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小学音乐课“导入”部分谈传统音乐教学

2018-01-24黄翠荣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导入音乐教学

黄翠荣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小学音乐课在教育理念、模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仍显得单一,具有进一步开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导入”传统音乐的方式,探讨其所具备的实用性价值,以供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人士借鉴参考。

【关键词】传统音乐 音乐教学 导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232-02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概述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一度尴尬,以西方音乐教育理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构建,导致传统音乐“无处安放”——无论是载体还是形式,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都存在较大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得到了重视,中小学音乐课中导入传统音乐元素的探索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明确的“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即“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从给教育价值和人才培养意义层面分析,传统音乐的导入,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并进一步从音乐层面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和艺术。

然而,我国整体上的音乐教育环境,并没有给传统音乐保留“一席之地”,尤其是教师、教材等方面的资源,形成依据主要是西方十二音、大小调体系,真正容纳传统音乐(如五声调式)精髓的内容很少,难以形成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结合国内大量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实践观察,不难发现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传统音乐大多是作为“素材”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而不存在所谓的“教学形式”运用。其二,导入方式较为随性,内容结合度较小,无法发挥传统音乐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传统音乐导入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模式

以下结合现代中小学音乐课的特征,分析几种导入传统音乐的教学模式。

(一)资源供应模式

将传统音乐作为“教学资源”展开应用的模式较为常见,实施难度也较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传统音乐(如古筝、笛子等)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整理好,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以供中小学生欣赏观摩,这种方式下主要用作课程学习的“铺垫”之用。此外,文字类型的效果较差,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兴趣较低,不建议使用。

采取“资源供应模式”的传统音乐导入途径,主要考虑到这种方式较为简单、实施成本较低,且不会和即将讲授的音乐课程发生较大的冲突。但同时,优势与劣势是对应的,最显著的劣势在于它往往处于“教学分离”状态,学生对于传统音乐资源的了解较深,也无法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义建构,具体表现包括:导入过于生硬、音乐资源不匹配、同质性过强,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这一模式下实现传统音乐导入中小学音乐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提前了解教育主体、客体的实际情况,针对手头的资源进行筛选、加工,以便实现导入的自然性。

(二)交流互动模式

新课标改革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加强交流互动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例如,通过传统音乐的基础知识、尝试导入讲解,让学生产生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以新课程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中的《船工号子》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船工”的动作,让学生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学生在跟随老师做动作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情感方面的需求,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但相对的,交流互动模式下的传统音乐导入开展难度较大,客观上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否则容易将课堂秩序破坏,陷入混乱的局面。

(三)内容嫁接模式

从专业角度来说,音乐艺术之间存在很大的互通性,这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内容嫁接模式”的可行性,但客观上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音乐造诣,满足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浅出。例如一些流行歌曲中具有强烈的“中国风”特色,可以将其嫁接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古筝、二胡等乐器代替吉他、钢琴,将十二音体系转化为五声调式体系,让学生通过这种“嫁接”,更深入地了解到音乐艺术的美感。同时,内容嫁接模式的主导者在于教师,由此比较容易组织和开展。

相应的,内容嫁接模式容易出现严重的艺术形态冲突,尤其近年来大量西方音乐形态涌入国内,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音乐嫁接,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如中国传统戏曲和黑人音乐“B-BOX”的结合,又如摇滚音乐和古曲的演奏结合,往往不符合音乐艺术规律,容易将教学陷入误区。

三、中小学音乐课导入传统音乐教学的思考

以上分析了三种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导入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应该说优劣参半,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归纳、统筹安排,根据中学生、小学生以及在不同年级段的特点,筛选最为合理、有效的传统音乐教学方案。

此外,针对当前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重重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分清矛盾主次。一味地强调学生在传统音乐知识、技巧方面的掌握,甚至理论方面的精通,这都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从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他们更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因此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文化性、艺术性的培养方面,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到传统音乐的要素,通过鉴赏的方式不断熏陶,领略传统音乐的美好,实现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最终实现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归属感构建。此外,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也应该积极地展开传统音乐教学的反思,在整体的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更有效、更積极的措施,推动传统音乐教学的长效性,才是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四、结语

客观上,在国家层面不断呼吁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导入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了解传统音乐的魅力,主动关注、学习、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从教学模式上也更为新颖,有效地提高中小学音乐课的趣味性,塑造学生爱学、乐学的心理认知。

参考文献:

[1]胡俊昭.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传统因素的融入[J/OL].黄河之声,2018(03):95[2018-05-04].

[2]李广旭.中小学传统音乐课堂器乐即兴创作教学策略研究[J].乐器,2016(06):56-58.

[3]马璠.浅析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J].成功(教育),2010(11):115.

[4]李小峰.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若干问题浅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3):91-96.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导入音乐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