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8-01-26黄志文

教师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黄志文

(临川区秋溪镇中心小学,江西抚州 344100)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也积极进行着相应的改革,一改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结合日常的教育实践,本文从分析目前小学生在阅读课上的现状入手,进一步探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固守传统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能,能够独立地进行简单的阅读。而目前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依旧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他们依旧“靠一张嘴、一根粉笔、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干巴巴地给学生讲一些纯理论性的阅读知识,导致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自然而然,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有明显的提高。还有一点就是,教师不注重阅读教学的过程。他们认为阅读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题,随后教师公布一下答案,学生自行对照一下答案,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就算完事了。教师采用一带而过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掌握阅读技巧,也很难拓宽阅读视野。

(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不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去要求他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思考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掌握教学内容。但是如今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忽视个性的发展,严格地要求学生按照课上所教的阅读思路去想问题,导致学生在阅读课上不敢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的问题中规中矩,缺乏一定的创新。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不给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也不重视学生的个人看法,只顾按照参考书上所给的答案进行讲解。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展,这是有违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巧设问题以吸引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薄弱,缺少自己的主见,不善于发现问题,因而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能够联系阅读文本,注意方式方法,巧设问题,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

例如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可以率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你们幸福吗?并说说你们的理由。你们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那文章所讲的幸福到底是指什么?大家想要知道答案的话,那就认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再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需要有依据地回答。”这样经过一连串的巧妙提问,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采用问题的形式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自觉地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在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积极地想要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他们能够快速地了解文章大意,也为下一步的阅读环节奠定基础。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提问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也敢于去说,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因而,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提前设计一些与所要讲的内容相关的问题,方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教学时巧设一些问题,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二)层层递进以感知文本内容

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为下一个阅读环节打下基础,学生只有先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后,才能够去感知文本内容,两者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针对文本内容,要能够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了解文章的整体脉络,感知文本的内容。

仍以《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为例,前面已经让学生阅读过文章内容,带他们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时应抓住机会,继续提出一些问题: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想想文中的三个牧童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通过阅读课文再来说一下自己对幸福的感受。随着这样层层剥离、逐步深入的提问,学生们的思路也跟着老师一点点地打开。当他们慢慢弄懂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后,这就说明他们已经对这篇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进而才能够再进入下一个阅读环节。阅读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挖掘。进一步挖掘的前提是要能够掌握文本内容,有了全局的把握,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阅读课堂需要师生互动,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问促教正好强调师问生答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因而“以问促教”的教学模式要比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明显好很多,以问促教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勤于动脑,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归纳,步步扎实推进,阅读效果自然就会有明显提升。

(三)适度深究以感悟文本魅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阅读学习,很难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文本内容。要想进一步地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应该精心研究,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探究,方便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更好地品味作者所流露的感情、态度乃至人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还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去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本的魅力,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如果小学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秉持“以问促教”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学生就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弄懂文章的写作意图,更加清楚地明白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更有甚者,如果前期的阅读课知识掌握得牢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文章进行深一步的讲解,引导学生去思考,师生之间合作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共同提高阅读成绩。小学生对于这一要求的掌握较为困难,需要老师能够耐心启发,善于诱导,才能使阅读这一模块的任务完美收官。

阅读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采用“以问促教”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教师针对文本进行发问,积极引导学生去逐步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性,深层次地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魅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