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超轻土活动中引发幼儿自主探索行为

2018-01-25甘歆华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操作

摘 要:在超轻土操作活动中推动孩子探索能力的发展,需要老师为孩子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观察、思考与实践的空间,让孩子能通过亲身的体验、自主的探索,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感知、体验,以获得相关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关键词:超轻土;自主探索;操作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我园特色课程陶艺活动的延伸——超轻土制作一直是深受孩子喜欢的活动。因为色彩亮丽的超轻黏土比颜色单一的陶泥更能吸引孩子的目光,而且该材料安全、卫生,捏塑起来柔软细腻更容易造型,呈现的作品极其可爱、生动形象,所以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以往我们会把超轻土材料投放到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中,为了便于孩子操作,教师会提供一些现成的超轻土作品或分解制作的步骤图,让孩子观察图示、模仿制作,最终成品都能顺利地呈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由此可见,超轻土活动不但可以是动手操作的艺术表现活动,也可以是孩子自主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会做几个超轻土作品,而是要让孩子在操作中确定独立自主的意愿,能发现操作的方法,探索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二、形式与策略

(一)分析材料特性,创设自由探索的便利环境

幼儿是学习主体,在便于孩子操作的环境更有利于引发孩子参与操作、探索的兴趣与愿望。在超轻土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应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前兴趣和现有经验等为基点,多方面地为幼儿创设自由、自主的操作环境氛围。

1.提供的材料取用方便

根据超轻土是一次性材料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大包的材料分别放置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还可以按照色系的特征进行分类摆放。这样既防止超轻土由于容易干影响使用而造成的浪费,同时也能让孩子对材料一目了然,清楚地分辨超轻土的各种颜色,感受黏土颜色色系的区别,便于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制作需要方便取用。

2.展现超轻土的不同材质的成品,引发探索意愿

为了达到引发孩子参与操作、表达创作的愿望,在周围的环境中可渗透超轻土的元素,如楼梯的墙壁的作品,教室植物角的小花瓶、桌子上的小笔筒……都能找到超轻土的影子,让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对超轻土制作的亲近感,感知超轻土与瓶子、光盘、纽扣、小棒等各种不同材料之间产生的特殊效果。看着一件件自己或同伴亲手制作的小动物、小花、小汽车……孩子都跃跃欲试,为制作活动引发更多的兴趣,增加相关的操作与创造的经验。

(二)启发幼儿建构简单的操作意图,培养初步的操作设计理念

幼儿园孩子的思维还处于以直观、形象特点为主的阶段,所以在玩超轻土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存在漫无目的的操作行为,这样容易出现放弃、自我得不到满足的现象,所以很多教师会为其提供一些具体的、熟悉事物的图片、图书、花样图案等,供孩子参考、模仿、再创造。为了培养孩子自主的思维建构能力,那么,教师可启发孩子预先思考设计所操作的作品,尤其大班的幼儿可以用笔和纸画出简单的图纸,培养孩子初步的计划意识,预先判估操作的可行性。当然预先的设计也可以根据当下的想法进行调整,以帮助孩子实现愿望。

(三)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操作行为的产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遵循以上原则,在投放超轻土的工具和辅助材料中,教师可分别放置不同种类、材质的物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自由取用,并大胆探索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材料,感受材料的特性和所带来的特别效果,引发孩子更多的探索与操作兴趣和行为。

1.引导有效利用身边的工具,迁移已有操作的经验

为了使超轻土作品呈现迥然不同的效果,便于作品的表达,我们投放了一些制作工具,如剪刀、擀面杖、竹刀、牙签等,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在操作中孩子逐步发现这些工具带来的便利,再如孩子在处理大块面的黏土时发现直接用手挤压超轻土容易出现厚薄不均匀、面积太小不足以包裹填充物的问题。于是,老师鼓励孩子合理地使用原有投放的工具:“看看,工具盒的哪种工具能帮我们解决面块不平的问题?”根据以往操作陶泥的经验,孩子马上想到了擀面杖,于是他们把超轻土压扁再用擀面杖将其擀平擀大,便于能用超轻土将填充物牢牢地包裹起来,保持作品外表的完整性,为之后的装饰环节奠定基础。又如在对作品进行切割、分离时,超轻土粘连的特性使得竹刀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剪刀就是一种非常得心应手的工具,孩子能运用平时剪纸的经验,熟练地运用剪刀剪出满意的造型。

除了老师提供这些现成的操作工具,孩子在实践中还发现了很多有用的“小工具”。如插塑玩具中的“小蘑菇”,圆圆的一头可以印出半圆形的图形,细细的一头可以在超轻土上戳出一个个小洞洞,做饼干、仙人掌、动物眼睛时正好需要;水彩笔上小盖子可以印出一朵朵太阳花,装饰在裙子上非常漂亮;小梳子、牙签在装饰大树的树干时就派上了大用处,能梳出树皮好看的纹理来。有了这些小工具既能帮助孩子实现原有的设想,又能发挥不同材料功能的多样性,开拓了孩子思维的广度。

2.引导在实践中寻找合适的辅助材料

超轻土材质特点之一就是能与木头、金属片、亮片、玻璃等材质完美结合。而孩子的思维活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任何简单的东西到他们的脑中都能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效果。为了引发孩子大胆想象、积极创造,老师投放了各种不同的辅助材料,如废旧物品、小零件、小玩具等,让孩子自由进行拼接组合、装饰打扮、压制图案、支撑造型等,探索不同的辅助材料与超轻土之间的巧妙结合,体验不同材质物品的特性与区别。如在制作螃蟹的操作中,乐乐想要寻找一个当作螃蟹身体的支撑物,她先找到了一个圆形的糖盒和圆形的大雪花片,只见她一会儿拿起这个,一会儿又看看另一种材料,有些犹豫不决。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吗?想做些什么?”乐乐想做最近刚画过的螃蟹:“螃蟹在进行举重比赛,它站着把杠铃举得高高的。但我不知道选哪个做螃蟹身体更合适。”老师随即又问道:“那你看看哪个材料能做出螃蟹站起来举杠铃?”乐乐听了赶紧把糖盒和雪花片都竖起来放置,一试结果就显而易见:糖盒能竖起来,而雪花片只能躺在桌面上,乐乐就选择圆形糖盒来制作螃蟹的身体。只要加上两个大蟹钳和八条腿,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螃蟹就诞生了。可这时乐乐遇到了问题:超轻粘土太软了,杠铃放上去就掉下来了,而且容易黏在一起。于是老师让乐乐到材料箱里找找能将粘土制作的杠铃撑起来的材料。经过对比乐乐发现:吸管和牙签都比较结实,能撑起杠铃。可吸管有点长,而牙签又太短,乐乐想了想最后选择了吸管。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在螃蟹和蟹钳上比划了一下,把吸管剪到适合的长度,就这样两个大蟹钳夹着吸管做成杠铃神气活现。接着乐乐又找来几个小贝壳,粘上几根超轻土搓成的小脚,几只可爱的小螃蟹做成了,它们正在为螃蟹哥哥加油助威呢!又如在装饰花瓶时,孩子会发现笔盖、小蘑菇、蕾丝花边等小东西上的印痕能在花瓶上印上各种花纹或直接当作装饰物,把花瓶装扮得更漂亮。

(四)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幼儿解决探索中遇到的问题

在不断的操作摆弄中,孩子还发现了超轻土的一些有趣的秘密:红+黄=橙、白+红=粉红……两种不同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第三种颜色,于是引发孩子尝试调配更多颜色超轻土的兴趣,孩子们不再担心找不到自己想要颜色的黏土了。就这样,一件件作品上出现的颜色也更加丰富了,分享活动时孩子也能自豪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组合调配黏土的经验。

同样,孩子在操作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超轻土虽然柔软便于造型,但也存在着缺陷——不同颜色超轻土一旦混在一起就很难分离,并导致原有的颜色被混淆而“污染”。而幼儿的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善,在操作中很容易出现不同颜色超轻土粘连、融合的情况,由此既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效果,也会引起孩子的挫败感。如诗语在做一间房子,白色的墙、红色的屋顶,再加上一扇蓝色的门。正在装门的过程中,诗语一不小心就把红色的屋顶擦碰到白色的墙上,她试图将屋顶与墙壁分开,可越是心急越容易出错,结果连门上也沾染上了红色,混成了一团。当诗语泄气地把超轻土往旁边一放,小嘴巴嘟囔着“都脏了”时,老师走上前拿起了这团“脏脏的”超轻土,放在手中捏长并继续搓成一根细细的长条,原来无规则的混色泥团被拉长了,相应的颜色也呈现拉长的效果,红蓝白相间。“老师要变一变。看!变成了什么?”只见老师把超轻土的一头盘旋慢慢地缠绕起来,最后盘成一团,拿到诗语面前。诗语惊讶地发现,原来脏脏的一团黏土变成一根三种颜色盘旋缠绕在一起的彩色棒棒糖。她也尝试使用这种制作的方法,于是飞舞着彩色翅膀的蝴蝶、五彩的小蛇诞生在孩子的手中。原来的失败之作变成了另外一种特别的操作方法。

我们的教育先辈提出了“玩中学”“做中学”等教育理念,正是向我们传达了实践与探索对孩子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在孩子喜欢的超轻土操作中引发探索行为能促进孩子探索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孩子对学习、游戏深入探究的愿望。

作者简介:甘歆华,女,出生年月:1979.02.07,大学本科, 就职学校:上海市嘉定区真新幼儿园,研究方向:陶艺课程中自主性活动的实践研究。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操作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儿童数学学业求助的有效方式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