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名师切勿“东施效颦”
——教法模仿误区例谈

2018-01-26黄瑞夷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观摩课盘古蔺相如

□ 黄瑞夷

观摩课很让教师受益,观摩课也很让教师受害。为何?王荣生教授说过,很多教师不知道要从观摩课中学什么。不是优秀的经验不能推广,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推广的经验是什么。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观摩课上都盯着执教者的教学方法,不问因果地进行模仿,结果“想要教什么”和“正在教什么”相悖,他们还浑然不知,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别再叫学生“读得更像些”

笔者曾有幸当评委,听23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1至10自然段。令人惊讶的是23位教师都是这么教学“他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的。

师: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生:道理充分。

生:理由充足,很有气势。

生: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师:说得非常好,理直气壮就是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的意思。

师:谁能把蔺相如的“理直气壮”读出来?

(一生读)

师:他读出“理直气壮”了吗?谁能读得更“理直气壮”一些?

(另一生读)

师:你再来读,还不够“理直气壮”。谁还能更像一些?

师:你来读,你来读,还有你来读。

(生读)

师:对了,“理直气壮”应该读得大声、响亮、有气势,现在全班同学一起“理直气壮”地读蔺相如说的话,读出“理直气壮”的感情。

很多观摩课上,执教教师都是这样让学生一读再读,直到把某个词读到他满意为止。比如“勇敢”——“你能读得再勇敢些吗?”“自由”——“你能读得比他更自由些吗?”“柔弱”——“他读出柔弱的味道没有?那谁来帮助,谁能读得更像些?”这真的是在教语文吗?大声地、脸红脖子粗地读“理直气壮”,就真的理解这个词了吗?用表演读代替理解,这哪是教语文。23位教师中,没有一位这样问学生:“蔺相如怎么就‘理直’了?面对君王,他怎么就‘气壮’了,而不是‘理直气弱’了呢?”用城换璧是秦王说的,现璧已献上,城却不兑现,所以蔺相如道理在握——理直了。又因为璧已回到蔺相如手中,主动权在他这边,占理又得势,自然就能气壮了。而且这个词语中还包含了蔺相如的勇敢——秦王虽是君,但不是他的君,所以可以不气弱;同时也包含着蔺相如的智慧——如果璧在秦王手上,蔺相如就是再有理也气壮不起来,所以他用计谋得到璧后才气壮的。这才是真正地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不是以为“读得大声、再大声”就能明白词语含义了。

二、别故作深情地反复引读

笔者曾参加市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听4位教师同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另外4位教师同上同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课过程让笔者惊讶,8位教师教两篇不同的课文,竟然有一样的教学环节。

先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对于这句的教学,教师都是这么处理的。

师: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读……(生读后半句)

师: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读……

师:走过横街,抬头向上看——读……

师:走到纵街,抬头向上看——读……

师:走到热闹的大街,抬头向上看——读……

师:走进寂静的深深小巷,抬头向上看——读……

师:多么奇丽的景象啊!抬头向上看——读……

师:多么奇特的民族啊!抬头向上看——读……

再看《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对于“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一句,教师是这样引读的。

师:“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读……

师:是啊,童年的记忆是那样的深刻,每当骆驼队来时,“我”就会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读……

师:当“我”在写作时,童年又重临“我”的心头,“我”仿佛又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读……

师:听到骆驼的铃铛声,“我”仿佛又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读……

师:每当看到暖暖的冬阳,“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读……

师:就是这样着迷,这样深刻,“我”都看呆了,呆呆中“我”又仿佛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读……

这样的引读有什么意义吗?有教师说名师的公开课也这么上,可是名师的公开课有独特的氛围,并且是在特殊的场地。语文是音韵的艺术。教师这样想着法子让学生重复读,是为了理解得更深刻,还是为了感受作者的情感,或者是为了达到表达音韵美的效果?笔者认为除了表面热闹外,什么也做不到。首先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读,只是听从教师的指令而读,达不到理解的效果;其次,学生一遍遍地读,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什么感悟,这样是感受不到作者情感的;最后,学生的读,只是重复,有些读得越来越大声,有些读着还偷笑,这能体会音韵美吗?

三、别要求学生把词“演得更像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教师特别爱用表演法来教动词,有些时候处理得还妥当,有时候就特别不合适。如《冬阳·童年·骆驼队》里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教师让学生也来磨一磨。这一表演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理解“磨”还是为了理解“交错”,或者只是为了增添一点课堂的乐趣?

再看《将相和》中的“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教师让学生举璧表演“撞”的动作。有的学生表演错了,教师还觉得很好。这样的表演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做动作无法让学生悟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要往”二字,这两个字才能体现人物的特性,因为这是个“不定词”,可进可退,攻守合一,这才是蔺相如的机智所在。

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师:谁来表演一下头顶着天,脚蹬着地。想表演的都站起来。

师:使劲地蹬,两手使劲向上托,使劲点,再使劲点……(生用力)

师: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使劲地顶着;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使劝地蹬着。

师:第一天天高一丈,地沉一丈,盘古使劲地蹬着。(生再用力)

师:第二天天又高一丈,地又沉一丈,盘古使劲地蹬着。

师:第七天天又高一丈,地又沉一丈,盘古使劲地蹬着。

师:第十天天又高一丈,地又沉一丈,盘古还是使劲地蹬着。

……

师:怎么样?辛苦吗?盘古就是这样顶着,不知顶了多少年……(生叫“手酸了”)同学们才顶了多长时间啊!

上述教学中,教师非得把学生逼得脸红脑热、手脚发酸才罢休。到底要收获什么呢?难道是为了体验辛苦?有这个必要吗?这是在教语文吗?手脚发酸的学生坐下后,还能集中注意力再学习吗?很多教师不考虑这些,一心只想要效果,想要课堂里有掌声,却不知为什么而教。

四、别不讲情境地让学生练笔

有人说,没有动笔的课堂,就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所以,笔者听课时发现几乎课课都有练笔的环节。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画出描写闰土的词,体会作者是怎么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人物的。

(接着分析人物特征和形象)

师:请你学习作者这样的白描手法,给你的同桌“画”画像,或者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再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二自然段:“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师: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心理。

师:请来做一个把胳膊抡一圈的动作,说说你的体会。

师:这里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写人就是要抓住人物的这些细节来写,才能让人读了有画面感。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这样的写法写一写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训练的动作。

第一个案例中,不说学生,如果让教师拿起笔写一写面前学生的外貌,他们能马上刻画出来吗?既然教师都觉得非常难做到,为何要学生仿写?再看第二个案例,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训练与课文中的人物描写能搭在一起吗?课文是作者带着特别感情写出来的,描写的是作者心里的人物形象。而学生写同学体育课上的活动场面,是作为观察者描述客观的场景。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能用模仿写法把它们联系到一起。要知道,所有写人都离不开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所以这样根本不能仿写,学生怎么能表达出人物的“情”呢?

语文课真的不能这么上。很多教师执迷不悟,只要在观摩课上看到新鲜的方法就想学,可是许多方法是有情境性的,离开公开课的情境就只能是表面热闹而实际不合学理,还有些方法是个人化的,很难一看就能学去应用。一些教师没弄清原理就直接仿用,从来不考虑这样教学的后果,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教,以至于教得大谬而不知,真让人担忧。须知观摩课上的方法,是不能盲目学的。

猜你喜欢

观摩课盘古蔺相如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从观摩课看高中心理课分享环节的设计
负荆请罪
思考 内化 自悟
从一堂观摩课“重谈”对教学设计的“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