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咳嗽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2018-01-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外感小儿患儿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广西 南宁 53001

对于小儿咳嗽的病因,刘完素《河间六书·咳嗽论》曰:“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说明小儿咳嗽的病因主要责之于外感与内伤。《黄帝内经》中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张景岳则曰:“五脏之病,无不由于脾肾”,指出小儿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本文针对小儿咳嗽的病因及病位,总结中医各种治疗小儿咳嗽的内治及外治方法,从而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的概况。

1 中医内治法

1.1 宣肺散寒法 小儿咳嗽多为外感风寒所致,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夫嗽者,肺感于微寒”。肺为娇脏,肺叶娇嫩,外合皮毛,而风为百病之长,易从外邪侵袭导致小儿犯外感病。刘春莲等[1]认为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受外界气候的影响而发病,予加味止嗽散治疗风寒咳嗽,总有效率为98.3%。张建恒[2]则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失调及感受风寒易致脾胃虚寒,加之夏天普遍使用空调,小儿易患外感,导致寒性咳嗽,在对照组中予中药汤剂(荆芥、羌活、防风、柴胡、茯苓、白芷、霍香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小儿咳喘宁治疗。潘佳蕾等[3]则认为小儿风寒咳嗽多为其生理特点所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先天肺脾常不足,导致卫外功能弱,加之后天护理不当易被邪侵,因此予桂枝宁嗽汤治疗,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1.2 疏风清热法 小儿为纯阳之体,肺叶娇嫩,卫外功能弱,感寒后易从阳化热,如明·《医药镜》云:“小儿咳嗽风热者居多,而寒者间或有之”。高齐富等[4]认为风热犯肺咳嗽相当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西医常予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对症处理,中医治疗应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法,针对80例确诊为风热犯肺的咳嗽患儿,在常规补液、抗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肺力咳合剂,对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缩短疗程有明显效果。陈荣才[5]认为咳嗽病机为肺失宣肃所致,肺为娇脏,在外合皮毛,外邪犯肺首先从皮毛而入,导致肺的宣肃功能失常而发为咳嗽,与桑菊射干颗粒剂治疗小儿咳嗽,总有效率96.67%。刘晓波[6]提出西医认为咳嗽多为感染、过敏等多种原因导致,中医则认为与外感内伤相关,治疗上予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总体疗效显著。

1.3 清热化痰法 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后常易化热;肺气郁闭,导致肺的宣发功能不利,上逆为咳。史雅风[7]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导致运化不足,水湿易化为痰湿;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化热,肺宣降清肃功能失调则为咳嗽;对于60例肺热咳嗽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西医消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对照组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治疗组给予天贝汤口服,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何帆[8]予泻白散加减治疗痰热郁肺咳嗽,在改善患儿咳嗽咳痰及饮食、大便、情绪及睡眠方面均有显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刘争清等[9]认为小儿咳嗽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所以治疗上应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法,予口服小儿清肺饮(麻杏石甘汤加减组成)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咳嗽、痰多等症状。

1.4 燥湿化痰法 小儿肺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肺脾受损,导致痰湿在体内聚积,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有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对于痰湿咳嗽的治疗,当以健脾化痰,祛湿止咳为法。倪萍[10]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邪气后,易导致阳气郁滞,通过通阳化痰法,予通阳化痰汤(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减)治疗,结果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本方在改善患儿咳嗽咳痰、增进食欲、缩短咳嗽时间等方面临床疗效更显著。马军光[11]认为现小儿用抗生素过多或误用苦寒中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小儿本肺脾常不足,感邪后则易聚湿为痰,上逆于肺为咳、为痰,治疗上予平淡健脾法(由山药、芡实、白扁豆、红莲子、茯苓、泽泻、通草等组成)治疗,临床疗效佳。张长安等[12]认为小儿病因病机咳嗽多为脾虚湿盛,痰浊蕴肺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理不当感邪所致,予二陈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93.75%。

1.5 益气健脾法 小儿咳嗽与肺脾密切相关,脾常不足,加之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不忌生冷,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而小儿脾常不足,运化乏力,水湿聚于体内为痰,痰阻气道而为咳[13]。董秀兰等[14]认为小儿咳嗽多为痰作祟,在宣肺止咳的同时应注意健脾,用陈夏六君子汤合三拗汤或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疗效明显。刘锦阳[15]认为小儿气虚咳嗽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等,西医常予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虽短期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不良反应多,遂予健脾化痰汤治疗,疗效显著。刘盼盼等[16]则认为治疗小儿咳嗽当先健脾,因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不固,易被外邪侵袭,脾健则气血生化充养卫气,水湿得以正常运行,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不受影响,咳嗽则愈。

1.6 滋阴润肺法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指出:“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说明咳嗽病位主要与肺脾相关,对于阴虚咳嗽应以滋阴润肺为法。王秀俊[17]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小儿阴虚咳嗽,疗效显著。田明明等[18]认为小儿阴虚咳嗽多为咳嗽日久,正虚邪恋或素体阴虚生燥所致,治疗上当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予养阴润肺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董春凰等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燥邪易伤肺,所以久病患儿多见阴虚咳嗽,予润肺糖浆治疗,对改善肺部异常体征及舌脉象有明显效果[19]。

1.7 消积化痰法 李梴《医学入门》曰:“食咳,因食积生痰…,二陈汤加厚朴、山楂、麦芽”。小儿食积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纳差、口臭、便秘、舌苔白厚等,张雷英[20]认为父母若过于宠溺小儿导致小儿挑剔、偏食等,加之小儿脾常不足,导致饮食积滞,日久生痰,上贮于肺,导致肺失宣肃为咳,予保和丸加减口服并配合鲜竹沥雾化吸入治疗,疗效显著。袁珍琳[21]则认为小儿脾胃运化能力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节,导致饮食积滞,脾不升清导致水湿积而为痰,上犯于肺则为咳嗽,善用曲麦二陈汤加青黛、麦冬,对于食积咳嗽屡治屡效。王倩等[22]认为咳嗽主要为外感风邪及内伤乳食,但食积咳嗽常被临床医家所忽略,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若患儿饮食积滞,易化热生痰,聚于体内,则上行于肺导致咳嗽,治疗上以健脾消食除积为本,并嘱家长在小儿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预后较好。

1.8 活血化瘀法 对于慢性咳嗽的患儿,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中指出:“久病必治络”;久病必耗气,而气为血帅,气虚则易导致血瘀,对于久治无效的小儿可从血瘀论治。石玲玲等[23]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入血”的理论,对于小儿慢性咳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予活血化瘀方(由丹参、红花、川芎、橘络、僵蚕、地龙组成),不仅疗效显著,且可缩短患儿用药时间。而张雯等[24]则认为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对于肺脾气虚型小儿慢性咳嗽,予益气活血肃肺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1.9 补益肺肾法 林佩琴《类证治裁》指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说明人体气的运行与肺肾关系密切,肺之气只有经过肾的潜藏作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但小儿肺脾肾常不足,肺气亏虚,加之久病及肾,肾无以摄纳,则气逆于上而为咳。刘莎莎等[25]认为肺与肾为母子之脏,金水相生,若肺气亏虚则肾无以为养,导致水泛金寒为咳,而子病及母,导致肺金受损,进而导致母子皆虚,所以认为治疗儿童慢性咳嗽应以平补为主,多选用五味子、补骨脂、山茱萸、熟地等药。史纪教授[26]提出有些久咳患儿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正气虚损,肺气亏虚,气血运行无力而为瘀,所以对于久咳的患儿以敛肺止咳、补肾固本为主的基础上配伍桃仁、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

2 中医外治法

2.1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法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五十二病方》,主要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起作用,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同时没有经过胃肠道的破坏,可提高疗效[27]。王鲁青等[28]将桑白皮、百部、前胡、炙紫苑等药物研磨成粉末,以醋调和成膏状,用敷贴固定于脐部治疗小儿咳嗽,取效明显。莫明华等[29]予清肺贴贴双侧肺腧、膻中穴、天突、丰隆穴,观察54例咳嗽患者,结果显示患儿咯痰、咳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于食积咳嗽患儿,方芳等[30]认为主要是小儿脾常不足,运化无力所致,通过予消积止咳汤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总有效率达90.9%。

2.2 小儿推拿疗法 廖品东[31]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以阳为用,外邪侵袭时易转化为热病,故临床推拿常以凉性为主,通过以清肺平肝、运内八卦、拿揉风池等手法,根据风寒、风热的不同分别予金沸草散加减及桑菊饮加减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纯予中药治疗组对比,中药加推拿组在改善咳嗽、咽痛、咽痒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组。白金山等[32]认为小儿风寒咳嗽主要为外邪束表,肺失宣肃所致,病性多属实证,治疗上选用特定穴推拿,同时配合艾灸(肺俞、天突、膻中)治疗,增强疏风散寒、止咳之功,并且患儿易于接受,临床疗效明显。

2.3 针刺疗法 扁鹊言:“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指出治病需针药结合。针刺不仅可减少或不用口服药,而且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易反复外感的患儿,配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李晓翠等[33]采用鱼际穴透刺劳宫穴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罗敏然[34]则予刺络拔罐的方式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均取得较好疗效。

2.4 拔罐疗法 拔罐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及行气活血等作用,对于小儿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周秀玲等[35]取天突、膻中、肺俞、膈俞穴,连续治疗6天后发现拔罐可以快速缓解咳嗽症状,缩短疗程。孔凡平等[36]对小儿外感咳嗽进行背部腧穴拔罐结合中医健康宣教,获得显著疗效。有研究[37-38]发现,拔罐可提高患儿的免疫力,缩短疗程,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小儿咳嗽的认识及治疗不断深入,但中药内服口感较差,小儿普遍存在服药困难的问题;而中医外治则不需服药,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但方法相对较少,应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提高临床疗效及使用范围。

猜你喜欢

外感小儿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白血病·患儿