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8-01-26

教师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克隆人孔乙己克隆

李 娟

(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江苏苏州 215021)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越来越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中小学课堂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也让教师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最大的改变在于改变了教学主体,现如今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人素养就被大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可以更好地展示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纪律太严格

虽然新课程加入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模式,但许多初中教师认为这些模式只是浪费时间,在教学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对于教师上课讲述的内容积极做好笔记。这样的课堂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机械与被动地学习知识,当然不愿意从中进行思考,更别说产生质疑了。

2.学生没有质疑思想

许多学生在长久的学习中一直是依赖教师的教导的,教师教授什么知识,自己也就学什么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是基于教师的思维下进行学习的,一旦碰到知识类型外的题型就不知道要如何下手了。因为学生不认为学习当中能够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授去学习知识,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但这也是初中学习的一种常态。加上教师在班上的威严过重,许多学生还没有提出自己的质疑,就被教师以捣乱作为评语,久而久之没有一个学生敢于提出质疑,课堂上变得死气沉沉。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1.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质疑

想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出质疑,首要做到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胆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的授课模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书本不再是权威,对于学习的内容也不再是盲从,而是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对课文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够达到好的培养效果。

例如,在教授《斜塔上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提出质疑,可以对学生说“爱迪生曾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在如今的时代依然是正确的吗?”当教师在课堂中说了这一问题后,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觉得课文中做了实验那肯定是正确的,但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因为自己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只是依靠书本上给的结论无法取信于自己。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课本上讲述得对不对。这样的设计使教师在课堂中的亲和力变得更多,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质疑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对文章提出质疑,这便是一个好的开端,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2.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

当学生敢于质疑,会对文章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思考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学生在最初质疑时,总是一碰到自己疑惑的问题就询问老师,这样虽然在质疑,但却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过程。质疑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要具有深度与广度。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质疑不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出更多创新的质疑,教师可以授以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1)从文章题目质疑

初中语文中的题目就可以给学生透露出许多信息,教师在授予学生质疑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先从题目入手,看看是否能够通过题目质疑出文章的重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标题入手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看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提问针对这个标题你想提出什么质疑呢?学生说:“济南在哪里?济南的冬天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却不是‘冬天的济南’……”瞧!一个小小的标题就可以让学生提出这么多的质疑,学生在对标题提出了质疑后,阅读文章会更加用心,看看自己质疑的问题是否在文章当中可以寻找到答案。

(2)对文章内容质疑

初中语文收入了许多文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正确的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提出质疑。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篇课文中,文章有一句话自相矛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一句话中,教师让学生思考:“的确”与“大约”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在我们修改病句中,这一句一定是作为病句处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却要这样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各自的看法。有的小组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是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死,但小说却要有一个结局,所以采用这样模糊的写法让读者去猜测孔乙己是否死亡。还有的小组认为这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关,在作者的描述中,孔乙己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所以在最后交代孔乙己是否去世时也采用了这样矛盾的写作手法……当学生对文章内容提出质疑,意味着学生会更加深入地钻研文章内容,去找寻自己质疑的答案,更好地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

(3)对文章原理提出质疑

初中语文中有部分文章为学生讲述我国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类文章原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从小探究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时,这一课为学生讲述了克隆的原理以及应该如何克隆,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我们的科学这么先进,可以克隆出一模一样的物种,此时学生心中会产生疑惑:“既然克隆的技术已经这么成熟了,为什么却没有克隆人的出现呢?”学生带着这个疑问下课,自己在课后会找寻到不同的资料去查阅,看看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克隆人的存在。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会去自己摸索出好的解决方法。当学生找到了克隆人是不被世界允许的,所以也就不能够克隆人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相机在教室开展一场讨论克隆人是否应该存在的辩论赛。这样一场趣味十足的辩论赛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将自己在质疑过程中查找的资源活学活用,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学会质疑的方法。

3.提升学生不断质疑的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故意在课堂上“犯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当学生发现错误并在课堂上提出时,教师也不要生气,而是让学生明白发现老师的错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是值得鼓励的,最后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质疑给出解决方法,更好地锻炼学生质疑的水平及反应能力。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的内容,想要挖掘到老师的“错处”,进而让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利用文章的开头、内容、原理来吸引学生的质疑兴趣,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克隆人孔乙己克隆
克隆狼
光(六)新生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克隆人
可恶的克隆人
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