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1-26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团学团干活动

徐 勇

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团学活动作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参与度低,直接导致了团学活动开展困难,质量低下,实际效果未能实现。因此,团学工作在本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应不断适应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开展适合高年级学生特点的团学活动,提高高年级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学活动的育人作用。

1 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现状

一般来说,团学活动是由高校中的基层团组织发起、组织并且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团员青年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在校园生活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1]。现阶段,地方高校团学活动的参与者,呈三角形分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参加团学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团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呈现低龄化趋势,由于他们自身知识和活动经验的缺乏,导致有的团学活动在相对较低水平上重复循环。

低年级学生由于进入大学不久,空余时间较为充裕,学业压力较小,对大学学习和生活还处于探索和适应阶段,对很多团学活动感到新鲜和好奇,乐于参加活动,往往很“听话”。 高年级学生目的性强,对传统校园团学活动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他们善于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接触各种外界信息;他们乐于通过社会兼职、校外实践等更直接的方式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学校下发的很多活动文件根本得不到高年级同学的响应,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活动组织者习惯性地将高年级学生忽略了,大小活动都局限于发动低年级学生参加,如此循环往复。

2 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团学活动内容缺乏创新

地方高校团学活动内容相对贫乏单调,事务性活动多,创新性活动少,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文化形态层次低,削弱了团学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地方高校团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文体娱乐活动较多,如广泛开展的篮球赛、排球赛、歌曲大赛、舞蹈大赛等;而高年级学生关注较多的学术科研活动偏少,即使偶尔开展也因活动普及面受限,导致活动参与性不强,活动价值性低,团学活动教育作用逐渐减弱。团学活动开展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过多容易造成应付心理,为活动而活动;过少则不利于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容易造成校园文化氛围和学风的缺失。

2.2 针对性需求把握不够

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考研、实习、就业等方面压力,他们目的性强、思维活跃、需求多元化,渴望锻炼自我、证明自我,注重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就业创业方面的知识,希望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需求取向明显。高年级学生内容获取的方式也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于移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高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方便快捷,于是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新媒体上而不是传统的现实生活中,因此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年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团学活动基于学生安全考虑多在校园内举办,而高年级学生乐于尝试的校外实践活动较少。针对性需求把握不够,最终加大团学活动的开展和高年级学生期

2.3 团学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团学干部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群体,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最前沿、最活跃部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他们加入学团的目的各有不同。一部分是为了真正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一部分是为了在综合测评中加分,一部分是为了入党、评奖评优评先等等,利益趋使势必会影响团学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团学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一些团学干部工作弄虚作假,不认真负责,不顾活动实际情况,部分活动开展过程中达不到预期人数时,便硬性要求某些学生参与,引起很多学生的不满与反感。同时,团学干部低龄化,不能有效组织高年级学生去参加团学活动。

2.4 团学活动缺乏系统保障

一方面,评价地方高校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能上,导致部分地方高校对团学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名目繁多的团学活动占用了学生大量课余时间与精力,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在评奖评优方面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工作认可,团学工作的热情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团学活动一般由教师团干负责指导,但此类指导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又是辅导员、任课教师,他们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活动都全程参与,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团学活动的质量。因此,教师团干队伍的专职化问题在地方高校仍任重道远。另外,经费困难、设备和场地不足等问题,也是地方高校开展团学活动面临的一系列制约因素。

3 提高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参与度的对策

3.1 构建制度体系

3.1.1 实施项目化管理 地方高校应将团学活动视为项目,建立一套项目规划、实施、考核、评估体系,力求通过项目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通过科学合理的项目化管理方式,高年级学生自身在团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其竞争意识、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并能选择最关键最优化的路径,开展高质量的团学活动。目前,部分地方高校积极开展的特色团日活动、“三创”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多以项目化管理方式,由校团委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统一协调、方案审定和总结表彰,各团总支、团支部负责承办,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实践证明,此类项目已逐渐成为地方高校有质量、受欢迎、可复制的校园文化品牌。

3.1.2 建立信息化系统 为了精简团学活动数量,提升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参与度,建立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培养认证管理系统,实现活动管理的信息化。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学校实行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学分认证手册制度,《认证手册》人手一本,由校团委负责编印发放,《认证手册》是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培养活动及获得学分的凭证。同时,学生参加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培养活动情况纳入学生学年素质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先。实践证明,制度的约束提高了高年级学生对团学活动的参与度,丰富的内容使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会团学活动的真正内涵与魅力,进而乐于参与。

3.1.3 完善激励性机制 高年级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建立相关的奖励、激励性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适时制定和完善第二课堂奖励办法。其奖励内容应为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文体竞赛和艺术展演类、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类等方面,基本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活动类别。实践证明,激励机制能使高年级学生结合各自所长,发挥优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3.2 提升活动质量

3.2.1 精准把握需求 学生需求是一切团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团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应转变工作思路,科学合理规划,从时间、年级、专业、类型上对学生做出区别对待,保证团学活动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高年级学生以开展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活动,以活动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尽快适应职场适应社会。

3.2.2 打造活动品牌 团学活动与专业学习在时间、空间上容易形成一定的冲突,因此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品牌特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应融入和支持地方建设发展,以开展校地共建志愿活动等形式,为高年级学生将来的学习、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易受到高年级学生的青睐,青年志愿者在社区、企业、中小学共建志愿服务项目,组建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是大学生活中难得的经历,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走进基层、关注民生、检验专业所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为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交流机会。

3.2.3 运用好新媒体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热衷与依赖,在团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新媒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迎合了高年级学生活动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高年级学生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交流与信息需要。新媒体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团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有利于把高年级学生吸引到团学活动中来[3]。

3.3 加强队伍建设

团学活动如果仅有好的内容与形式,没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去实施,团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仍然难以实现。这里的队伍既包括学生团干队伍又包括教师团干队伍。学生团干是联系团支部、团总支、学院、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团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团干的能力与态度,因此学生团干队伍建设应从严把招新选拔关、注重日常培养教育、建立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部署和落实。教师团干在团学工作开展中往往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建议,做好总体规划和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教师团干与学生团干之间应是互助合作、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教师团干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团干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能完全放手,听之任之;学生团干既要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又不能脱离团学老师的指导。只有建立起这样一支队伍,形成良性循环,团学活动的开展才有抓手,活动的质量才有保障。

3.4 完善综合保障

团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活动环境。应坚持党建带团建,及时准确地把握党的动态,善于把党的号召与团学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勇于创新实践,用先进的活动理念、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高年级学生;应拓宽活动阵地,突破资源限制,提高对团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改善团学活动的场地、设备等;应保障团学活动经费投入,除上级拨款外,适当时候可通过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如赞助、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集团学活动经费,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补充;同时,应注重团学活动的传播策略,更新传播媒介,扩大社会效应,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辅导员应对高年级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引导高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参加团学活动的意义,并指导其理性选择、参加团学活动。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开展高年级学生团学活动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构建制度体系、提升活动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综合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高年级学生多元化需求,以推动地方高校高年级学生团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伍冰.有效开展团学活动 全面拓展素质教育[J].大学生时代论坛,2006(3):61-62.

[2] 周忠禄.试论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团学活动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6(10):84-85.

[3] 万纤,眭国荣.引导高校新媒体交往积极作用——新媒体素质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50-51.

猜你喜欢

团学团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群团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团学工作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新时代团干,应该如何“正心”怎样“修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对团干素质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