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教版四年级“我的发现”教学

2018-01-24黄凌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实践应用小学语文

黄凌

【摘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科书里的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栏目,以两个在一起读书学习的同学“小东”和“小林”的相互对话形式表现出来,由过去的发现字、词特点的内容为主,变成现在的以发现句子、段落、篇章内容的特点为主的表现形式。但是,一部分的教师在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内容时仍然根据过去单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简单的读一读,然后让学生顺便说一下或者分不同的角色读一读,就没有其它的教学方法,这个内容就算完成了。这样轻描淡写的把一个很有分量的教学内容一滑而过,实在是有违编写教材的初衷,使教学显得十分苍白。那么怎样对“我的发现”这节内容进行教学呢?下面做一些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我的发现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51-01

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人们的思想相互交流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是文字语言规范的、必须的实用工具,也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开拓的一门学问。所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我认为体现人文性更多的是从语文教材内容上,体现工具性则是更多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只记了一些故事、文章、或者能识字、写字、读文章报刊,这样的语文学习程度是肤浅的,语文水平也是很一般,不合格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让学生学習语文的内容,明白内容所包含的道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文章美好的故事、情感、事物等,还要学习借鉴写作、表达方法,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的。而现实状况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不会主动去关注形式是多数学生的通病,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如果也忽视了,这对语文能力发展肯定在今后是不利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我的发现”的设计就考虑到这种现实状况,专门就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而设计栏目。此栏目设计巧妙,形式活泼,有利于学习和教学。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我的发现”的教学呢?浅谈如下:

一、注重发现,引导探究

从“我的发现”这个栏目看,一是要强调内容发现的过程性,二是强调学生亲历去发现的自主性。

发现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以人教版四年级为例,“我的发现”涉及了如:像拟人、排比、比喻等表达的修辞手法,涉及标点符号的学习和使用,涉及文章中句子含义的表达和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学习写作等方法,展现方式一般都是引入本单元的课文中具体语言材料,给学生有自主发现存在较大的空间。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总结出语言材料例子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特征及规律,总结出学习语文的方法等。在此过程中,要有一定理性的认识。但老师一定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还不懂就可以取代学生,一定不要把知道的语法术语语法知识直接讲给学生,被动地让学生接受。如果学生没有亲自经历发现的过程,被动地接受语法知识,学生就会囫囵吞枣,使简单的语法知识等变得复杂化,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让自己去发现探究。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排比句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①读例文后,说说这段话的句式排列有什么特征?②这种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学生有了初步发现和了解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其余的排比句,引导学生总结,继续探究:③这样的句式,至少由几个式样相同的句子组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自主发现,就能总结出排比句的“句式相同,且一般有三个以上句子”的特征。

二、重视交流,不断提升

四年级学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交流的能力,但是学生认知水平程度有差异,老师要和学生的发现进行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在自主发现基础上进行交流很有必要。我们如果充分利用好交流这个环节,学生的认识、发现就能得到纠正、调整、完善,就能得到提高。如,四年级《语文园地七》的“我的发现”是要发现引号在不同的句子里的不同作用,有些学生在自主的发现中就基本能从“和平之花”“摇篮”两个词语中,认为引号是表示比喻的意思。经过大家讨论交流,都发现比喻句并不需要用引号,这两个词语虽然有比喻意义,使用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同样,第二句的“特别”一词,有学生认为是引用上面的文章词句(《鱼游到纸上》“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有学生认为是强调“特别”。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大家互相接纳对方相同的观点,得出“这里的引号既有引用的意思,更有特殊强调的意义”。经过反复讨论交流,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引号有引用、强调、特殊的含义”的作用。

三、应用实践,拓展适度

经过学生的自主发现、师生交流的提升,语言表现形式的特点规律学生有了初步认可,但还不能算完全理解和掌握,只有再回到实践应用中,才会得到具体化理性认识,认识语言表达形式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如,在《语文园地一》以及《语文园地七》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掌握了排比修辞手法、引号这个标点符号的特点作用后,再到其它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就能判断、找寻,同时自己也能写排比句,也能打标点符号了,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再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是总结体会一篇文章,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通过前面我们的发现、交流两个环节,学生可以理解小东的“段意归并法”的意思,如果只停滞在什么叫归并法是完全不行的,学生只有再次回到到课文中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掌握。比如,将这种方法用到本单元课文《渔夫的故事》,让学生亲自试验使用归并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几部分如何“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归并法的要点和方法。

在实际实践应用中,我们有可能遇到一些新问题,如本单元《文成公主进藏》的归纳,学生就发现用归并法不简单,而把题目进行扩展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扩展法)。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适度拓展。至于别的归纳方法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的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交流、提升、总结。这样,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实践中又进一步理性化……这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经过认真学习实践“发现──交流──应用”这三个重要环节,历经“感性到理性──理性回到实践”的两个反复,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就有很大的提高,“我的发现”栏目的教学就会达到真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飞.单元整体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

猜你喜欢

实践应用小学语文
网络实战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