的政策指引、灵活的教学模式、全面的战略联盟、充足的资源保障和高素质的师资团队,转型发展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完美”都会影响转型的实际效果。所以,吉林省在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务必注意避免出现形式主义问题,重视控制发展的节奏,注重检验转型实效,在学生的能力构建和提升方面下功夫,不要急着看规模、看材料,要检验的是“成效”,通过转型前后的比较来发现转型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出的变化。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转型的指引,不能一味的设目标,更不能渲染急躁氛围,必须构建出清醒、理智的发展环境,以保证各转型高校能够更充分的沉淀经验,推行变革。总而言之,转型高校要清醒,保证转型的扎实性,政府部门要冷静,塑造理智的改革氛围,行业企业要智慧,明确自身在整个应用型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力,保证应用型转变实效。

参考文献:

[1] 许书烟.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17(增刊):5-6.

[2] 叶飞帆.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向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7(8):72-77.

[3] 戴红宇,刘小梅.论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三个层面[J].三明学院学报,2017(1):91-95.

[4] 高权德,李峥.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程中的政府职责[J].中国成人教育,2016(05):49-52.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吉林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