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4蒋晓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

蒋晓艳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现如今国家提倡未来教育信息化,并注入大量资金,为全国各地城乡学校,配置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势在必行!笔者积极投身教改浪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信息技术,有效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20-0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全国进行得轰轰烈烈。乘这股教育改革之东风,“班班通”在我区城乡各中小学闪亮登场,交互式电子白板纷纷在你我他的教室里精彩亮相。“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式课堂成为过去式,我们也融入信息化教学的大潮流。作为小学一线教师,这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该如何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利器,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下面是笔者近年来在数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点小体会。

一、声情并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见识多,视野宽,老师想凭一张嘴就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是不太可能的。要想逆转这一现象,就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常教学中,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丰富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一脸困惑,不知道什么叫做稳定性。针对此,我先用自制课件播放出生活中的一些三脚架、房顶、信号塔等含三角形的实物,化抽象为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含义,进而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三角形为什么不容易变形”,再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画、摆、拉”等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怎样加固松动摇晃的椅子”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节课孩子们表现得积极活跃。借这样一组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图片,让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形象有趣,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声画并茂模式,将教学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无处不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二、深入浅出——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教学内容,凸显主体地位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要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就须认真钻研教材,巧用信息技术开发教材,活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浅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我在教《平移》时,书本上的图例是静止的,学生一看就喃咕: 平移是什么?又该怎么移呢?感到很不理解。這犯难情绪一上来,学习的兴趣全跑了, 何谈探究新知的主动性?此时,我淡然一笑,设问“同学们喜欢坐电梯吗?有谁坐过高铁呢?”随着孩子们响亮的应答,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了一段电梯上升、下降,以及高铁进站的视频。学生们见状,立马就精神抖擞,自我表现的欲望爆棚。 “哦,平移就是这个样子的!”大家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不仅用肢体语言清楚地诠释了“平移”,还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列举出许多“平移”现象。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被活化了,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又如在探究《圆的周长》时,关于圆周率的推算,我通过因特网,先查询并搜集了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相关资料,然后编辑成故事短片,播放出圆周率与周长的关系。化静为动,将数字转化为语言文字,生动且形象,在感官上刺激了学生,情感上灌输了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对圆周率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探究圆周长的计算过程中来,既学到了知识,又生发了爱国之情,不失为成功之举。

课堂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主阵地”。教师在传授新知时,要敢于开拓创新、开发教材,有效应用影音视频资源,让数字语言化,生活化,趣味化。转变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化被动为主动,凸显其在“阵地”的主体地位。

三、因材施教——活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分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效果好与不好,课堂训练是主要途径。传统的课堂训练、习题死板乏味不说,多数老师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不分学生层次,大家都做一样的练习题,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撑不下,信息化课堂,只要教师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分类显示练习题,就能有效地克服这弊病。

例如。我在制作《分数的加减》练习课的课件时,把习题分成了容易、较难、难三个层次。学困生从容易入手,全部过关后可以考虑攻克下一关;中等生逐级攻关要求达到规定的正确率;优等生可以层层攻关,也可以节约时间越级挑战。 学生每次做对题可以拿到不同等级的评分, 博得师生们的点赞。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学困生主动完成练习,在激励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思维,加强探索钻研的精神。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将智力转化为能力。又如学生在做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借助白板“点点拖拖写写画画”的功能,鼓励学困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出几个自己喜欢的简易平面图形,给出条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中等生上来推动图形进行组合。再指定优等生来解答。在这个练习活动中,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编辑组合图形,逐步深化训练,巩固新知,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发了智力,展现了个人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探究精神,凸显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了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 使数学部习分层化,以练促能。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学,有所获,又能提高课堂教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生活因网络而精彩,教学因信息而高效。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信息技术给数学课堂注入旺盛的活力,“一塘死水”般的传统课堂一去不复返,在教育信息化这场改革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新型教学手段,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还能提高师生们的信息素养,身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更新观念,顺应改革大潮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力争教学相长,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